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员如何摒弃『话语腐败』

2013-09-15

支部建设 2013年4期
关键词:套话官话场合

背景:近日,人民日报刊文列出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文章称,一些官员习惯于说官话套话,已经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话语体系,但他们还认为自己高屋建瓴,句句深刻到位,逻辑严谨。

热议:许多官话,之所以动辄得咎,就在于它大而空,言之无物。在文本修辞、话语结构上,它往往千篇一律,遵循着僵化的语言规范。而陷入严重的程式化,墨守成规,也削弱了它的观点表达、信息传递。有些官话说得再多,也没实质性内涵。它的“零信息量”,无法对接公众的知情诉求,也脱离了现实语境,说了等于没说。既然不少官话“令人反感”,为什么还相沿成习,被官员奉行“拿来主义”?究其原因,是它沿袭已久,根植的土壤深厚,也形成了一种表达套路。类似于“高度重视”之类的官话,虽被过度使用,但它却是“绝对正确”,没有风险。

——华西都市报佘宗明

八股的生命力,在于一套语言模式可以重复地遣词造句,问题不在于哪个模式好或者坏,或者一套模式要填塞哪些新词、剔除哪些旧词;旧的官话剔除了,新的官话会跟上,但总归是陈词滥调,公众依然要生厌。官话套话有时也是不得不讲。言之有物,前提是语言不脱离实际,但有时官员面临的场合、事务本身就不是实际需要。各种形式主义逼人应付,人难有说话的欲望,官话套话就是最不费力、最好应付的形式主义发言,不仅适用于官员,也适用于我们身边的很多场合、事务。在这个意义上,讲实话等同于干实事,没有实事就说不出实话,剔除官话套话就要一同剔除那些形式主义的场合、事务。

——长江日报肖畅

点评: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为什么呢?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出言无忌。言为心声,官员使用什么样的话语系统,就对应着什么样的行状。而若要转变作风,彻底摒弃相沿成习的空话、套话,根本还在于清除官话、套话的土壤。具体而言,一是要真正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民意多一些尊重和敬畏;二是必须改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保障公民监督的权利。事实上,这些年来,社会公众,特别是网民监督意识的增强,也是促进政府提高效率、官员转变作风的契机。转文风,不讲官话套话,是中央对官员的要求,公众对官员的期待。我们希望这种要求、这种期待能变成一种动力,促使官员从官话套话的环境中早点解放出来。

猜你喜欢

套话官话场合
阅读,不妨先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不同的场合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
我的“套话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