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亟待加强体育教育
2013-09-16黄良福
黄良福
【摘 要】近年经常从媒体中得知有大学、中学、小学学生在学校跑步时突然晕倒,甚至有不少死亡的案例。在2012年的“两会”中,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指出,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教育部等六部委也连续做了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这些调研的结果都很不乐观,有关中国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 体育教育 应对措施
一 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肥胖率越来越高,已超过“安全临界点”。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我国7~18岁城乡学生的体重、身高明显增长,肥胖率也增长了7.9%,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率更高,已达14.2%,“小胖墩”随处可见。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肥胖率“安全临界点”为10%。眼下,我国城乡学生的肥胖率已超过了“安全临界点”。青少年时期肥胖,对其成年后将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患病率将大大增加,这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将造成极大危害。
第二,心肺功能降低,运动能力下降。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我国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 %左右。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短跑、中跑的成绩,分别有8%~10%不等的下降。中小学男生引体向上也在迅速下降,最大降幅达到40.4%。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青少年胸围宽了,肺活量小了;身材高了,跑得慢了;身体重了,力量小了。
第三,视力功能下降,“眼镜娃”的比例高。目前,我国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超过40%,初中生超过60%,高中生达到80%左右。我国“眼镜娃”不但比例高,而且增幅大、低龄化,已达世界前列。青少年视力下降已导致中国人口质量下滑,使征兵、航空、航海、警察等特殊行业不得不降低视力标准。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虽然红头文件早已发到各个地方,但各地贯彻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来自教育部当年年末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仅有21.95%的中小学校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相当多的中小学校根本就没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当回事!学生锻炼身体在学校管理者头脑中是可有可无的。
二 产生诸多问题的原因
教育部曾对部分省份的体育开课情况进行抽查,结果很不乐观。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56%,小学不组织课外体育锻炼达31%;初中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了76%,初中学校不组织课外体育锻炼达83%。上面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大力推行,但到了基层学校为何落实情况如此之差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短缺。小学达标率约为49%,初中约为66%左右。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团的一份检查报告提到,有些省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不能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如吉林省中小学校体育器材平均达标率不到50%,该省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达标的学校分别占29.1%、62.7%和62.2%。
第二,从全国看,体育教师有较大缺口。教育部的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总体缺额较多,尤其是农村。从数据看城市(包括县镇)学校体育教师缺额约26%;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缺额约60%。
第三,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标准看重分数和升学率。哪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家长把子女往这个学校送。现在学校之间生源竞争异常激烈,面对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很多中小学校的管理工作走向了片面化。
第四,大多数中小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体育课不重视,只抓分数和升学率,对政府规定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并不重视。加之学生文化课业负担重,体育课常被文化课占用。当前,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对于没有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的体育教育不重视,中小学教学策略总体上还是围绕升学考试灌输知识,学校开设的课程,最被重视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关键科目,体育等课程依然不受关注。
第五,部分中小学校担心学生体育活动时受伤,家长到学校找麻烦,于是干脆把学生圈进教室,又安全又能多掌握文化知识。体育老师也担心学生体育课运动中出意外,要么让学生自由活动、要么选安全而强度低的运动项目,体育课慢慢变成了自由活动课。
三 解决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应有针对地的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选购的经费支持。各相关部门要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选购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考核。经费一时解决不了的学校,要求体育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一些不受场地和器材限制的体育项目。
第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抓紧制订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改变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体育师资不足的状况。
第三,转变社会、家长、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错误认识。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虽不尽人意,但发展基础体育教育可利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当前可行的办法是把体育成绩纳入大学招生的依据。具体做法可参考各地中考体育的考试办法,当然中考的办法并不完美,运行久了就会走样。只要我们不断完善体育考试作为升学录取硬指标之一的措施,这一措施一定可为改变这一顽疾出力。社会、家长、学校、学生都会高度关注体育运动,逐渐转变这种忽视体育的唯分数和升学率的片面评价体系。
第四,完善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为学校和体育老师正常开展体育运动保驾护航;整个社会也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学生在学校发生的意外伤亡事故最后都以学校赔钱了结,其负面影响十分巨大。学生在校园发生的严重意外事故,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都应尽快查明真相、明确责任,如果学校或体育老师没有责任,家长可找保险公司理赔(前提是学生购买了保险)。不分是非赔钱了事,学校和体育老师谁还敢认真组织并上好体育课呢?
“少年强则国强。”基础教育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是百年大计,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刻不容缓。回想过往的历史,“东亚病夫”的屈辱仿佛就在昨天,让人刻骨铭心;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多一些忧患意识、多一些长远谋划,让青少年以致整个中华民族健康茁壮地走向未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