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振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
2013-09-14雷启蓉黎昌强
雷启蓉,黎昌强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 泸州 6460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病程一般2~4周,但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后往往留下后遗神经痛,尤其是老年患者,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休息、生活[1-2]。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一般采取药物、针炙、理疗等综合性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近年在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均有生物共振在康复领域的运用。我科采用生物共振技术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病程均为3个月~1年;病情均较重,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排除病程小于3月、合并肿瘤、器官移植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引起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43±11.11)岁;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67±11.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 -0.42,P=0.68 >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维生素B1100 mg、注射用腺苷钴胺(商品名千安倍,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993)1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以营养神经;尼美舒利(湖北舒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34)每次0.1 g,每天2次以消炎止痛,连续使用1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3日加用生物共振(共振仪由德国德康公司生产)治疗1次,每次治疗均包括基础治疗(治疗程序133)、环境干扰排除(治疗程序700)、心理治疗(治疗程序927)、免疫增强治疗(治疗程序 570,582,950)、止痛治疗(治疗程序133,911,651,918)及消炎治疗(治疗程序 196)。电极排放根据程序和病情而定,治疗时必须同时打开磁频转换器和动态多脉冲输出装置,疗程为8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有轻微的牵涉痛和酸胀感,不需用药,能忍受;有效:疼痛有所减轻,有时有阵发性刺痛,但尼美舒利每次0.1 g,每天1~2次可以控制;无效:疼痛无减轻,尼美舒利0.1 g,每天2次疼痛无明显缓解。以前三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一种很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当患者感冒、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下降、或因其他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细胞免疫功能就会减低,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再活化,在皮肤上发生簇集性水疱群并出现神经痛症状。目前应用常规抗病毒药治疗带状疱疹均有良好的疗效,但往往会留下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约40%的中老年患者于皮疹消退后遗留顽固的神经痛。而且有些患者本身患有一些老年性疾病,肝肾功能欠佳,不宜用卡马西平及其他止痛药物来止痛,加之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能长久服用,寻找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防止后遗神经痛的方法非常重要和必要[3]。自从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ouis V.de Broglie建立物质波理论以后,人们就用波来对人体进行检测与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证明此波对许多疾病有惊人的疗效。一定频率的生物共振波对人体功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一定频率和强度的波又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4]。
生物共振治疗仪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产生治疗作用,一是BMF,也称为磁频转换器,是把病变局部的信号转换为磁频方式的信号,通过电磁波的方式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另一种是DMI,即动态多脉冲输出装置,通过一定的频率、波长、放大倍数的脉冲波对机体进行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通过130~136(基础治疗)、700~702(环境干扰排除),收集从唾液、血液、尿液及商丘穴、肚脐等的机体共振信息通过BMF转换后回输入人体,从而调节机体紊乱的波,来调整机体的整体身体平衡,用910,927,341(瘢痕干扰排除),其中包含心理瘢痕及心理治疗,以增强患者的信心[5]。在此基础上,加用570,582,950调节免疫。除此之外,加用了196加蜂胶行消炎治疗,911,651,918止痛治疗,其中196是借助转换蜂胶的非特应性抗炎作用为磁频形式而发挥作用的,911,651,918是专门的镇痛程序。911是采用630 Hz频率,通过柔性电极在带状疱疹病变部位收集的正常生理波通过BMF放大0.5倍,异常的病理波镜像逆转并放大48倍,以动态脉冲波方式刺激病变部位而发挥作用;651则是采用动态的1~700 Hz的不断变化的频率(3 s内完成1~700 Hz的转变),通过柔性电极在带状疱疹病变部位收集的正常生理波通过BMF放大0.8倍,异常的病理波镜像逆转并放大42倍,以动态脉冲波方式刺激病变部位而发挥作用;918则是采用630 Hz频率,通过柔性电极在带状疱疹病变部位收集得正常生理波通过BMF放大0.5倍,异常的病理波镜像逆转并放大48倍,以动态脉冲波方式刺激病变部位而发挥作用。
通过这些波的反复刺激,患者在接受一定次数治疗后,大部分出现患病部位神经疼痛加剧,说明这些治疗对病变部位神经起到了刺激作用。大部分患者治疗8次后症状明显减轻,可以推断这种波的刺激对神经的修复产生了作用。虽然观察病例不多,但是对于参与完8次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却看到了比既往单纯用药物治疗不一样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治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的观察其疗效。这种方式的正确运用可能会为很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减轻痛苦。该方法配合维生素B1、注射用腺苷钴胺营养神经,尼美舒利消炎止痛更一步促进了神经的修复,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
[1]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63-266.
[2]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2.
[3]张平建.超短波加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63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6):750 - 751.
[4]李志刚,陈景藻,费 舟.次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效应[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3):102-105.
[5]张一峰,李恩群,李 惠.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1):69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