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我院住院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013-09-17张金玲
陈 妮 张金玲 王 捷
罗定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罗定 527200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耽误患者的病程,容易造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浪费医疗资源之余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抽查该院2012年12月份的病历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点评并进行院内公示,使我院住院各级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引起重视,为规范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水平,在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更能体现安全、经济、有效、方便的合理用药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比例随机抽取03月份病历200份,其中非手术病例和手术病例各100份,对这些病例进行常规统计与点评分析。
1.2 方法
通过对所抽查病历的调查分析,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手术预防用药情况、用药目的、用药情况、病原学及药敏学检查、用药合理性评价,微生物的送检率等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1.3 评价标准
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38号文件(2009)和药品说明书作为本次调查的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送捡率
200例住院患者中非手术患者和手术患者病例各100份。200例中有129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5%。129例患者中38例在住院期间做过病原菌培养,病原学送检率为29.46%。
2.2 非手术病例用药情况
100例中有41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有37例是治疗性应用,4例是预防性应用,治疗性应用中有13例进行微生物送检,送检率为35.14%。抗菌药物单一使用有15例,抗菌药物两联用药有22例,没有三联用药。除统计数据外,还发现有部分病例存在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联用不适宜等问题。
2.3 手术病例用药情况
100例手术病例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8.00%,I类切口的预防用药使用率为37.14%。Ⅱ类切口的预防用药使用此次调查对用药时机、平均用药天数等参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围手术期有在术后才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且各类切口存在用药持续时间均过长的情况。见表1。
表1 手术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总的应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5%,高于卫生部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的规定,说明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耽误患者病情的进展,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造成二重感染,从而加重治疗的难度。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的原因主要是临床上对抗菌药物的用药指证认识不够深,过度迷信抗菌药物的作用,无明确的关于细菌感染的诊断而使用抗菌药物,如因上呼吸道感染而使用抗菌药物,无高危因素而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I类切口的感染等。本次调查病原菌送检率29.46%,说明临床医师对病原学检查的意识不强,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依靠经验比较普遍,但经验性用药不能作为临床用药的标准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依据,有时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时甚至会耽误患者的病程进展而危及生命。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尽早为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这对于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
3.2 非手术病例用药情况
此次调查统计发现,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0%,送检率偏低,经验性用药比例偏多。有存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适宜的情况,如诊断为尿路感染,在无细菌药敏报告等临床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克林霉素,而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大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而克林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存在联合用药不恰当的情况,如将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钠一舒巴坦钠联合应用,二者均属p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而发挥抗菌作用,联用时可竞争同一结合靶位而产生拮抗,且药物不良反应增多,故不宜联用[2];统计发现我院抗菌药物的选择以抗菌谱谱广和价格相对较高的品种占多,其中以广谱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舒巴坦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主,而抗菌谱较窄和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所占比例较低。实践证明,很多价格低的老药,只要对症不仅疗效好,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应用。对于新的、价格贵的抗菌药物也要正确看待,不要盲目迷信和滥用[3];还有给药方案不当、用药剂量不正确等问题。
3.3 手术病例用药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手术患者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的情况。100例手术病例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8%,其中I类切口的预防用药使用率为37.14%,比卫生部要求I类切口的预防用药使用率的30%稍高。我院的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存在不合理,其中I类切口的平均预防用药时间为2.46 d,Ⅱ类切口的平均预防用药侧为4.39 d,预防用药时间均超出了相关文件的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I类切口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Ⅱ类切口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 h,必要时延长至48 h。循证医学业已证实,手术后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对预防感染无益。有研究表明,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并不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相反规范、合理、适时地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伤口的感染率[4]。调查发现,预防用药有选择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和术后使用喹诺酮类这些不合理的情况,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并不推荐用于手术的预防用药,而喹诺酮类则是严格控制作为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此外还存在预防用药的给药方式和用药时机不当等问题。
4 结语
总之,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存在一定不合理的情况,我院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同时需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和学习,以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了解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改善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进一步提高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水平。
[1] 李茹.2007年1—10月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3):209-210.
[2] 罗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3):222-224.
[3] 郭杰.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09.
[4] 赵金凤,赵宁民,赵岳,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1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