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源”“汇”景观指数的定西关川河流域土壤水蚀研究

2013-09-15李海防李旭春张佰林

生态学报 2013年14期
关键词:水蚀出水口土壤侵蚀

李海防,卫 伟,陈 瑾,李旭春,张佰林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6;2.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桂林 541004;3.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定西 743000)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陈利顶等[1,2]基于大气污染研究的“源”“汇”理论,提出景观“源”“汇”的概念和理论,认为可以根据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功能,将大地景观简单划分为“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从而将景观格局融于生态过程中。“源”“汇”景观格局理论融合了景观的类型、面积、空间位置和地形特征,方法简单实用,能较好地刻画生态过程的空间异质性[3]。在黄土高原,土壤水蚀的产生和迁移过程与地表景观的空间格局密切相关,不同类型景观的水土流失贡献具有很大差异。一些景观类型起到“源”的作用;另一些景观类型起到“汇”的作用;同时,一些景观起到了传输的作用[4]。利用“源”“汇”景观指数[2](LWLI),探讨景观格局与土壤水蚀的关系,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而,本研究以甘肃定西关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解译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TM影像,获得关川河流域15a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图,运用LWLI表征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流域景观格局演变与土壤水蚀的关系。本研究对深入了解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关系,有效控制土壤水蚀,优化黄土高原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图1 关川河流域地理位置Fig.1 Location of Guanchuanhe River basin

1 研究区概况

关川河流域位于35°17'—36°14'N,104°11'—105°01'E之间,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图1)。关川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境内,在郭城驿汇入祖厉河,全长百余公里,流域面积3 535 km2。流域海拔在1 420—3 941 m之间,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2℃,无霜期122—160d,年平均降水量370 mm,年蒸发量1400 mm以上。长期以来,受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里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植被稀疏,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 252.7 t/km2[5]。1999年,关川河流域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6-8]。

2 研究方法

2.1 “源”“汇”景观类型的划分

遥感影像采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5)于1995年7月、2000年7月、2005年8月和2010年7月拍摄的TM影像,空间分辨率都为30 m。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和影像配准,以目视解译和外业调查的结果为辅,进行监督分类和分类结果精度评价,形成平均分类精度达到85%以上的景观类型图(图2)。参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后续研究的需要,将关川河流域景观分为农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和裸地6种景观类型。最后,根据“源”“汇”景观理论,依据土壤水蚀过程划分“源”“汇”景观(表1)。根据前期研究[9-14],农地是土壤水蚀的主要“源”景观,而建筑用地和裸地由于没有地表植被,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也划分为“源”景观。林地和草地由于植被覆盖良好,对地表径流有滞留作用,因而和水体一起归为“汇”景观。RUSLE模型是研究黄土高原时应用最广泛的水蚀模型。RUSLE模型全面考虑了影响土壤水蚀的过程因素,包括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坡度坡长(LS)、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水土保持措施(P)五大因子,其中,C值能反映植被覆盖和管理变量对土壤侵蚀的综合作用。在很多前期文献中[1-3],都有用RUSLE模型里的C值来替代土壤水蚀贡献的先例。因此,本研究根据前期相关研究[1-3,15-16],借鉴土壤侵蚀通用方程中的C值,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水蚀贡献给予权重赋值(表1)。

图2 关川河流域景观格局图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Fig.2 Landscape pattern in Guanchuanhe River basin from 1995 to 2010

表1 关川河流域“源”“汇”景观分类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source and sink in Guanchuanhe River basin

2.2 “源”“汇”景观指数的引入

陈利顶等[2]利用了洛仑兹曲线公式建立了“源”“汇”景观指数,按照相对距离、相对高程和坡度统计“源”“汇”景观的面积,以相对距离、相对高度和坡度为横坐标,景观累积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曲线,最后,运用公式(1)和(2)计算“源”“汇”景观指数:

式中,LWLI是“源”“汇”景观指数,LWLIdistance、LWLIelevation和LWLIslope表示分别以相对距离、相对高程和坡度为横坐标建立的“源”“汇”景观分指数,Asourcei和Asinkj分别指“源”景观和“汇”景观在洛仑兹曲线中的累积面积,Wi和Wj指“源”景观和“汇”景观的权重,APi和APj指的是“源”景观和“汇”景观在流域内的面积比例,m和n为“源”景观和“汇”景观的类型数目。

2.3 土壤水蚀数据处理

土壤水蚀数据以定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提供的1990年到2010年5—9月间关川河流域水文定点监测数据为依据,计算土壤水蚀过程的特征指标,包括河川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侵蚀模数。最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源”“汇”景观指数与土壤水蚀的相关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景观类型随相对高程、相对距离和坡度的空间分布

