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013-09-18张晓东王春燕韩备提
张晓东,王春燕,韩备提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济南 250014)
1 山东省农资市场概况
1.1 山东省农资市场需求情况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耕地总面积751万hm2,农资使用量约占全国的1/10。其中年化肥施用量约1500万t,折纯量约500万t,占全国8%;农药施用量约16.5万t,占全国9%;农膜使用量约32万t,占全国14%[1]。
1.2 农资市场主体多而复杂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调拨由国家统一计划,流通由国家指定供销合作社承担,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没有市场体系。随着农资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新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多元化、多主体的竞争格局形成。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资经营企业达300多家,经营业户超过1万户。形成了供销系统、厂家销售、农业三站、邮政系统、个体工商户等多元化渠道,省外大型农资企业、城市商业资本甚至外资也开始进入山东省农资流通市场。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农资消费者也快速发展,对农资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农资市场呈现出市场主体众多、类型多样、组织体系复杂、多头管理的特点。[2]
1.3 农资的市场特点
1.3.1 农资的季节性特征。例如山东省的化肥施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段,即3~4月份的小麦春季追肥及大棚用肥,5月下旬~6月份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用肥,以及9~10月份的小麦秋种用肥,其余时间为淡季,用肥量较少。化肥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淡季需要大量储备。
1.3.2 价格波动幅度大。受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淡旺季节、天气变化、经销商库存等因素影响,农资价格波动较大,如尿素平均出厂价格为:2010年最低为1550元/t,最高为2000元/t;2011年最低为1890元/t,最高达2340元/t;2012年最低为2100元/t,最高为2500元/t,年内和年度波动幅度都很大。[3]
1.3.3 全行业微利经营。农资经营,特别是化肥经营受占压资金量大、运输成本高、市场波动大等因素影响,利润率普遍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农资企业2012年平均净利润率仅为0.83%,处于全行业微利经营的状态。
1.3.4 市场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较多。农资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农民难识别质量,使用效果显现滞后且受天气、病害等多种因素干扰的特点,导致农资打假主要以政府组织主动实施为主,手段单一,效果不完善。[4]
1.3.5 政府对市场进行重点调控。农资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价格重点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营企业的盈利。同时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于化肥淡季储备有一定财政补贴。
1.4 搭建全省性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是提升农资市场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手段
众多的农资生产厂家、经营企业、经营业户、农资消费者(包括农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以及相关管理服务部门构成了庞大的农资行业生态系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是一个无组织、无体系的生态系统,从而导致市场信息沟通范围狭窄、目的性不强,市场主体之间沟通成本高,市场资源配置不优化,宏观信息收集难,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手段有限。
根据市场经济要求,为解决农资行业生态系统无体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信息交流效率,向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大范围、低成本的便捷服务,向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宏观市场信息,我们设计了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5]
1.5 信息平台承建者的选择
1.5.1 全省性农资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吸纳农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众多市场主体参与平台建设,使用平台服务,推广平台使用,因此需要很强的整合资源能力,也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手段。
1.5.2 现有农资市场主体分析。目前农资市场的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都是由市场主体自主经营,主体众多,单个企业力量微小,整合资源能力有限,难以承担平台建设任务。政府管理部门具备整合农资生产、流通、消费多方资源的能力,但缺少市场运作手段,难以实现平台的市场化运营。
1.5.3 供销合作社是全省农资配送信息平台的合适承建者。为同时实现整合资源和市场化运作两个条件,我们研究分析了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系统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承担国家农资流通任务,农资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后,供销合作社不再具有垄断地位,从而成为普通的农资市场经营主体。但与一般的市场主体不同,供销合作社有以下独特优势:一是占据农资市场流通主渠道地位,据统计,201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化肥销售量超过1000万t,占社会需求量的2/3;农药销售量超过12t,占社会需求量的73%;农膜销售量达到7.6万t,占社会需求量的24%。二是供销合作社在省、市、县、乡镇4级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县级供销合作社大多数拥有控股或参股的农资公司,在大多数乡镇拥有农资直营网点,在60%左右的行政村拥有农资销售网点。全省供销合作社共有农资经营企业128家,直营网点2800多个,村级销售网点近4万个,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万个。三是整合资源的能力强,可以将系统内的农资公司、经营网点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作为党委政府为农服务的重要部门,能够将系统外经营企业以及生产厂家、农资消费者等纳入系统,使用系统服务。四是供销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运营,能够将农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为市场化运作的服务平台。
2 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2.1 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理念
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是整合全省范围农资经营企业、经营网点以及产品、供求、价格、库存、配送等市场信息,形成全省农资配送支撑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该系统还具有为农资生产、经营、使用企业和农户提供采购、销售、配送等市场信息查询,为农资用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组织农资经营企业开展联合采购,提供企业产品展示和供求信息交流平台,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调研和政策决策信息等功能。
2.2 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2.1 农资配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含100个农资配送中心和2000多个经营网点的全省农资配送地图,各配送中心发布各类农资商品库存、价格信息,为农资用户(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村委会、农户等)提供农资配送信息服务。通过此系统,农资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产品和地理位置,查询和选择最佳的配送站点,提高农资供应效率,方便用户产品选择,降低成本。社会农资供应紧张时,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可通过此系统随时掌握全省农资企业库存和价格情况,实现农资的快速高效调配。[6]
2.2.2 农资行业信息服务系统。以省供销合作社为中心,联合各市、县级供销合作社以及农资行业协会、农资企业等建立农资行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最新农资政策、农资技术、农资展会、农资市场等相关信息,为农资行业、农资企业、以及农资用户提供及时、完整的农资信息咨询服务。
