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环境的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
2013-09-17杨首华
杨首华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524088)
随着知识价值被充分认识和利用,一个学习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知识的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兴趣学习、按需学习、创造性学习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共识和行动。拥有知识的人在企业资源和管理对象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成为新的竞争资源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知识型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知识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经济。我们面临的知识环境(包括知识创造的方式和过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1],对图书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图书馆学将更加重视“知识域”、知识服务、知识管理的研究和知识服务能力的塑造与构建。知识服务能力将成为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图书馆学与其它同族学科(如文献学、情报学、档案学)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内部分支学科将在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的支持下出现整合趋势。知识发展使图书馆经历了由藏书楼到图书馆到复合图书馆再到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以至未来我们难以预言的图书馆的新形态,为图书馆使命的履行提供新的知识环境和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制度环境的限制。大学图书馆知识价值的实现,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图书馆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建立与知识环境和大学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大学图书馆制度,已成为大学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大学图书馆制度与制度建设概念的理解和对大学图书馆制度现状的剖析,提出基于知识环境的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内容和大学图书馆知识价值实现与保障机制。
1 制度与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的概念
1.1 有关制度的概念
关于制度,旧制度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认为,制度是“规范”在某个领域的集结和体系化,他认为规范是制度基本构成元素。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者对制度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他们认为,制度是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资源所组成的多层次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包含三大要素:法令规章体系、规范体系和文化认知体系。显然新制度主义不但将制度的涵义拓展到法令层面,而且还拓展到文化认知层面[2]。当代著名的法哲学家德沃金,在对制度进行法理分析后认为,制度不仅包括规则、原则,还包括政策[3]。制度是调节人类行为的组织机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4]。
综上所述,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等。本文所阐述的制度是专指狭义概念上的制度,即指大学图书馆按一定的程序依法制定的要求本馆全体或相关人员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章。
1.2 大学图书馆制度与制度建设
大学图书馆制度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为图书馆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与要求,即合理组织图书馆活动的职能,用以规范图书馆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程序和图书馆伦理的道德体系;其社会属性表现为图书馆活动中生产关系的职能,包括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和服务对象及与图书馆有关的学校图工委、人事、财务、党群工、资产设备等部门,这些关系和部门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图书馆,影响着图书馆活动,是区别于其它类型图书馆的标志。从大学图书馆治理结构上说,图书馆学术权力应占主导地位,行政权力应服务或服从于学术权力。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讲,大学图书馆既不是行政权力的组成,也不是行政权力的延伸,而是一种独立的、自治的、服务于大学使命的学术性机构。
制度建设实际上是改变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一个系统工程,是大学图书馆依照法律和法规及相关规定,结合本馆实际,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程序、起草、讨论、通过、发布制度并组织实施确保贯彻执行的过程。
2 大学图书馆制度现状
大学是以学术研究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知识型组织,大学的基本使命是以学术研究使人类知识增量。图书馆是服务大学使命的,因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治的学术性机构。但大学图书馆这种学术独立性和自治性受大学治理结构的影响,毫无疑问,作为与大学行政权力主体(高校行政人员)和学术权力主体(高校教师学生群体)相对应的大学的行政主体是强势的,而学术主体是弱势的[5]。图书馆活动的职能被统一于大学的行政管理之中,在行政化主导的现实语境下,图书馆在大学治理中的定位尚不明晰,自治功能尚未得以发挥,图书馆运行效率低下,学生的厌学、学生与教师的疏离,学术主体与图书馆的疏离,学术研究与职称、工资福利挂钩的功利性,职称一评定终身的计划经济式的学术管理制度[6]是导致学术泡沫的根源,大学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且有沦为“没有思想的工厂产品”的制造商之危机,等等。这些现状,与大学图书馆制度的缺失、缺陷不无关联。
