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肺气肿指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叶功能
2013-09-17牛朋影
牛朋影
蔡 中2 CAI Zhong
哈若水2 HA Ruoshui
宁夏人民医院放射科 宁夏银川 7500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疾病发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导致死亡。目前临床多依赖肺功能检查(PFT),但是当某肺段或肺叶破坏严重时,肺功能多不能检出。多层螺旋CT(MSCT)集高分辨率CT及PFT的优点于一体,实现了肺部功能与形态的结合,不仅可以清晰、直观地对病灶进行定位、定形、定性,还能对肺部功能进行分析。近来MSCT的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多数研究仅探讨了全肺功能[1]。本研究拟采用MSCT评价COPD患者的肺叶功能,以指导临床判断患者的肺叶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07~12选择30例 COPD患者作为研究组,均符合NHLBI/WHO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提出的标准[2],纳入标准:有明确的慢性咳嗽、咳痰症状,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第1秒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70%,且FEV1<80%预计值。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4岁,平均(63±9)岁。选择同期行胸部CT及肺功能检查无COPD的34例体检者为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5~64岁,平均(54±10)岁。两组均排除扫描时呼吸运动不能配合、不能完成扫描者以及扫描图像显示影响肺容积及肺功能疾病者(如胸廓畸形、肺部手术病史、大面积肺部感染、大量胸腔积液、肺实质性病灶直径>4.0 cm等)。所有受检者均于1周内完成MSCT扫描及PFT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前对受检者进行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屏气训练。受检者取仰卧位,行呼吸双相从肺尖至肺底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 80 mA(低剂量扫描),层厚1.25 mm,间隔1.25 mm,标准算法重建。观察窗位上限-400 Hu,窗宽 1200 Hu。
1.3 图像后处理 使用ADW 4.3工作站Threshold软件对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处理,显示表面遮盖显示的三维肺模型(3D-lung),应用域值限定下图像分割技术[3]成像,在3D-lung肺模型下把图像转换成常规轴位像,应用手工法勾画出各肺叶,然后由后处理软件计算出所勾画的肺叶容积及肺气肿容积。
测量呼吸两相各肺叶容积及肺叶肺气肿容积(emphysema volume, EV),并计算出各肺叶的肺气肿指数(EI)。EI定义为某阈值范围内经三维重建后密度衰减区的容积,即一定的窗宽和窗位下肺气肿容积(EV)与肺总容积(V)之比:EI=EV/V×100%。
1.4 肺功能测定 采用Master Screen型肺功能仪器(德国)采集肺功能数据,包括FEV1%、FEV1/FV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软件,研究组与对照组呼吸两相全肺及各肺叶EI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全肺及各肺叶EI与PFT指标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两相肺叶及全肺EI比较 研究组最大吸气及呼气末各肺叶及全肺E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图1。研究组和对照组吸气相与呼气相右肺EI均显著高于左肺(P<0.05),研究组呼吸两相右肺下叶EI均高于其他肺叶(P<0.05),见图2。两组呼吸两相肺叶及全肺EI比较见表1。
图1 研究组与对照组肺叶吸气相右肺上叶差异。A、B、C及E、F、G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右肺上叶图像,D、H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肺容积曲线及测量数值,D:EV=303.82 ml,EI=30.3%,V=1000.95 ml;H:EV=19.28 ml,EI=3.2%,V=604.64 ml。研究组在阈值范围内肺气肿的范围(绿色区域)明显长于对照组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呼吸两相肺叶及全肺EI值比较(%)
图2 左右两肺异常容积(绿色区域)比较
2.2 研究组呼吸两相肺叶EI与PFT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组 FEV1% 为(69.70±27.59)%,FEV1/FVC为(84.83±14.25)%。研究组深吸气相右肺上叶EI值与FEV1/FVC 呈正相关(r=0.400,P<0.05),其他肺叶及全 肺 EI值 与 FEV1%(r=- 0.693~-0.498,P<0.05)、FEV1/FVC(r=-0.765~-0.353,P<0.05)呈负相关;深呼气相各肺叶及全肺EI值与FEV1%(r=-0.729~-0.473,P<0.05)、FEV1/FVC(r=-0.769~-0.353,P<0.05)均呈负相关。
3 讨论
3.1 MSCT评估肺功能的优势 既往CT研究仅局限于全肺容积成像的范畴,对于单侧肺,尤其是肺叶功能研究较少。CT容积成像对肺弥漫性疾病有诊断价值[4]。本研究是肺容积成像的延伸,不仅对全肺容积进行研究,并对肺叶容积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MSCT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肺气肿病变区域的范围和位置,还能通过后处理技术得到相应的功能数据,了解肺组织损伤情况,进一步得到各个肺叶的损伤数据;而肺功能则只能对全肺情况进行盲目的功能测定,不能直观了解病变分布的位置,也不能对单叶情况作出判断。
