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形象
2013-09-16周淑杰
周淑杰
【摘 要】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的汉语文视野、审美境界、情感体验、人格修养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西藏汉语文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将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语文 古典诗词 艺术形象
一 解析汉语文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汉语古典诗词中,诗人最用心塑造的就是其中复杂多变又意蕴非凡的众多艺术形象,而这些艺术化了的形象简单来说又可分为以下几类:(1)人的形象,即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2)物的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3)景(或环境),主要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1.对汉语文古典诗词中的人的形象解析
就人的形象而言,主要在于抒情主人公的用意。汉语文古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具体的鉴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第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其答案一般按照下面三个步骤来组织。先是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并说明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再是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即一般的汉语文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说出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一论点分析论证;最后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2.对汉语文古典诗歌中的物的形象解析
物形象,即被诗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诗人塑造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鉴赏咏物诗中的物形象需注意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3.对汉语文古典诗歌中的景的解析
最为复杂的就是众多诗人所致力的景象,其中涵盖意象、意境。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汉语文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如中国古代汉语的文艺理论中的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而是分析汉语诗歌散文时的术语,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辨析汉语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汉语诗词中的意境,可以透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解释诗句内容(翻译诗句);二是简述意象的特点;三是揭示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第一,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诗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第二,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第三,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汉语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的。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的水流急,船行快,实质却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二 汉语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归纳
第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出诗人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第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三,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喜爱。
第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诗人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的感慨,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