2.1 宏观制度的保障不足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图书馆法》,涉及图书馆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多部不同效力等级的普通法和特别法中[7],立法多以条例、规章类的形式出现,这些规章没有直接统一的制定依据,制定的随意性较大,层次不高,强制力不够;多偏重于公共图书馆,对高校等其他类型图书馆很少考虑;图书馆法律体系尚未建立[8];另外,我国《信息网络权传播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未被广泛认知,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9]。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制度的法治环境的不足。
2.2 保障发展的关键性制度缺失
(1)图书馆经费保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学者对“百所211大学”调查发现,没有一所大学对此有所规定[10]。虽然在高校评估中图书馆是评估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高校的评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经费的划拔因没有制度作保障,使图书馆的有序运行和为适应大学扩招的图书馆建设难以保障,致使图书馆“霸位”与“空位”并存。(2)馆员能力发展制度的缺失及职称评聘制度的缺陷。知识发展对图书馆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者个性化的动态需求,需要各种知识型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馆员的服务,这方面的服务和人才欠缺。一方面,图书馆很多工作需要人来做,馆员想做与自己的专业或实际能力相符的工作,以利于工作效率和馆员价值的最大化,但因为职称等级观念和科层制而被限定在辖小的范围,馆员只是一个被动的“职业机器”,因而,其服务读者的抱负难以施展;另一方面,图书馆很多工作无人做,且人才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现实中,重学历、职称提升轻能力开发,传统的人事管理认为,衡量一个部门的人力资源水平就是要看本部门职工的学历和职称,以拥有高职称或高学历人员的多寡作为衡量人力资源水平的惟一标准,致使馆员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向了学历学位的提升以及与职称评审有关的项目上,而难以专注于读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及图书馆的实际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能力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由于“学术研究”的功利性所导致的图书馆人才的畸形发展及职称评定价值观下的人才危机[11]已日益凸显,大学图书馆人才济济,但业务范围并没有因为职称的提升、人才的引进有较大的改观。这种状态与馆员能力发展制度的缺失、职称评聘制度的缺陷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2.3 数字化与资源共享、馆际合作与版权保护法律规范缺失
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各类图书馆都在加强数字化的资源建设,现实中较为突出的网络安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版权保护等问题,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立法规范。资源共享和馆际合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而知识版权是一种私权利,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制约了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同系统图书馆之间在管理和协调上困难重重,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数字化程度不高,共享成效不大。因此,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或政府把图书馆资源共享、版权保护及图书馆间的协作以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就显得相当重要与迫切。
2.4 制度的完整性缺失
图书馆是一个科学的知识信息系统,其制度体系应符合图书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虽然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行政规章,但由于还没有一部关于图书馆的专门法律,这就使各大学图书馆制度的制订自成一体,没有总的章程为指导,制度的形式和语言不规范、内容不健全,多数大学图书馆没有健全的工作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及业务工作细则,制度随意性较大,很少反映现代社会公共信息自由的价值取向,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同与遵守,缺乏系统性[12]。
2.5 制度的程序性和有效监督机制缺失
(1)制度缺乏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调查与审查,缺乏广泛深入地征求意见的民主讨论过程。制度项目及条文拟定在很大程度上受起草人或部门意愿及领导意志的影响,使原本就缺少法理支持的制度规章更无规范性、科学性可言,有些图书馆更是照搬硬套其他图书馆成熟的规章制度,而不管是否符合本馆的实际就开始试行或暂行。在制定过程中也缺少必要的颁布实施环节,加之法律顾问或法律专业人员的参与极少或没有,难以保证制度的合法性和实施效果。
(2)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的有效性监督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监督依据、监督程序和监督过程缺失。由于馆务政务等公开的制度缺失,使制度建设的参与主体即馆员、读者等对制度的款项、规定知之甚少,使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制度的产生与执行存在无人监督或名义上有人监督而实际上无人监督的局面。
