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化——一种新的社会分化模式
2013-09-17张寒生王伟赟凌群英
张寒生,王伟赟,凌群英
(铜陵学院,244000)
1 信息、信息化、信息分化
21世纪是信息世纪,这是地球人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某种特定的生产要素在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社会的土地主导着农业社会的发展,使农业社会形成一种发展的土地逻辑;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主导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工业社会形成一种发展的资本逻辑;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进而形成当代社会发展的信息逻辑。
1.1 信息
“信息”这个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实际上“信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概念古已有之。从1923年,F·H·克莱特在其《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首次采用“信息”这一科学概念后的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信息”的定义不少于60种。种种定义虽不统一,但都说明,客观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今天,信息对于人类生活有着多重作用。首先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其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再次信息是社会组织的保证和社会管理的基础。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1]。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作用。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中并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其炮制品为人参、红参。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根[1]。均系栽培品。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西洋参与人参为同科植物,且所含有效成分与人参基本一致,因此经炮制后的西洋参亦可入药,但在中药质量控制过程中需对人参、红参、西洋参的不同药材及炮制品进行区分。
1.2 信息化
在当代社会中,信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社会财富。于是,一个由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性推广而促成的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这个社会发展进程就是社会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简称为“信息化”。1.2.1信息化的研究
相较于信息问题的研究,我国关于信息化的研究更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才关注信息化问题,并对“信息化”的概念进行探讨,从不同角度、结构、层次对信息化的概念及本质进行了概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对信息化概念进行定义。
(2)反腐倡廉建设与作风建设的着力点不同。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包括教育、监督、法治等。如通过教育,使权力行使者不想腐败;通过监督,使权力行使者不能腐败;通过法治,使权力行使者不敢腐败等。同时,教育、监督、法治建设又是一种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完善此体系,达到对腐败行为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最终目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通过各种方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出台各种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等。
应把图书馆看做是一个可以移动的“世界”,在做好常规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科学、有效构建智库信息资源平台,为智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智库成果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1)信息化的一般定义。所谓信息化,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
(2)信息化的社会定义。所谓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全社会的框架体系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实行社会组织、管理、运行和人民生活方式等相对于前社会阶段(农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的根本转变。
信息分化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远在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就初步了解到信息富有与信息匮乏给人的行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行为差别。
1.2.2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在最近的20年中,可以从两个数据感受其发展迅猛的态势。
近些年来黑龙江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种子选择、田间配置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都有所成效,但同时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多,病害出现频率也不断增加。因此,深入研究玉米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并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玉米的产量,是当前农技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不仅能够确保玉米种植的增产增收,而且对于黑龙江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为现代涵义的信息分化观念的萌发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一时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开始深化,关于信息分化观念也开始萌发。1923年,F·H·克莱特就指出信息是“主要商品之一”。1948年美国科学家克莱特·申农创立了信息论,诺伯特·维纳创立了控制论,他们都对信息开展了研究,这其中也包含了信息分化观念。
(2)我国信息社会指数变化。《我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揭示了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中国信息社会指数
由上表可知,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
早在上世纪中期,人工智能技术就已诞生。截至目前,人工智能手段已经逐步渗透于各个现有的领域中。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技术最关键的特征在于模仿人脑固有的某种工作机制,从而实现了决策制定、精确操控以及其他相关事项。在人工智能的范围内,深度学习技术应当属于很关键的技术分支,其指的是借助智能化手段来仿照人脑机能,从而集合了多层次的神经元。具体在涉及到处理各类有关信息时,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可以保证顺利连接各个层次的神经突触,据此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流动。
