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养羊易发羊痘的综合防控措施
2013-09-15李丽俊翁瑞清刘卫东乔民程天禹
李丽俊,翁瑞清,刘卫东,乔民,程天禹
(乌兰察布市冷冻站,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羊痘病原是羊痘病毒,该病毒电镜下呈编织状外观的圆柱形,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
该病可发生于全年的任何季节,春秋两季较多发,且传播快。病羊是主要传染源,病羊呼吸道的分泌物、痘疹渗出液、脓汁、痘痂及脱落的上皮内都含有病毒,健羊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表皮,直接或间接接触羊痘病毒均可能引起感染,多数病愈羊能获得终身免疫。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在无毛区或少毛区(如头部、眼周围、鼻翼、口唇、口角、四肢内侧、乳房区及胸腹部)出现红色圆形斑点,逐渐形成内部充满浆液性内容物的水泡,化脓菌侵入后形成脓疱,随后干燥、结痂。该病也可通过伤口使兽医、屠宰等密切接触羊只人员感染,导致被感染人员口周、手指、前臂、面部等暴露部位出现疱疹。
近年来,散户养羊中多见羊痘发生,是羊生产中一种常见的、易发的传染性疾病,发病严重时会阻碍育肥羊生长发育,引起怀孕母羊流产,羔羊死亡。散养户由于养殖数量少,饲养管理不够规范,一旦羊群带毒,在散养模式下很难彻底清除病原,使羊群受到连续多年的危害,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有效防治、净化羊痘,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改进散养模式的方法,另一方面对羊痘发生的防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散户羊生产中羊痘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一、重视隔离程序,防止病毒传入和扩散
散养模式下,由于饲养数量小,饲养场所有限,引进羊只数量较小,往往不进行隔离观察就直接混群,是自然感染羊痘的主要途径。养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处隔离舍,用于新引进或病羊的隔离观察或治疗场所。一般隔离观察2周后没有羊发病,再进行混群饲养,以防病毒传入。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散户养羊往往忽视病羊的隔离,有羊只发病时,通常治疗时还饲养在原羊群中,从而使病毒传染给其他健羊。因此,一旦发现病羊,要及时将其隔离治疗,对病羊所在的羊群,以及接触使用过的圈舍、运动场、栏栅、饮水槽、饲草料等进行彻底消毒,不可继续与健羊混合饲喂或放牧,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如果有病死羊应按照无害化处理规范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病羊接触的饲草料、垫草、粪便等可能污染物都应一同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长时间的规范处理,才能彻底清除病原。
二、重视日常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春秋两季气候寒冷、干燥是羊痘多发、易传播的季节,此时期可以适当加大消毒频次,最好做到一周彻底消毒一次。调查发现,散户在控制养殖环境方面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羊舍建设简陋,遇雨雪等恶劣天气,污水集聚低洼地而不能排出,易造成寄生虫、细菌、病毒滋生繁殖,引发疫病;二是产生的粪便一般堆积在墙角处,由农场上门收购处理,由于时间不固定,易使养羊户中粪便堆积时间过长,尤其是饲养量较少的养殖户,存留时间更长,增加了病原传播和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定期进对圈舍和运动场进行清理消毒,及时排出污水并消毒,对堆积的粪便也应该定期喷洒消毒药,以免病原传播到其他地方。消毒有喷洒、熏蒸、紫外线照射等多种方式,对圈舍墙壁、地面、饮水槽、用具、拉运车、垫草垫料等进行消毒。其中喷洒消毒剂的方法简单易行,在生产中最为常见,应注意的是要尽可能选用多种消毒剂,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剂使病原产生抗药性,例如氯制剂、碘制剂、2%火碱溶液,10%~20%石灰乳,0.2%~0.5%过氧乙酸、漂白粉等。最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易行、有效的消毒程序,使消毒工作日程化、规范化,通过消毒灭源的方式逐步消除羊痘病原。
三、加强免疫,提高羊群免疫力
羊痘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羊痘弱毒苗,每只羊尾根注射0.5 ml,注射后4~6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2~3周羔羊接种羊痘活病毒疫苗可终生免疫。羊群发病时,立即隔离病羊后,应对未发病的羊只或邻近受威胁的羊群进行紧急接种羊痘弱毒疫苗。一般紧急接种免疫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降低发病率,注苗1周后健康羊群未见新病例,说明疫情得以控制。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羊痘,通常为防止并发症可给予抗菌消炎的药物,对皮肤病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然后涂上碘酊或紫药水;为防止继发感染,应投给抗生素、磺胺类、抗病毒类药物,同时在日粮中辅助补充维生素C和B6。
四、改善饲养和管理方式,增强羊只机体抵抗力
病弱羊只、羔羊易被感染,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使机体获得较高抵抗力,以对抗病毒的侵入。冬末春初天气寒冷季节正是饲草料短缺时期,如果饲料品质不佳、管理方法不当,容易使羊只抵抗力下降,增大感染羊痘的风险。此时可以适当补充优质牧草、豆粕等蛋白质饲料,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