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2013-09-15沈思
沈 思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1 引言
21 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问题。环境是一门跨学科交叉型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在上世纪50~60 年代主要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等方面,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多方位的、经常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该学科的鲜明特色。各国的研究人员和教员常在“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期刊中担任职务,并借此不断了解和跟踪国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目前,环境科学领域在中国的国际合作已经进入到环境治理的实质性阶段,我国通过与国外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联合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组织和参与国际的大型研究项目。
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有悠久的合作历史。早在上世纪90 年代,两国就开展过清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工程中英合作研究第一阶段的相关工作。2003 年9 月,英国水行业代表与中国就推动中英两国在公用事业市场化中的合作进程召开了两次中英水务监管机制研讨会。2004年10 月,中国环境文化节在主题设计为“环境发展与合作”的当届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联合国环境署官员、 非政府组织代表、 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等300 多人,围绕环境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2005 年6 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和英国标准协会(BSI)主办的2005 年中英标准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研讨会是落实2004 年中英签署的《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与英国标准协会合作协议》 的一项重要技术交流活动。2007 年,燃煤发电二氧化碳低排放中英合作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被称作近零排放项目,它将在18 个月的工作周期内,向中国提供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的能力建设,加强中欧专家之间的交流,并研讨在中国采用燃煤发电示范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的一系列方案。另一方面,两国的研究者也就一系列环境学科的合作问题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和研究。Li You等人对本土和全球的二氧化碳对中英之间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Mander等人就土地资源和水能源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宋丽弘从国际法视角出发,根据国际合作原则,提出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思路。本文从信息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用详细数据分析对比了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合作情况,分析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更进一步的合作奠定基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ISI Web of Science 可以进行被引文献检索(Cited Reference Search),直接检索某一篇文献发表以来应用的情况。因此,本文通过这一强大而独特的检索机制,根据Web of Science 的学科分类,针对环境学科所包括的EN VIRONMENTAL STUDIES(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GEOLOGY (地质学)、ECOLOGY(生态学)、WATER RESOURCES(水利资源)等子领域进行检索,追溯该领域中英两国合作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探讨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各个研究领域的优势与合作机会。本文对该数据库文献调研时间段为1999~2011年,我们分别检索了环境学科中英学者历年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数量,以及中英两国学者合作论文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数量。为了更好的体现中英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与其他国际合作的区别,本文同时检索了中英、中美、中法、中德、 中日学者历年合作发表论文数量与合作论文被引数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总结了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彼此合作现状,以及合作上的不足和待改进之处。
3 对比分析
图1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发表论文数量统计趋势图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主要的计量对象包括发文量和论文被引量两个方面。通过对1999~2011 年间Web of Science 收录的174,563 篇环境学科论文 (包括5个子领域)进行计量统计来分析文献信息的数量关系和分布规律。从发文量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为60,169 篇,占总量的34.46%。其中,中国与国际间存在合作关系的论文有15,070 篇,占中国发文量的25%,合作的国家/地区达到149 个。英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为76,192 篇,占总量的43.64%,其中与国际间存在合作关系的论文有34,561 篇,占英国发文量的45.36%,合作的国家/地区达到210 个。从被引角度分析,中国发文的累计总被引次数为358,462 次,英国发文累计总被引次数为1,040,923 次。
从这一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环境学科领域中国的发文量增长速度要高于英国,这种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然而,英国的国际合作度要明显高于中国,有一半的发文来自国际间合作的论文。从论文被引数量分布上来看,英国学者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均高于中国,其中英国论文总被引次数是中国的约2.9 倍。英国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13.66 次)约为中国论文(5.95 次)的2.3 倍左右,可见英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更具国际影响力。
3.1 中英两国发文量统计及被引分析
表1 的发文量统计,揭示了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研究领域的概况。从表中我们看出,在论文的收录数量上两国的差距不大,但中国的论文数量呈现出年份上的巨大波动性,从图1 曲线可以看出,2007 年收录了7,531 篇,较2006 年增长了1.9 倍,而2008 年又迅速减少至6,487篇。相比较而言,英国发文量的年度波动性较小,近年来的发文量保持在5000~6000 篇左右,变化较为平缓。
