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泉州地区民营鞋企用工现状研究

2013-09-17林丽莹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鞋业泉州市用工

李 震,李 华,林丽莹

(1.闽南理工学院 实践教学中心,福建 石狮 362700;

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莆田分公司,福建 莆田 351100;3.福建省莆田市农村商业银行 荔城区黄石支行,福建 莆田 351144)

目前,鞋业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鞋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有着数量规模大、技能要求低、平均劳动装备不高等特点。大泉州作为全国四大鞋业产业集群之一(四大鞋产业集群分别是:以广州、东莞、惠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产业基地;以温州、台洲、瑞安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以泉州、莆田为代表的福建鞋业基地),[1]以其区域环境优势和文化历史底蕴吸引着大量的农民工。大泉州民营鞋企用工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工需求有所上升,但步伐放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居民更加重视生活的质量和产品的品质,鞋类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总量在逐年增加。作者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对鞋企用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一)从宏观经济大环境出发

从福建省大环境出发,我们主要采用“外部预测技术”和“均衡价格理论”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外部预测技术是根据对一个公司产品需求相关的外部指标所进行预测,例如:从建筑物开工率高,可以预测出建筑材料需求增长;从婴儿出生率高,则可预测出婴儿用品需求增长。[2]我们对2007年至2011年福建省居民人均衣着(鞋类)消费支出进行统计发现,福建居民对鞋类的支出金额是在逐年上升的。从数量上看,城镇居民鞋子人均购买量在2007至2009年三年间呈上升趋势,到2010年、2011年保持相对稳定,如表1所示。根据外部预测技术,鞋子需求数量的上涨必然要求鞋企扩大生产能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能力主要方法就是扩大招工。

同样,表2为2007—2010年福建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在不考虑价格和成本变动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的增加主要归因于产量,而产量的增加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主要依靠劳动力,因此根据外部预测技术,鞋企用人需求会增加。

在表3中,我们发现2007—2011年泉州市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人口是影响社会需求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所以,根据外部预测技术,泉州市的鞋子需求数量必然会增加,这就要求更大的生产产能,进而对劳动力产生更大的需求。

表1 2007年-2011年福建省居民人均衣着(鞋类)消费支出

表2 2007—2011年福建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表3 2007—2011年泉州市主要经济指标

表4 2007—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以上年为100)

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称为均衡交易量。[3]从2007—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发现,全省鞋袜帽的消费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小,到2011年有所回升,如表4所示。根据均衡价格原理,当价格下降时,需求曲线会上升,而供应曲线会下降,均衡价格点向右移动,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交易量上升或下降取决于供应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如果供应价格弹性大,则均衡交易量下降;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则均衡交易量上升。现实证明,目前鞋业市场中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会比生产商大,需求价格弹性会大于供给价格弹性,所以,2007—2010年均衡交易量会上升,到2011年均衡交易量会下降,产量的连续四年增加和一年的减少导致劳动力需求会发生相同变化。

(二)从泉州市鞋业现状出发

通过“历史类比法”对近几年来泉州市鞋业发展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1998年至今,泉州市鞋企由原来的2 000多家发展到了现在的4 000多家,总产值已超千亿,这自然对鞋业从业人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表5所示。泉州市制鞋企业从业人数由1998年的30万变成2011年的80万。同样,从2007—2011年泉州市纺织鞋服产销情况也可以看出,鞋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用人需求逐渐增加,具体如表6所示。

从全省经济数据及泉州市鞋企实际,我们发现泉州市民营鞋企产量是在逐年增加的,而且增长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用工需求总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革新,泉州市鞋企的生产效率也在提高,生产相同的产量,企业只需要更少的工人。综合来看,泉州市民营鞋企用工需求将呈现缓慢上升,逐渐趋于稳定的态势。

表5 1998年与2011年泉州市制鞋行业数据对比

表6 2007—2011年泉州市纺织鞋服产销情况(单位:亿元)

二、劳动力供不应求,但缺口逐渐缩小

2008—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泉州市民营鞋企的订单数量一时间骤减,大量的农民工失业。到2010年,经济开始回暖,各类订单开始增加,由于农民工“返乡潮”,各鞋企开始出现用工缺口,部分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根据统计,泉州市2009年第一季度,用工缺口为12.3万;2010年第一季度,用工缺口为15万;2011年第一季度,用工缺口为15.3万;而到2012年第一季度,泉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60(用工需求与求职人数的比例),较上年同期的1.68有所下降;2012年第二季度,泉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由一季度的1.60下降到第二季度的1.31,泉州市企业用工与员工求职开始进入平衡态势。