例二:会议实施。近些年,官方还采用召开专门会议或利用某些会议场合发表讲话的方式来建构信息分化问题。199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会议上,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发表了一个关于信息分化的讲话,他严正警告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把贫穷人口从信息革命中排除在外的危险,他一再强调要打破数字鸿沟。他说,人们缺乏很多东西:工作、住房、食物、饮用水和健康保证。今天。对于基本电信服务的缺乏,作为一种贫困,已经和这些缺乏一样突出,并且还会因此减少帮助他们的机会。这一讲话的发表,使信息分化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2000年以来,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八国首脑峰会等纷纷围绕数字鸿沟问题展开讨论或发表讲话,认为这是社会信息化发展浪潮掀起以来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2000年7月,西方八国领导在日本冲绳举行会议,会上全面讨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分化问题,会议发表了旨在促进通信技术发展,缩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信息技术发展差距,推动全球信息社会建设的《全球信息社会宪章》(也称为《冲绳宪章》)。《冲绳宪章》的发表,进一步使信息分化问题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世界八大强国首脑在峰会上签署了一项旨在缩小最贫困国家的“数字鸿沟”行动计划。2002年4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重点讨论了信息分化问题,会议指出,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些会议讲话和报告,促进了社会对信息分化问题的关注。
1.3 信息分化
从总体上看,由当代社会发展的信息逻辑决定的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会有力地促进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的信息接触和信息拥有的平等权利,有利于人们广泛地参与到信息经济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在享受信息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会造成一种新的社会分化——信息分化。
“信息分化”源于英文“information divide”、“digital divide”、“in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digital differentiation”、“information naves and have—nots”、“info—rich&infor poor”等。这里的中文译法很多,如“信息鸿沟”、“数字鸿沟”、“信息分化”、“信息区隔”等。信息分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学家、信息学家起初都不曾对其下过定义,而真正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并出现在信息社会理论著作中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1)互联网的发展变化。1991年万维网诞生,1993年多媒体浏览器时代来临,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1996年国内各大学纷纷加入互联网。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初和年终两次公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的互联网网民已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谢俊贵教授给信息分化下的定义,认为信息分化是指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有效应用而导出的一种人类社会的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化现象。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约翰·费泽尔给“信息分化”下的定义,认为信息分化是“富有者与贫困者在接触信息方面不断增加的差距”。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分化概念的解释不一,但对其内涵的规定性是一致的:(1)信息分化是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新的社会分化现象。(2)信息分化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一种社会分化现象。(3)信息分化是当代社会新生成的一种社会分化类型,也是当代社会分化的一条重要途径。(4)信息分化不仅包括静态的绝对性信息差距,还包括这种差距的相对性动态发展和扩大的趋势。(5)信息分化既是一种技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构建于当代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形式。(6)信息分化首先体现为一种技术差异,其次体现为一种信息富有与信息贫乏之间的差异,最后体现为一种社会差异,它是随着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2 信息分化的产生(客观性)
(3)信息化的国家定义。1997年4月,中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信息化的定义及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所谓国家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也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六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2)不同的企业ERP系统没实现互联。不同的企业系统之间没有实现互联,企业之间的系统过于庞大,没有实现信息的流通,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形成。阻碍了信息流动,银行获取信息的成本很高,阻碍了后续提供贷款。并且存在造假信息难以留痕,这也是其中的原因。
作为现代涵义的信息分化观念的初步形成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一时间,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人们的信息资源意识和信息财富意识开始建立,人们的信息分化观念开始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念如下:(1)美国社会科学家丹尼尔·贝尔,1976年,他出版了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在书中,他深刻认识到信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对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2)美国未来科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出版了著名的“未来三部曲”,即《未来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利的转移》。在这些著作中,托夫勒同样表现出一种较强的信息分化观念。(3)美国未来科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他在1982年出版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在他的“趋势系列”著作中,奈斯比特界定了信息社会的含义,提出了人类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一些关键问题。
花色苷分子中存在大量羟基,在低浓度下,花色苷在AB-8大孔吸附树脂上是单分子层吸附,而在高浓度下花色苷也可以通过多分子层吸附[31,32]。如图 2所示。室温下,AB-8大孔树脂对玫瑰茄花色苷的吸附量随着上样浓度增加而上升,至600 mg/L趋于饱和,故最佳的平衡花色苷浓度为600 mg/L。
作为现代涵义的信息分化观念的正式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商业利用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信息成了一种真正的资源和财富。但是人们发现这种资源和财富并非是平均分布和平均分配的,这个世界中既有信息的富有者,也有信息的贫乏者,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于是,他们开始对信息分化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正式形成了现代含义的信息分化观念。信息分化概念的正式形成改变了人们为信息和信息社会唱赞歌,从而开始关注当今社会存在的“数字鸿沟”、“信息差距”、“信息鸿沟”等社会问题。
3 信息分化的发展(主观性)
信息分化的发展是在历史形成的客观性基础上通过社会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的基本思想是,一种社会现象之所以存在,不仅是因为他的客观性使然,而且还有它的主观性使然。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十分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和过程性,认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主观定义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按照这样一种学术思想,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分化有其产生的客观性,而信息分化的问题在今天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关注,社会建构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成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官方机构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建构