3 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实际上是建章立规、依法治馆的一种法治活动。法治除了可以创造一种可预期的良性秩序,使得身居其中的人们在遵循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和高效实施的法律规范前提下,获得言论和行动以及思想方面的自由外,更主要地表现在法治所包含的对人格的尊重,对人们从事创新开发的鼓励精神正好恰恰契合了知识经济对知识创新的内在需求[13],知识经济是知识生产力[14]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经济形态。在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就是知识生产力,正是读者知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推动着馆员知识服务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人本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3.1 人本性原则
知识首先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因此掌握了知识的人就比物质资源本身更为重要。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中心,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供应知识资源,通过知识组织揭示知识体系、提供知识服务、解决个性化需求,培养用户获取、内化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因此,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馆员、读者的知识增量和良性互动为原则。
3.2 科学性原则
制度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原则:(1)程序性原则。程序性正义是制度合法性、科学性的重要标准,是好制度得以形成、坏制度得以废除的根本,更是一项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石[15]。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时常随人事变动而改变,而制度实践的主体——“馆员”通常处于被动的执行地位。通过图书馆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把馆员变成重大制度和服务模式改革的主体,是制度建设合法性、稳定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的保证。(2)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原则。制度的原则与内容是否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是否凸显知识经济的权利至上与学术自由理念,是否体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制衡原则。从图书馆伦理的价值范畴看,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正义的制度才能够被制度的相对方所“信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才具有长久性[16],因此制度的制定与废除必须考虑全馆多元利益主体的需要;不能照搬硬套其他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必须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3)制度的可行性原则。制度的可行性是指图书馆制度的规则性与可操作性。科学完整的制度不仅应具有倡导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倡导性规范是一种鼓励和引导性规范,规则性规范为所引导鼓励的对象提供保证制度所倡导和鼓励的价值标准具有实现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才能为制度的适用对象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4)制度的可持续性原则。制度的可持续性是指制度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对制度对象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5)制度建设的前瞻性。制度要起到鼓励创新和防微杜渐的作用,不能被动地防守,必须按一定的目标和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行,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3.3 开放性原则
制度建设的开放性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性趋势,“数字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新特点。这些经济特征都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全球性经济,全球性经济是一个开放、改革、交流的经济,只有开放才能激活,改革才能与全球接轨,交流或交往才能获得共同发展。因此,大学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应遵循有关图书馆的国际公约或宣言,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获取所需要的新知识和实际技能。
4 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大学图书馆的国家立法,但文化、教育等行政部门已经颁布了10多种专门规范图书馆事业的规程、决定、通知等,近40部国家立法,近70种党和政府及国家行政的决定、条例、标准、通知、管理办法、工作意见等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某些方面[17]。为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大学图书馆制度建设实质上是对图书馆多元利益主体的各项权利、义务进行合理的规范与设计,并对其权利边界进行严格的规制。
图1 大学图书馆五位一体的权利结构
从上图可以看出图书馆权利结构是五位一体缺一不可,图书馆业务主体为基础权利,学术主体为中心或主导权利,馆员和读者主体是学术和业务权利与行政权利运行的中心,行政权利是图书馆服务与保障体系,图书馆各利益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衡与博弈,呈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是一个制度设计与运行成功的标志。与各利益主体相对应的制度是图书馆学术管理制度、业务制度、行政综合制度、馆员能力与读者发展制度。这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4.1 图书馆学术管理制度