2.2.3 农资市场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各类农资商品市场价格动态监测系统,第一时间掌握和发布农资市场价格波动信息。收集各企业经营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每周发布市场信息,每月发布市场分析,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监测信息。建设信息发布平台,对不同类型用户有针对性地发布相关专业市场信息。
2.2.4 农资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类农资商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使用者提供可交互式的农资供应、需求信息发布平台,使其能够及时、大范围地发布供求信息,并实现线上交流互通。通过此平台,可以极大地方便农资商品市场供求信息在各种类型用户之间沟通,提高农资商品流通效率。
2.2.5 农资企业产品展示系统。通过区分性服务(提供VIP企业用户服务),为农资企业提供自助建站功能,企业可以在自己的子网站进行生产、经营的农资商品在线展示。同时在网站主页提供优秀产品展示推广区域和农资产品分类索引,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产品展示服务。
2.2.6 农资联合采购服务系统。供销合作社组织多家农资企业,搭建农资联合采购平台,对某一品牌、品种、规格的农资(如化肥)进行共同采购。联采组织者(如省供销合作社)发布预联采农资品种及价格信息,各农资公司根据预联采信息提报采购意向,联采组织者根据各农资公司采购意向筛选确定联采商品并发布正式联采通知,各农资公司根据正式联采通知报送具有约束力的采购计划,联采组织者根据联采总量与厂家谈判,为参与联采的农资公司降低采购价格。通过联合采购,一方面可以降低采购价格,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农资及时足量供应,降低供应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收。
2.2.7 农资技术服务咨询系统。建设庄稼医生系统,组建农资专家咨询团队,通过在线咨询、电话咨询、留言解答等方式,为农民、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者提供农资和农业生产方面技术咨询和服务。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对发布技术服务信息。
2.3 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
2.3.1 用户类型和用户信息发布服务。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用户主要有以下5种:一是农资经营企业,可以发布农资商品价格信息、库存信息、供应信息、需求信息。二是农资生产厂家,可以发布农资商品供应信息。三是农资消费者,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村委会、农户等,发布需求信息。四是技术专家,发布技术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五是各级供销合作社,发布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用户类型和用户信息发布如图2所示。
2.3.2 信息沟通方式。各类用户发布的各种农资信息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沟通传播:一是各类用户直接在信息平台上发布信息,信息对所有用户和访问者开放,用户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二是信息平台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市场信息、市场分析、专题报告等材料,提供给系统用户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三是信息平台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各种专业类信息集合,提供给相关专业用户,如将钾肥信息汇总,发送给钾肥生产、销售和使用用户。
2.4 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机制
2.4.1 信息平台采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信息平台建设阶段和运营初期,由于资金投入大,除承建单位投资外,再争取部分财政资金支持。运营正常后,转入市场化运营,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获取一定收益,用于平台运作和维护费用。主要收费方式,一是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他高级用户提供部分收费信息,包括专业市场信息和市场分析材料等,收取信息费;二是在信息平台主网站提供企业推广服务;三是在信息平台主网站为企业提供广告服务。
2.4.2 信息平台应用的推广
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推广的主要手段,一是号召发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调动全系统1500多家基层供销社,300多家农资、农产品等涉农企业,40000多家农资销售网点和领办带动的12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用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充分发挥全省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社团协会等单位业务合作伙伴和会员涉及面广、数量众多的优势,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村委会、农业企业等农资消费大户推广农资配送信息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销售网点等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带领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优势,在农民群众中推广农资配送信息平台。四是通过政府部门宣传引导,扩大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五是加大社会宣传、商业宣传投入,促进平台应用的社会推广。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3.1.1 农资生产厂家、经营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快捷、广泛地发布农资商品供应信息,进行企业和产品展示,可以为其创造市场效益,促进商品销售。
3.1.2 农资生产厂家、经营企业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快捷地获取全省各地农资需求信息,农资经营企业、农资消费者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也能够快捷地获取全省各地农资供应信息,从而便捷厂家、商家、农资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洽谈,在营销、采购方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3.1.3 农资消费者通过对全省范围内农资供应企业和网点的对比,便于选择质优价实、最适合自己使用的农资,从而节约生产投入,提高产出。
3.1.4 农资经营企业、农资消费者通过农资配送信息系统,可以选择距离最近、运输成本最低的农资配送网点。
3.2 社会效益
3.2.1 全省性的农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全面、准确地提供农资市场信息,为政府部门进行农资市场监测、应对价格波动、制定行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3.2.2 通过全省性的农资信息服务平台,使农资供求信息得到大范围的充分沟通,使生产、经营企业和农资消费者更加合理地进行生产、购买和销售,从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行业经营成本。
3.2.3 通过农资配送信息系统,可以动态掌握全省各地农资库存、价格情况,有利于高效调配物质,保障农资供应安全。
3.2.4 全省范围内的农资生产、经营和消费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系统组成了一个农资市场体系,从而为政府管理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和服务,打击假冒伪劣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4 结语
山东省农资配送信息服务平台向农资生产、经营、消费市场主体以及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了全面、广泛、及时的信息服务,对于整合全省农资信息,促进全行业信息高效沟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信息化应用示范,对于提升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应该看到,农资行业市场主体众多而复杂,特别是广大农民用户知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广还需要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农资信息化需要我们在深入探索中不断向前推进。
[1]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67-368.
[2]王芳,王双进,李红梅,曾祥静.中国农资流通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8):3403-3404.
[3]卓创资讯.卓创资讯化肥网[EB/OL].http://fert.chem99.com,2013,6.
[4]杨毅,王保利,万广圣.我国农资连锁经营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6,(1).
[5]黄琳,边一民.农资连锁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农资连锁企业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6]吴东庆,刘任,郭世仁.广东省农资营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