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指导的几种常用方法
2013-09-16张丽
张丽
【摘 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目前,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人们已开始关注朗读训练,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是,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低年级 朗读指导 常用方法
一 范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的最大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它可以起到以下四个作用:一是示范作用。教师范读是为学生朗读做个样子,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二是激励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能起到以情激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朗读活动。三是要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有些问题理解不清楚,而且,有时老师讲得越多,学生越不理解,利用教师范读,可使学生心领神会。四是有利于纠正方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往往一面欣赏,一面与自己的朗读印证,通过自我比较,容易发现自身的问题,便于纠正。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可以通篇范读,也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句逗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朗读水平高的老师,他们的学生的朗读水平一般也较高,而且朗读风格接近,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范读的教学功能。
二 领读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三 引读
引读是指教师利用提示语来引导学生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运用引读,多是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这种训练形式适合于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因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从读好一句一句的话开始的,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句子多数是“ … …是……”或“……怎么样……”这样的基本句式,低年级学生初学朗读,往往是一字一顿地读,要么唱读。因此,读好这些基本句式是低年级朗读指导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利用引读法半扶半放指导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基本句式的结构特点和正确读法,同时,对学生准确地理解句子也有帮助作用。这种方法适合于克服学生朗读的不良习惯,训练语感,效果更佳。
四 揣摩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使朗读指导不再停留在硬性地规定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上,也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或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秋天到了》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教师在指学生读这两句话之前,要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知道树叶是“慢慢”变黄的,是“轻轻”地往下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黄”和“落”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理解了这种技巧怎样具体运用,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述几种方法是低年级朗读指导的几种常用方法,教学中要结合课文要点,明确训练目标,灵活选择,综合运用,以利于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