(一)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原因

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劳动力市场短期内出现系统性调整。金融危机发生后,沿海和内地相关企业先后经历了“订单急剧减少——大面积裁员——订单增多——大规模招工”的过程。“大面积裁员”和“大规模招工”具有突发性和规模性,使得从沿海到内地出现了大面积的劳动力非正常流动,从而导致全国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出现系统性调整——由于大量岗位与众多求职者之间的匹配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短期内难以快速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而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又放大了这一矛盾,使得“用工荒”在短期内表现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将达到新的平衡。[4]

第二,劳动力价格差距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水平不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所以一般东部地区职工工资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职工工资。表7给出了2003—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从事制造业职工的人均工资,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制造业职工工资差异逐渐缩小。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中部的崛起,中西部地区投放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中西部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吸引大批劳动者留在当地就业。虽然当地工资比外出打工工资低几百元,但是随着地区间工资差异不断缩小,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家乡工作,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保障。[5]

第三,新生代民工权利意识更加强烈。新一代农民工受现代开放社会影响,打工诉求发生了变化。他们对生活环境、工作氛围、福利、社会保障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追求和期望。用人单位单靠增加一点工资很难打动其心,如果工作环境差了便选择走人,没有发展空间即刻换工。由于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使得工人的流动性加大,客观造成了“招工难”、“用工荒”。

表7 2003—2009年东、中、西部从事制造业职工人均工资统计表(单位:元/人)

(二)用工缺口逐步缩小的原因

第一,泉州市鞋企开始用感情留人、用机制留人、用发展留人、用待遇留人。越来越多的泉州市鞋企加入到提高待遇的行列中,具体包括:加班有加班费;夏天有防暑降温费;逢年过节还有红包;增加普工工资;为工人办理了医疗和社会保险;工人宿舍装有空调、电话、电视机、热水器等生活必需品;对夫妻同在工厂上班的,还提供有夫妻房等。[6]

第二,泉州市各级政府逐渐重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持续开展服务企业用工系列活动,采取“带企业进省外市场招工”的形式,更直接、有效地引进当地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劳动者到泉州就业。同时,泉州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密集举办各类公益性招聘活动,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使得用工需求缺口逐渐缩小。

三、对泉州民营鞋企“用工荒”的正确认识

用工荒已不仅仅是海峡西岸、珠三角、长三角的问题。而是已迅速蔓延至内地部分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比如安徽、江西、湖北、重庆等地,可以说已经蔓延至全国。

(一)“用工荒”只是一种短期现象

从当前情况来看,“用工荒”应该是个短期现象。考察用工荒是短期还是长期问题,要看宏观数字,不能看微观数字。从宏观数字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还不到50%。一个国家要想完成城市化,即城市的人口至少要占到总人口的75%以上,现在中国离这个数据还差二十几个百分点。现在每年从农村转移1 300万人口到城市,按照这个速率,中国要想完成城市化的进程,至少还需要20年。目前的“用工荒”是因为区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而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市场有着自我调节的功能,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就能找到一个平衡点,“用工荒”问题不会长期存在。

(二)“用工荒”要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

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等少数名牌企业每年工人的返工率都能基本达到95%左右,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其工资、待遇能够保持同行业中上水平,不会拖欠工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有一套迎合社会现状、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企业目标、愿景、团结的氛围、明确的职业规划、制度化管理模式让员工能够看到发展的前景并感受到主人翁的精神。这些对泉州鞋企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用工荒”直逼鞋企产业转型

伴随着“用工荒”的首先是涨薪潮,这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我们现在的趋势是“未富先老”,旧的比较优势在丧失,新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扩大设备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技术升级减少用工人数,将成为出于成本考虑的自发行为,此举将有助干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接下来公司应更新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只是更换一小部分机器,却可以提高10%以上的劳动效率,也就是说,员工可以多出了10%的自由时间。总之,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泉州甘鞋企有望在生产上获得明显的技术和设计优势,成为中高端精品鞋的制造商。

[1]饶建斌.成都鞋业出口实施品牌战略的研究[A].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12.

[2]周玉清,刘伯莹,周强.ERP原理与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132-133.

[3]李春虹、李国彬.西方经济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29.

[4]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关于“用工荒”的形势判断及应对策略[J].农村经济,2010,(5).

[5]梁玉婷.“用工荒”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6]林峰.春节后,鞋企再现“用工荒”[J].西部皮革,2011,(3).

猜你喜欢

鞋业泉州市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视察乐至万贯鞋业产业园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
第33届国际鞋业大会在印度召开
2014中国鞋业十大事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