图1 清晰地反映了两国发文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环境学科的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增长率为15%左右,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英国近十几年来论文数量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近两年来稳中有升。这一图形走势表明,在该领域英国存在明显的研究优势,例如研究基础好、发展稳定。而中国发文量骤增说明目前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进一步进行文献分析可发现,发文量的数量增加是由会议索引论文数量的大量增加引起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研究在科研人才上的数量优势,因为会议论文虽然质量与期刊论文相比较低,但发表周期短且研究成果见效快。中国大量的会议论文增长表明投入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基数在大批增加。结合上述分析结果,笔者建议中英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可充分发挥英国研究基础雄厚的优势,结合中国研究人才多的优点,进行优势互补,争取两国在该领域更多更快的发展。
表1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发文量统计(篇)
表2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发文历年被引量统计(次)
另一方面,我们对中英两国1999~2011 年在环境科学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历年被引量作了统计(见表2)。按照论文被引总量进行对比分析,英国论文的被引总量远高于中国,被引总量是中国的3.5 倍。而按照篇均被引量计算,英国达到13.66 次/篇,中国则为5.95 次/篇。这两组数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反映了两国学者论文的影响力差异,并可以得到分析结论:中国学者在近5 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量有巨大差异,英国则一直保持稳定的数量增长和较高的被引率。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两国学者文献年度被引量的变化趋势,我们绘制了两国年度被引数据的时间序列图(见图2)。
图2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论文被引统计趋势图
从图2 可以看出,中国论文的被引量始终低于英国,中国论文的被引总量约为英国论文的总被引量的34%。对比于表1 所示的中英发文量0.8 倍的差距和近五年数据来看,中英两国论文被引量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结合文献内容分析法,笔者概括了上述差距出现的原因:英国学者进入这个研究领域较早,被引量是一个时间累积性数据,因此英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国际影响较高。值得注意的是,2006 年以后,中国学者论文的被引量开始迅速提高,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际重视。因此,笔者建议,加强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合作,中国学者需仔细研读英方在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不仅仅是将该领域经典论文列入参考文献,更要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于环境学科经典研究分支,早日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可。
中英两国环境学科的研究在不同研究子领域下,发文量和被引量又表现出不同于总体变化的局部特征。为了更好的对比分析中英两国在各研究分支的合作现状,笔者基于Web of Science 在该领域的检索结果,针对环境科学、环境研究、地质学、生态学和水利资源五个子学科的发文量和被引量进行了的进一步计量分析(见表3)。
表3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环境科学各子领域发文篇均被引量对比
由表3 可以看到,从发文量角度来看,中国在环境学和地质学子领域的发文量超过了英国。篇均被引量的统计表明,在水力资源子领域,中国学者论文的篇均被引量还略高于英国学者,然而,在其他各领域中国与英国的被引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从各子学科被引总量来看,中国均远不如英国。
结合上述研究现状,笔者给出如下分析结论和建议:
(1)中国的地质学和水利资源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按照发文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地质学和水利资源研究中,英国的发文量呈逐年递减,而中国的发文量在起伏中呈逐年上升态势。
(2)在环境研究子领域,中国发文量仅为3,533 篇,被引13,002 篇,英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被引量均达到中方2 倍左右。这说明在该研究分支,中国研究水平较英国相比十分薄弱,应作为两国合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
(3)环境学研究子领域,中英两国被引差距在各子领域中最小,可以理解为中国在环境学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期刊影响力,其国际地位提升较快。
笔者建议,参考表3 中各子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中英学者可取长补短,尽快提升本国整体的研究水平。在地质学和水力资源研究中,中方发文量较高,可以给中英合作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在环境研究子领域,中方研究水平较弱,可以给中英合作带来更多的突破研究难题的机会,两国可在共有的环境问题上参考对方的已有优势学科的解决方案,少走弯路,共同解决国际环境研究面临的挑战。
3.2 中英与国际间的合作发文量统计及被引分析
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在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国际间合作论文数量同样逐年在增加。表4 为中英两国1999~2011 年与国际间合作的发文量以及占对应年份论文数量的比例。
表4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与国际间合作历年发文量统计
可以看出,虽然中英两国的合作发文量有起伏,但中国的国际合作度与英国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中国的国际间合作论文仅占总发文量的25.04%,而英国的国际间合作论文数量占到了总发文量的近一半。其次,中国的合作度并未因为发文量的增长而有所增加,在2006 年之后中国发文量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合作论文比例反而出现了从30.28%至19.75%的快速下降,近两年情况才有所好转;而英国则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这说明中国在该学科的发展中过于注重本国的研究,而与国际合作交流的意识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表5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环境科学各子领域国际合作发文量统计表
表5 统计了各子领域中英两国1999~2011 年的合作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在生态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发文量最高,达到36.19%,而英国在地质学领域合作发文量最高。在环境研究领域,两国的国际合作度均较低,应当引起两国研究者的重视。为了观察国际间合作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我们特别对中英两国与国际间合作论文的历年被引量统计(见表6),对应的两国合作论文被引量的年度变化如图3 所示。
图3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与国际间合作论文被引的年度变化图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英两国与国际间合作论文的被引量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差距,并且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06 年开始每年被引次数都相差4000 次以上,2008 年以后两者的被引次数差距扩大到了7000 次,剪刀差已经形成。结合表4 中的数据,中国与国际间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量为8.73 次/篇,英国与国际间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量为14.82 次/篇。为了减小这种差距,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中英两国需要在此领域加强合作。