大学图书馆的学术性决定了必须按照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逻辑进行学术研究,按照大学图书馆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的成学与知识发展密不可分,追寻图书馆学的研究高度与学术际当,是持续发展这门学问的命脉之所系[18]。因此,开展和发展学术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之一,图书馆学术权力在图书馆的权力结构中理应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图书馆学术主体是每一位拥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分布在图书馆各岗位上的馆员和师生及社会读者。图书馆学术客体是图书馆各阅览区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些知识个体和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学术研究具有其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4.2 图书馆业务制度
图书馆业务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图书馆学术开展和发展的根源,图书馆业务与图书馆学术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图书馆事业的两个轮子。没有图书馆的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图书馆实践如同没有前进的方向,其事业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和小范围内重复。因此,图书馆业务必须具有严密的流程设计,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职业的伦理性。
4.3 图书馆行政综合制度
图书馆的行政综合主体主要包括:图书馆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图书馆馆长办公室、党组织和图书馆工会组织等相关组织,相对于图书馆学术的中心地位和业务的基础性地位,图书馆的行政主体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图书馆学术和业务主体,图书馆学术与业务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作为衡量图书馆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依据。因此,图书馆行政权力必须围绕图书馆学术和业务的发展来运行。
4.4 馆员能力发展制度
馆员是图书馆主体,图书馆应将馆员的利益与图书馆利益一致化,建立馆员与图书馆事业共同发展的、与实际能力和贡献相关联的、动态的业绩管理制度,将馆员能力发展规划、晋升、奖惩、科研、工资福利等与实际能力、贡献相联并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实现制度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馆员职业道德规范,是图书馆事业进入良性循环与发展的保证。为了能有效地激励馆员,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和图书馆不同业务岗位情况,设置各种专业、技能岗并对馆员职能进行分类管理,将馆员分为学术研究型馆员、学科知识型馆员、综合服务型馆员、文本管理型馆员、技能操作型馆员等类型,并予以不同的工作标准、规范和激励,使馆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并最终形成服务于图书馆共同目标的价值共同体。
4.5 读者发展制度
读者也是图书馆权利主体,没有读者权力的利益追求,就没有图书馆的发展动力。因此,读者发展是图书馆价值体现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必须建立读者发展制度,对读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科学的规范,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
4.6 大学图书馆制度的体系框架
目录
第一章 总章(总则)
1.图书馆定性与定位
2.管理体制或组织形式
3.机构设置
面对资金困难,广深高速建设者们大胆引进外资,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胆探索“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一步步将广深高速公路从理想变为现实,广深高速也成为国内第一条引进外资兴建的高速公路。
4.人员定编
5.经费保障
6.馆长任免与晋升
第二章 行政综合制度
1.馆务会议制度
2.首问责任制度
3.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4.领导定期接待(读者、馆员)制度
5.会议纪律制度
6.党支部成员组织生活制度7.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8.工会活动与会员福利制度
9.部门领导、馆员重要岗位轮岗交流制度
10.部门领导工作职责
11.各阅览区馆员工作职责
12.馆员休假制度
13.馆员学习制度
14.资产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度
15.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16.环卫安全制度
17.消防安全责任者工作职责
18.紧急突发事件应对制度
19.紧急突发事件组织者工作职责
20.值班人员工作职责
第三章 业务制度
一、文献资源建设
1.图书馆采访工作细则
2.图书验收登记细则
3.书刊采集细则
4.小语种图书处理细则
5.中文图书分类
6.中文图书编目工作细则
7.小语种图书典藏工作细则8.藏书剔旧工作细则
9.数据库采编工作细则
10.图书馆网络管理制度
11.图书馆数据安全备份制度
12.自动化网络督检制度
13.书刊装订细则
二、服务读者
1.读者须知
2.读者卡办理、挂失、补办工作细则
3.图书遗失、毁损赔偿规则
4.图书借阅规则
5.外文图书借阅规则
6.剔旧图书借阅规则
7.期刊阅览规则
8.单本图书借阅规则
9.工具书阅览规则
10.特藏图书阅览规则
11.电子阅览室服务规则
12.原文传递服务规则
13.科技查新服务规则
14.图书馆有偿服务项目细则
15.图书馆随书光盘管理细则
16.预约服务细则
17.VIP服务细则
18.图书馆开放时间、馆藏分布一览表
19.密集型(剔旧图书)阅览室管理细则
第四章 馆员能力发展制度
1.馆员能力发展评定规则
2.馆员培训、继续教育制度
3.馆员工资、福利制度
4.馆员绩效考核制度
5.馆员晋升、奖励制度
6.馆员权利权限规范细则
