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冲突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建设

2013-09-13雷丰源

学理论·上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

雷丰源

摘 要: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有关文明冲突的思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文明冲突”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共融。

关键词:文明冲突;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76-02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有关文明冲突的思想:冷战后,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以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冲突的主导形式。“文明冲突论”虽然背离了以阶级对抗为核心的社会对抗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它对于我国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一、关注文明冲突——重视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

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1]6“文明冲突论”将文化、文明因素在国际局势中的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但是,亨廷顿看待后冷战国际社会的新视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明范式值得我们重视,特别是他将文化的重要作用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尤其值得关注。

伴随着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较量取代了传统的军事力量角逐,而一国的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希望看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被他国的文化所同化,都在大力加强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文化战场上的角逐虽然没有军事战场上激烈,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切都在悄悄进行,而且从影响上看,文化之间角逐的胜负要远比军事上的战斗意义深远,它能在无形中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明冲突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然而,亨廷顿一方面提出意识形态不再是区分世界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认为,世界各种文明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文明均势正在被打破,东方文明将异军突起,不断威胁逐渐衰弱的西方文明。他竭力凸显西方文明的优越,维护美国文明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同时告诫西方领导人:“摒弃美国信条和西方文明,就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实际上这也意味着西方文明的终结。”[1]354可见,“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排斥异己文明的西方中心观,是打着文化旗号去推销西方文明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消亡之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一刻也不会停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但没有结束,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提出,要发挥美国软实力在中国青年中的影响,说服中国青年接受以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而现实也的确令人担忧,现代西方文明剧烈地冲击着当代中国青年的头脑,他们投身西方现代化文明的浪潮中,丧失了应有的民族文化特质。显然,“文明冲突论”以文化、文明为出发点,适应了美国试图以资本主义价值观重建世界秩序的需要,是一种为美国全球战略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文明冲突论”启示我们,要正确估计文明冲突掩盖下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维护文化安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中国民族文化健康发展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严峻挑战,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制定完备的本国文化发展战略,以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15

二、应对文明冲突——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在西方文明妄图成为普世文明的背景下,中华文明该怎样应对文明冲突带来的挑战呢?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16而要想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必须不断挖掘自身文明的存在价值,弘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还必须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精华,推进文化创新。

亨廷顿不仅使我们注意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还使我们注意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一种文明屈服于另一种文明的严重后果:“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有时企图摒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适从的国家。”[1]353确实,一个民族背离了自己的传统,就如同斩断了赖以生长的根系。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应当以本国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便丧失了民族特色,也就不可能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亨廷顿认为,中国的崛起将“在21世纪初给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1]361,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竞争者”,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是由于领悟到我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60。弘扬中华文化,就要坚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资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应当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广泛吸纳世界各文明之精华,坦然面对文明的冲突。只有通过积极开放、主动交流和相互学习,才能在保持文化民族特性和本土特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本民族文化。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373。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16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如潮水般涌向中国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绝不可以也不可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必须面向世界,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在吸收、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使中国文化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化解文明冲突——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共融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向着多级和多文化的方向发展,逐步进入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多文明体系。亨廷顿预言,“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1]2尽管亨廷顿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凸显“文明的冲突”,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观点中也包含各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因素,提出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谅解。“我所期望的是,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1]3。“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摒弃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1]369世界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一个系统,各民族文化作为组成这一系统的元素各放异彩。“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4]文化民族性的多元共存和多样统一是文化发展的常态和规律,正是这一常态和规律导致了异质文化在接触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冲突。

构建和谐文化正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文化共融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地位,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立足于破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难题的。我们强调文明的和谐,目的要使各文明之间求同存异,以求得共同发展。但我们并非唯和谐论者,不能不分是非,一味强调无原则的和谐。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是有差别的和谐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才使和谐成为必要和可能。有差异就有冲突,而通过冲突和斗争,矛盾得到解决,从而达到新的和谐。

当然,要想化解文明冲突,仅仅依靠国内文化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输出和谐文化理念,加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建设和谐世界,促进文化共融。世界文明史本身就演绎了不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诠释了一个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过程。正是因为文化的交融、渗透,中华文化才绽放奇葩;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东方文明才能如此璀璨。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我们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责任编辑:李 慧)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构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境外藏族题材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