“源”“汇”景观指数借用洛伦兹曲线理论,将流域的“源”“汇”景观空间分布与流域出水口相比,计算不同景观类型随相对高程、相对距离和坡度的空间配置,结果见图3,利用公式(1)和(2)计算“源”“汇”景观指数(图4)。相对高程用各栅格单元高程与流域出水口的高程之差来表示,差越大,泥沙的输移比越大,向流域出水口输送的泥沙就越多[17]。从图 4可以看出,关川河流域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WLIelevation指数分别为0.796、0.737、0.575和0.573。1995年到2010年的LWLIelevation指数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高程的不断增加,“源”景观的土壤水蚀贡献逐渐小于“汇”景观的贡献。这表明自1999年施行“退耕还林还草”后,分布在高海拔的“源”景观,如农地,逐年减少,而“汇”景观,如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图2和图3),从而导致LWLIelevation指数下降。也就是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地区,农田向林草地的转移比率大,“源”景观的土壤水蚀作用小于“汇”景观的截流作用,导致流域土壤水蚀量逐年减少。

相对距离用流域各栅格单元到流域出水口的距离来表示。相对距离越远,泥沙运移的途径越长,发生沉积的几率越大,泥沙输移比越小,向河道输送的泥沙就越少[17]。图4结果显示,关川河流域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WLIdistance指数分别为0.777、0.749、0.576和0.542,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相对距离这个空间要素上,离流域出水口距离较长的“源”景观面积逐渐减少,“汇”景观面积逐步增加。这也可以从图2中看出,从1995年到2010年,远离流域出水口的林地和草地景观持续增加,而农地景观持续减少,这种“源”“汇”景观空间布局有利于保持水土,抑制土壤水蚀。

土壤水蚀过程受地形坡度的影响较大,坡度越大,土壤水蚀量越大,流域产沙越多;且随着坡长的增长,坡面流累积增大,土壤水蚀随之增加[17]。在图4中,关川河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WLIslope指数分别为0.787、0.774、0.576和0.525,也是逐年下降。这表明“源”、“汇”景观随坡度分布的格局越来越有利于水土保持,LWLIslope取值越小,水土保持效益越高。在图3中,流域不同景观类型随坡度的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但也有所差异: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地区,而草地则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在2010年,水体景观主要集中在小坡度地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水资源对林草地格局的影响。

3.1 “源”“汇”景观指数综合分析

图4为关川河流域1995年到2010年“源”“汇”景观综合指数变化,可以看出,“源”“汇”景观综合指数LWLI从1995年的0.786,下降到2000年的0.713,最后下降到2005年的0.573,但2010年的 LWLI值比2005年又有所提高,为0.593。这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急剧变化,25°以上的陡坡农地“源”景观显著减少,林草地“汇”景观显著增加,但在2010年,距离出水口较近的山区农地面积又有所回升(图2和图3)。这就说明尽管关川河流域在努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但由于地区人口的扩张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局部地区农地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

图3 1995年到2010年关川河流域不同景观类型随LWLIelevation、LWLIdistance和LWLIslope的空间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related to elevation,distance and slope in Guanchuanhe River basin from 1995 to 2010

3.2 “退耕还林还草”前后水土流失演变

利用关川河流域出水口水文定位站和气象站的监测数据,统计1990年到2010年20a间河川径流量、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年际变化,代表关川河流域土壤水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图 5),从1990年到2010年,流域20a大气降水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年平均降雨量方差分析不显著(P>0.05)。但从流域出水口的河川径流量、径流系数及5—9月的侵蚀模数来看,关川河流域出水口的河川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也在逐年减少。河川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在1995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56 m3/s和4589.30 t/km2,最低值分别是2001年的1.11 m3/s和2010年的225.15t/km2。这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有所缓解,流域景观格局朝良性方向发展。

图4 关川河流域1995年到2010年“源”“汇”景观指数Fig.4 LWLI of Guanchuanhe River basin from 1995 to 2010

图5 关川河流域1990年到2010年水土流失演变Fig.5 Chang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es in Guanchuanhe River basin from 1990 to 2010

表2 “源”“汇”景观指数对水土流失指标的响应Table 2 Soil and water losses response to LWLI

3.4 景观格局演变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从表2的“源”“汇”景观综合指数对土壤水蚀指标的响应关系来看,流域侵蚀模数随“源”“汇”景观指数的降低而降低,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20,P<0.05)。由此可见,“源”“汇”景观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对流域的河川径流、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都具有显著的响应关系,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水土流失的年际变化作用明显。同时,本研究也说明LWLI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流域土壤水蚀规律,“源”“汇”景观指数可作为流域水体流失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

4 结论

(1)关川河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WLIelevation,LWLIdistance和 LWLIslope指数都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在高海拔和距离流域出水口较远的地区,“源”景观的贡献逐渐小于“汇”景观的贡献。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地区,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地区。

(2)关川河流域“源”“汇”景观综合指数自1995年到2000年持续下降,但2010年的LWLI值比2005年又有所提高,这说明尽管关川河流域在努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但由于地区人口的扩张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某些地区农地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

(3)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流域大气降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河川径流量、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逐年减少。“源”“汇”景观指数与土壤侵蚀模数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LWLI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流域土壤侵蚀规律,可作为流域水体流失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

[1] Chen L D,Fu B J,Zhao W W.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Acta Ecologica Sinica,2006,26(5):1444-1449.