7.馆员职业伦理道德规范
第五章 读者发展制度
1.读者获取知识的技能培训制度
2.读者权利的规范和保障制度
3.读者意见和建议诉求处理制度
4.读者隐私权的保护制度
5.读者财物保护规定
6.读者持续发展制度
7.读者与馆员定期交流制度
8.读者人身安全保护规定
以上是在总的章程指导下的图书馆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各项(章)制度必须根据大学图书馆自身实际加以充实与完善。
5 大学图书馆知识价值实现和保障机制
由于知识的作用日益重要,使得学习与知识密不可分,知识要在组织内共享、转化和转移就必须借助学习这种惟一的途径来实现。未来最成功的组织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该组织能使组织成员和团队拥有共同的愿景、奋斗目标和归属感,因此能全身心投入,持续学习,继而增强开发和培养个体和群体创造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只能来源于培养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
5.1 学习型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图2 学习型大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19]
大学图书馆要保持知识优势,必须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因为学习型图书馆是实行知识管理最有效的组织保障。大学图书馆的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馆员、读者和图书馆集体在长期服务利用以及管理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可以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规范、难以传播和交流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以工作中的技能、技巧、经验、创意、思想和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心智等形式呈现[20]。一个人所知道、所意识到的东西远比他所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要丰富得多。显性知识是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知识管理就是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共享的学习机制,将这种显性知识内化为馆员的隐性知识,促进这两种知识转化、转移、创新、共享、增值、应用等的不断循环,从而实现图书馆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增值,进而扩大图书馆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提高图书馆成员实现服务大学使命的能力。因此,学习型图书馆是实施知识管理进而实现知识增值的必要环境、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21世纪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十年,学习型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显得相当重要和迫切。
5.2 扁平化结构是大学图书馆知识价值实现的基础
新的知识环境要求图书馆围绕着用户动态个性化需求来组织服务,显然,我们需要改造现有的组织机构[21]。以学科为中心,集专业知识、集藏与服务为一体,较适合大学图书馆。这种模式改革了传统的科层制体制,使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中间层趋少,是一种扁平化结构,能使馆员及相应部门直接利用图书馆资源,面对读者,服务读者。全馆业务部门只设技术服务部、资源建设部与专业服务部三大部门。技术服务部为全馆提供技术支持,承担网络存储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与维护;资源建设部负责文献订购、分配、信息资源(含文本和电子资源)整合、图书馆网页更新、维护;按学科设置的专业服务部为用户提供借阅、咨询、个性化定制服务和用户培训等服务。将从前的采访、编目、信息咨询人员充实到资源建设部和专业服务部,资源建设部和专业服务部直接面向用户,使用户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包括各学科专业馆员在内的服务。馆办公室负责全面协调馆内各部门和后勤保障工作,为图书馆决策层提供参谋和参考服务。
[1][18][21]《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图书馆学情报学名家研究进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1):1,50,5.
[2]丁玉霞.制度主义视野下的图书馆制度创新[J].图书馆建设,2008,(12):92.
[3]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谈松华.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2,(3):卷首语.
[5][15][16]刘同君等.论高校制度建设的原则及运行机制[J].江苏高校,2011,(3):30,29.
[6]顾海兵.中国学术管理制度的问题与改革[J].社会科学论坛,2002,(7).
[7][9]于 雪.法学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自制规章[J].图书馆建设,2011,(5):67,68.
[8][10][12]兰孝慈等.图书馆治理的法律基础与制度重构[J].图书馆建设,2008,(12):107 -109.
[11]张金国等.专业职称评定价值观下的人才危机[J].新世纪图书馆,2011,(12):75.
[13]刘剑文.知识经济与法律变革[M].法律出版社,2001.13,53.
[14]陈伟东等.知识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知识企业生产关系的创新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1999,(5):66.
[17]张 勇.加强宏观调控 推动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J].图书馆,2012,(1):89.
[19]李景坤.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38.
[20]王丽凤.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的探讨[J].内
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6):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