“三桶油”会师国际融资
2013-09-18韩华明陈凯利
□ 韩华明 陈凯利
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中长期资金,以更好地开拓市场和调整结构,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不仅在国内广泛筹集资金,也将国际融资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
□ 2013年中国能源企业掀起了海外融资的热潮。东方IC 供图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2013年中国能源企业掀起了海外融资的热潮。一季度,“三桶油”海外累计发债近100亿美元。其中,中国海油发债40亿美元,成为利用国际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最多的中国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也开了海外发债的先河。其中,中国石油旗下子公司在港发行20亿美元债券;中国石化发行35亿美元债券。代表着中国核心能源企业的“三桶油”为何加快海外融资?中国能源企业海外融资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走出去”推动能源资本流动国际化
在国内市场增长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能源供应,加速走向海外是中国能源企业必然的选择,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必要性也随之增强。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境内的投资者共向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另有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业务共计329起,除去76起未披露金额的业务,交易总额约为665亿美元,是2011年的2.5倍。其中,“三桶油”海外并购金额高达240亿美元,约占披露交易总额的四成。
“三桶油”中,中国海油最早开始从国际债券市场上募集资金。自2002年在美国上市以来,通过海外子公司和中国海油为主体发行的美元债券总计6次。该公司网站公布的对发债获得的资金用途作出了解释。其中5次被用于“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油气的勘探发展力度”。2013年5月发行的40亿美元债券,是今年全球油气行业最大规模的美元债。这批资金将被用于偿还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集团所发生的短期贷款。
外部投资环境的变化则给了中国企业更多的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危机过后,市场萎缩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具有优质项目的企业,这为拥有雄厚资本的中国企业创造了大量通过并购完成技术升级、产业链完善、海外市场扩张的机会。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并购的热潮中去,企业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在境外发行美元债券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美元储备,更可以降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境内外融资市场环境风云突变
融资难成为中国能源企业转向境外的原因之一。2006年,中国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在经历了一系列加息等手段从金融层面打压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国内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开始枯竭。该行业造就了第一批将目光聚焦到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2012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动了本世纪以来的第五次IPO暂停,中国企业国内融资难成为普遍现象,境外融资成为唯一的选择。据Dealogic统计的数据显示,仅2013年1月就有23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成功发行美元债券。据统计,摩根大通今年以来已帮助中国内地18家企业发行美元债券,融资总额超过170亿美元,涉及的企业不仅包括中国海油这样的大型国企,还包括了部分民营企业。
与境内的“融资难”相比,近年来中国企业境外发债成本逐年下降,是吸引能源企业海外融资的另一重要原因。2002年3月,中国海油旗下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信贷为提高偿还到期债务的水平和增加融资手段(2002年3月,中国海油以5.85亿美元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发行5亿美元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为6.375%。2013年,中国海油发行的40亿美元债券中,10年期债券收益率已下降至首次发债时的一半(3%)。随着发行成本的下降,发债规模也快速上升。2002至2004年,美元债券发行总额接近20亿美元,而2012年就发行了30亿美元。
海外融资前景广阔
尽管2009年起中国多家企业发生债券违约,境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债的信心却在逐渐增强。在美国国内债券收益率以及融资成本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目前,由于中国内地企业的信息公布仍存在缺陷,包括宏观经济数据在内欠缺透明度,投资者需要追加风险溢价。这导致了与同等评级的境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债券收益率仍然偏高。但这也意味着,在制度逐渐完善的前提下,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成本存在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在政策指引下,包括“三桶油”在内的中国能源企业海外融资也将获得进一步发展。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工信部等13个部委联合发布通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拓展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和外币债券。201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二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能源政策》白皮书都强调中国能源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包括投机境外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