3.2 MSCT应用EI值评估肺叶功能的可行性及意义通过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EI值进行对比,发现MSCT应用EI值能明确显示COPD全肺及肺叶的病变情况,进而可以通过各肺叶的EI值评估肺叶的肺气肿情况,使临床更直观地了解病变的程度。而呼吸两相MSCT全肺及肺叶EI值与FEV1%、FEV1/FCV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MSCT测量EI值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全肺及肺叶功能的有效辅助检查方法。Müller等[5]研究指出,CT能够评估活体肺组织的EV及EI,并对肺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右肺下叶吸气相和呼气相EI值分别为(9.29±3.11)%和(6.96±2.68)%,肺气肿容积变化最早、最明显,可能与右肺下叶支气管由右肺主支气管直接移行而来有关,炎性因子沿气管容易到达右肺,侵袭细小支气管形成终末支气管炎,导致肺泡壁破坏形成肺气肿。由此认为右肺,尤其是右肺下叶是主要责任肺叶,此肺叶出现异常能反映COPD的早期病变;其次为左肺上叶,吸气相和呼气相EI值分别为(8.53±2.90)%和(5.64±2.12)%,其原因可能为左肺上叶所占肺总容积比例较大,是左肺的优势肺叶,所以容易被累及。右肺中叶吸气相和呼气相EI值最小,分别为(2.30±0.63)%和(1.26±0.51)%;研究组与对照组右肺中叶呼吸两相容积差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109),说明右肺中叶最少被累及,可能与右肺中叶穿行气管较少、较迂曲有关。由EI值可以推断出肺叶损伤的先后顺序及程度,从而明确责任肺及优势肺叶,为临床提供COPD病变早期诊断的具体数据和定量参数。
3.3 EI测定在临床中的价值 对照组吸气相和呼气相肺总EI值分别为(7.43±7.23)%和(3.25±2.08)%,研究组为(35.13±6.89)%和(22.03±5.33)%,即当吸气相和呼气相EI值分别至少大于28.24%和16.70%时,肺组织开始出现病变;而对照组中EI值在吸、呼气相临界值小于14.66%和5.32%时表现为正常,推测吸气相和呼气相EI值分别超出20%和10%时认为肺组织开始出现损伤及病变,因此,临床上可以利用EI值对COPD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从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而肺组织破坏达30%以上PFT才能检测到[6],不能检测到肺组织损害在双上肺“安静区”[7]的中重度患者,但MSCT无此限制。
EI值能得出肺组织异常比例的准确数据,明确责任肺叶组织的损伤程度,为评估肺储备功能及外科肺减容手术提供直接依据;而且CT测评病变范围比主观视觉对肺组织分析及评分更为精确、偏差较小[5],避免了临床盲目地切除肺组织(尤其是常作为手术靶区的肺上叶[8])进行减压,也减少了因主观判断病变范围带来的误差,外科医师可以有的放矢,对功能减低或无功能的肺组织进行准确切除,使受压或相对正常的肺组织复张,改善肺通气功能、血流比值及肺弥散功能,进而缓解或控制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MSCT测定EI重复性好,可以作为观察患者病情、肺减容术前筛选和手术后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9]。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本研究囊括了肺气肿的所有分型,在今后研究中将对患者进行分型,如按照全小叶型及小叶中心型进行区分,使研究更为严谨;由于肺段气管分布错综复杂,本研究尚未能对肺段情况作出相应分析,尚需进行进一步探讨。
总之,MSCT所测量各肺叶肺气肿指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与临床肺功能之间相互结合和印证,了解全肺及各肺叶的功能情况,对COPD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1] 李凯 , 龙莉玲 , 黄仲奎.多层螺旋 CT 肺容积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测诊断的应用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24(9): 1179-1183.
[2] Rabe KF, Hurd S, Anzueto A, 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6(6): 532-555.
[3] Arakawa A, Yamashita Y, Nakayama Y, et al.Assessment of lung volumes in pulmonary emphysema using multidetector helical CT: 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Comput Med Imaging Graph, 2001, 25(5): 399-404.
[4] 高燕莉 , 张镭 , 王丽 , 等.容积高分辨 CT 对肺弥漫病变显示能力的评价.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 2012, 20(4): 255-258.
[5] Müller NL, Coxson H.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4: imaging the lung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orax, 2002, 57(11): 982-985.
[6] 张伟宏 , 蔡柏蔷 , 王京岚 , 等.肺气肿的 CT 肺功能成像 :CT技术与肺功能检查的对照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 25(3): 150-153.
[7] 张伟宏, 朱杰敏.影像学在肺减容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2000, 23(8): 460-461.
[8] Meyers BF, Patterson G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10: bullectomy, 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and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orax, 2003, 58(7): 634-638.
[9] 刘芳 , 韩萍 , 梁惠民 , 等.定量 CT 预测肺癌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初步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 , 2005, 39(7): 7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