表6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国际间合作论文的历年被引量统计(次)
3.3 中英两国与国际之间合作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的突出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现状,将中英合作发文与中美、中德、中法、中日之间的合作发文逐一进行横向比较,通过统计合作发文量和合作被引量对中英在该领域的合作现状和合作趋势进行较全面的展现和分析。表7~表11 分别为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五个国家在环境学科的合作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表,图4 为与中国存在合作关系的主要国家的合作发文数量及比例图。
图4 中国与国际间的合作论文数量(篇)与比例图
由图4 中可以看出,中英两国与美国的国际间合作合作论文的数量遥遥领先,占到了国际间合作总量的41%,中国与除美国之外的五国之间的合作发文量占国际间合作总量的33.3%,和其他国家合作占国际间合作总量的26%,说明中国除了和美国合作外没有明显的合作偏向,和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交流。虽然中美、英美合作论文的被引量遥遥领先,但对比中英两国论文的被引量可以看出,与合作论文发表情况对应,中英两国合作论文的被引频次也很高,达到11.76 次/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德国的合作论文,以及英国和法国的合作论文也均有较高的被引量。中国与德国合作论文被引量占中国与上述五国合作论文总被引量的17.5%,英国与法国合作论文占五国合作论文总被引量的15%。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中英在该领域已初现一定的合作基础和合作效果,两国合作论文的被引量在2011 年达到了近5000篇。因此中英应继续保持这一优势,加大在该领域的合作力度,多发表重量级的优秀文章,努力提高两国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从细节来看,中国与英国的合作发文情况在环境科学五个子领域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见表12)。
表7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合作发文量(篇)及被引量统计(次)
表8 中美两国1999~2011 年合作发文量(篇)及被引量统计(次)
表9 中德两国1999~2011 年合作发文量(篇)及被引量统计(次)
表10 中法两国1999~2011 年合作发文量(篇)及被引量统计(次)
表11 中日两国1999~2011 年合作发文量(篇)及被引量统计(次)
表12 中英两国1999~2011 年环境学科合作发文量统计
可以看出,中英两国在环境学子领域的合作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生态学和水力资源学科。在环境研究子领域,虽然合作发文篇数不是最高的,但合作发文占两国合作发文比例均较高,地质学子领域两国的合作最少,且占该领域两国合作发文比例也是最低的。这一现象说明,两国可能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在地质学子领域共同关注点较少,因而合作比例较低。为了更好的促进两国合作,需要在各国环境风貌的弱项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利用对方的优势学科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得两国在环境学科上的研究水平近一步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数据与分析,在总结环境学科领域,中国和英国的学科发展情况后,我们给出如下关于中国和英国合作的建议:
(1)中国在该学科近五年来快速发展,自2006 年以后,中国年发文量高于英国,但总发文量仍低于英国,同时由于引文的时间滞后性,中国论文的被引量仅为英国的1/3 左右。不同子领域的研究发展也不均衡:在地质学和水利资源等环境资源相关的领域,中国的年发文量逐渐超过英国,然而在环境研究等基础子领域,中国的发文量不足英国的1/10,被引量不足英国的1/2,远远落后于英国和国际正常水平。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对环境学科越来越重视,发展的步伐较快,但理论深度和研究水平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距离。因此,中英在此机遇下需要加强彼此的合作,一方面,利用英国在该领域发表的具有较高的篇均被引频次的重量级论文,提高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视野。同时,利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兴起作为英国研究新的增长点,为英国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动力,同时增加中国这一研究人员基数很大的合作伙伴。
(2)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和英国都非常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合作发文比例大致相同,但中国更依赖于与美国的合作,同时从合作论文占对应年份发文比例来看,中国的合作论文所占比例仅为25%,远不如英国的合作论文比例45%。因此,中国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及英国。在国际合作论文的被引量上,中英两国更是有5 倍左右的差距。但被引是一个时间累积量,随着中国在环境问题上的逐渐重视,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将会不断涌现。
(3)在中英合作方面,中英两国均比较重视和对方的合作,两国合作的论文数量也均高于和法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合作,这些都说明了中英两国在这一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英国能继续注重与中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科研市场和众多的人才优势,不断扩大英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中英两国合作论文在最近两年被引量持续上升,可见两国间的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两国需进一步加强在该领域的科研合作,保持良好的合作趋势,这样才能共同提升两国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4)值得注意的是,从合作论文被引方面分析,我们发现英国、中国、法国、德国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较为接近,合作被引数量也在逐年提高。查阅合作论文内容发现,合作论文被引较高的国家,有着相似的地理风貌,因此可能对类似国家的研究有相互借鉴作用。我们建议根据这种现象,上述几个国家可以形成学术合作团体,为这一领域的整体研究做出良好的合作榜样和贡献。
[1]徐金城.清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工程中英合作研究:第一阶段工作简介[J].北京水利科技,1990,(2): 39-42.
[2]李炎.英国环境及农业环境部长谈中英环保合作[J],上海环境科学,2003,(10):10-13.
[3]解振华.环境国际合作应坚持四项原则[J].绿叶,2004,(6):7-10 .
[4]马如飞.中英共同研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7):1-3.
[5]刘坤.中英清洁煤合作项目:煤炭利用接近零排放项目启动[J].煤炭工程,2008,(1): 17-18.
[6]Li You,Hewitt.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8,36(6):1907-1914.
[7]Mander, U., Meyer, BC ,.Adaptation and functional water management through land use change[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1): 1-3.
[8]宋丽弘.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思路[J].中国环境管理,2011,(4): 26-31.
[9]朱海峰.英国国际合作格局[J].科学观察,2007,(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