在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建构中,官方机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对信息分化表示了密切的关注,从而把信息分化问题建构成了一个普遍存在而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
例一:社会调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就开始了信息分化或曰数字鸿沟的调查工作,发布了三个重要的调研报告,即《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对美国城市和乡村的未曾拥有者的调查》、《在网络中落伍:数字鸿沟的新数据》、《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这三个报告不仅对美国社会的信息分化状况作出了客观描述,而且深刻揭示了信息分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成了克林顿政府讨论的一项主要议题。之后,许多国家官方机构都以数字鸿沟、信息鸿沟、信息差距等关键词为名目进行信息分化的调查研究。我国每年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信息社会指数》等,这些调查活动和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分化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表明我国信息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3.2.2 不适宜处方。1)不适宜遴选药品:例1患者女,44岁。诊断卵巢囊肿,附件炎,宫颈炎。处方:丹黄祛瘀胶囊1.2 g,一日三次,口服。康妇消炎栓2.8 g,一日一次,肛塞。甘霖洗剂20 ml,一日一次,外洗。舒康凝胶剂5 g,一日一次,外用。分析甘霖洗剂只适用于外阴阴道炎,诊断疾病遴选药不适合;2)用法、用量不适宜的例1患儿男,3岁。处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10 ml,一日三次,口服。分析处方剂量为成人量,2岁儿童剂量偏大;3)重复给药患儿女5岁,诊断咽炎处方:四季抗病毒口服液+金振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分析相同成分药品重复给药。
3.2 专家学者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建构
专家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其对社会问题的有关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来引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他们的一篇学术论文、一部学术著作、一次重要的学术报告,都会对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建构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很多国外学者和他们的著作在信息分化形成中起了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也有一批学者对信息分化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如《互联网周刊》主编胡延平先生,一直围绕“数字鸿沟”问题进行探讨,写就了数以百计的“数字鸿沟”问题的报道和理论,主编出版了《数字鸿沟》、《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代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等。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先生对信息差距、知识差距的问题倍加关心,深入研究,发表了《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等多篇关于信息差距的文章,出版了《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追赶战略》、《全球化挑战中国》等多部与信息分化有关的著作。社会学家谢俊贵教授,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信息分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和文章。
他们的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对中国的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建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传播媒介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构建
传播媒介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信息分化现象的广为传播来实现的。首先,传播媒介把有关信息分化的情况传达给广大社会公众,使其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其次,传播媒介在客观报道信息分化现象的同时,还增加了某些主观认识,从而引导人们对信息分化现象认识不断深化;再次,传播媒介还将官方和学者专家对信息分化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把信息分化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认识的可能。
例一: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广播”对“数字鸿沟”的传播,不仅使人们接受了“数字鸿沟”的概念,而且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
例二:《人民日报》在2000—2001年发表了不少有关“数字鸿沟”或“信息鸿沟”方面的文章或报道。《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对“数字鸿沟”、“信息鸿沟”给予很多报道,并发表过评论员文章。
例三:美国国家商务部专门建立了“数字鸿沟网”来传播信息分化问题的有关信息,“中国新闻网”等网站发表的有关信息分化问题的报道或理论问题,同样使人们逐步了解和认识到信息分化的知识和问题。
总之,在当代社会,信息成为最主要的资源;要广泛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就得依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促成了社会的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又导出了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模式。当代社会发展的信息逻辑决定了当代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加速了各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按照一般理解,这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的信息拥有和利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有利于人们广泛地参与到信息经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从而有利于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的普遍提高,并将有效整合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分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在促成社会整合的同时,也加速了某些方面的社会分化,信息分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信息分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剧烈的(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和深刻的研究。
[1]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R].2010.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3]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
[4]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日内瓦宣言).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化挑战[Z].2007,(3).
[5]胡鞍钢,周邵杰.新的全球贫富差: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6]姜爱林.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情报资料工作,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