[2] Chen L D,Tian H Y,Fu B J,Zhao X F.Development of a new index for integrating landscape patterns with ecological processes at watershed scal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9,19(1):37-45.

[3] Sun R H,Chen L D,Wang W,Wang Z P.Correlating landscape pattern with 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using a Location-weighted Sink-source Landscape Index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2,33(6):1784-1787.

[4] Suo A N,Wang T M,Wang H,Yu B,Ge JP.Empirical study on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 based on landscape pattern&ecological processes theory:a case of soil water loss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2006,27(12):2415-2420.

[5] Wan T C.Efficiency and experience on construction of sediment-trapping dam in Dingxi Municipality.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5,25(6):89-90.

[6] Zhang J X,Zhang B,Zhang H,Zhang D Y,Dai SP,Ma Z H.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soil erosion research-take Malian River basin in Loess Plateau as an example.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1,26(9):1513-1525.

[7] Hu CX,Fu B J,Chen L D.Impacts of“Grain for Green Project”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in the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a case study in Ansai County.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20(4):67-72.

[8] Li M,Yang JF,Hou JC.Analysis on the benefit of silt dams for the environment in Wangmaogou Catchment.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2006,13(5):145-147.

[9] Wang X L,Xiao D N,Bu R C,Hu Y M.Analysis on landscape patterns of Liaohe delta wetland.Acta Ecologica Sinica,1997,17(3):317-323.

[10] Lu A G,Zhang L,Suo A N.Method of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based on soil and water loss process.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19(7):1599-1604.

[11] Ma J H.The Modeling of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of Soil Erosion in Luoyugou Watershed,Tianshui,China [D].Lanzhou:Lanzhou University,2007.

[12] Wang Y,Zhang JF,Chen G C,Xu Y H,Chen Y,Liu Y Q.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quality in Taihu Lake watershed based on source-sink landscape change.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2,31(2):399-405.

[13] Liu F,Shen Z Y,Liu R M.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source-sink ecological process.Ecologica Sinica,2009,29(6):3271-3277.

[14] Xu SL,Zhou H.The landscape dynamics of Source and Sink and its quantification method.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8,15(6):64-71.

[15] Lin B.A Study on Soil Erosion Factors Extrac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Erosion Intensity Based on RS and GIS in Anding District in Dingxi City[D].Gansu: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

[16] Yue J,Wang Y L,Li G C,Wu J S,Xie M M.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spatial difference on water quality at differing scales:A case study of Xili reservoir watershed in Shenzhe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12):5271-5281.

[17] Yang M,Li X Z,Yang Z P,Hu Y M,Wen Q C.Effects of sub-watershed landscape patterns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on soil erosion.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11):2512-2519.

参考文献:

[1]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报,2006,26(5):1444-1449.

[3] 孙然好,陈利顶,王伟,王赵明.基于“源”“汇”景观格局指数的海河流域总氮流失评价.环境科学,2012,33(6):1784-1787.

[4] 索安宁,王天明,王辉,于波,葛剑平.基于格局-过程理论的非点源污染实证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为例.环境科学,2006,27(12):2415-2420.

[5] 万廷朝.定西市淤地坝建设成效与经验.水土保持通报,2005,25(6):89-90.

[6] 张建香,张勃,张华,张多勇,戴声佩,马中华.黄土高原的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研究——以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513-1525.

[7] 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浅析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67-72.

[8] 李勉,杨剑锋,侯建才.王茂沟淤地坝坝系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45-147.

[9] 王宪礼,肖笃宁,布仁仓,胡远满.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生态学报,1997,17(3):317-323.

[10] 卢爱刚,张镭,索安宁.基于水土流失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生态环境学报,2010,19(7):1599-1604.

[11] 马金辉.天水罗裕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格局模拟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12] 王瑛,张建锋,陈光才,徐永辉,陈云,刘永庆.基于“源-汇”景观的太湖宜兴段入湖港口水质时空变化.生态学杂志,2012,31(2):399-405.

[13] 刘芳,沈珍瑶,刘瑞民.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长江上游农业非点源污染.生态学报,2009,29(6):3271-3277.

[14] 许申来,周昊.景观“源-汇”的动态特性及其量化方法.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64-71.

[15] 林斌.基于RS与GIS的定西市安定区土壤侵蚀因子提取与侵蚀强度定量评价研究[D].甘肃:甘肃农业大学,2011.

[16] 岳隽,王仰麟,李贵才,吴健生,谢苗苗.不同尺度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对水体质量的影响:以深圳市西丽水库流域为例.生态学报,2007,27(12):5271-5281.

[17] 杨孟,李秀珍,杨兆平,胡远满,问青春.岷江上游小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512-2519.

猜你喜欢

水蚀出水口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风蚀对砂质壤土迎风坡水蚀特征的影响
没有水龙头的洗手池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潜流式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分析
发动机出水口金属垫片的密封设计分析
新型出水口保护体在小农水工程中的应用
海坛岛土壤侵蚀问题研究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