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机构养老
2013-09-13刘云
刘云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政府和社会愈加重视老龄问题。机构养老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的应用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笔者的工作经历出发,从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中的必要性、介入方式和发挥成效方面,尝试探索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25-02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和趋势
随着人口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协调发展,我国在2000年左右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资料[1]显示,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程是逐渐出现的,而我国的老龄化是短时期内出现的,我国仅用了20余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世纪才完成的老龄化转变。
目前,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加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比例由13.3%增加到16%。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大体分4个阶段:2011年—2022年是加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加730万;2023年—2035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加1 100万;2036年—2054年是高位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增速放缓,年均增加336万;到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72亿。另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抽样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到2015年的“十二五”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将达4 000万人,占老年人的19.5%,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专业化护理,这部分人群是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主力。
二、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62万人。按照我国老年总人口1.78亿,其中有5%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算,我国总共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这与目前床位数相去甚远。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床位数不足、老年人入住率低。我国目前机构养老中存在几个问题:
1.养老机构分布不合理。近年来,某些养老院床位供不应求,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床位排队等号已经排到了10年以后。但是这只是反映中心城市中心地段养老院的现实情况,根据笔者在南京市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郊区特别是交通不便地段的养老院普遍存在老人入住意愿偏低,床位数空置的情况。这说明,目前养老机构城郊分布不合理。
2.养老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大体上,国办或公办养老机构普遍硬件设施较好,服务人员队伍齐全,管理制度较为健全,服务水平较高,需求大;而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有的机构软硬件设施很好,有的机构设施落后,环境脏乱,服务人员素质较低,老人入住意愿较低。
3.养老队伍专业素质较低。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反映招工难,用工、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从笔者所在的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的情况来看,作为南京市软硬件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这一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全院超过一半的员工为聘用的护工,作为护理老人的主力。因用工经费有限,很难聘用到专业的护理人员从事基础护理工作,聘用员工绝大多数都是邻近农村地区的中年妇女,学历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导致服务水平很难令人满意。
4.养老服务结构较为单一。目前,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仅能提供日常照料的普通养老院,另一类是能提供医护服务的养老护理院。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市为例,截至2011年底,全市养老福利机构数252家,床位数31 60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8.5张。其中25家养老机构能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不足机构总数的10%。而其中已经开展专业社工服务的养老机构更少。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老龄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又是自然属性的个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家庭模式逐步解体,老年人口群体的文化心理和价值系统也在发生变化[2]。老年群体的问题和需求带有较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老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因身体机能缺失带来的适应性问题非常多,需要的服务也非常多。例如日常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而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又区别于居家老人,需要适应集体生活,要能够处理与室友、家人、机构照料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专业社会工作在机构养老体系中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
首先,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帮助老人适应环境变化。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身边的各类人和事物都有陌生感,如何帮助老人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及早投入到新的生活,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养老机构中专门开展老人适应性辅导的还凤毛麟角,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尽快整合老人周围资源,帮助其快速熟悉新环境。
其次,专业社会工作能够帮助老人适应新的社会关系。老人性格各异,在面临机构群居生活的时候,通常都会出现各种摩擦,另外,老人与机构照料者之间也会有摩擦,子女、夫妻关系也有新的变化因素。笔者所在的养老机构有时就曾出现老人之间、老人与照料者之间的纠纷,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恶劣事件。目前处理集体生活矛盾纠纷主要还靠老人自我调节,和机构照料者自发性的调节,缺乏专业性,效果也不够。资料[3]显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解决老人入住适应困难、舍友关系不良、社会交往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上成效显著。
第三,专业社会工作能够提升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生活质量。老人居家养老时面临的资源相对有限,入住养老机构后得到的专业服务增加,专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机构平台,有社会工作者整合多方资源,如社会爱心人士、各种社会组织,能帮助老人提供一些在其居家养老时难以接受到的服务,提升老人生命质量,提高机构养老的价值。
第四,个案和小组工作方式能够发挥最大效用。专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与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组成专业服务小组,建立完善的老人身心状况档案,对有身体、心理、情绪、行为问题的老人,能够及时进行咨询、辅导和干预。专业社会工作还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式为有共同需要或有共同问题的老人开展小组活动,让老人在同伴群体中分享经历和感想,获得经验和成长。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宗旨,强调每一个人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人均有其独特价值,并相信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及解决危机、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能,承认社会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条件和机会并尊重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及发展需求的客观合理性。因此,其对于改变目前养老机构服务的单一模式,拓展服务范围,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养老机构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四、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几种方式
社会工作是与政府行政和市场行为并存的人类系统,由专业部门和专业服务机构针对个人、团体、社区、社会等与其外在环境的互动关系,借助专门技术,帮助工作对象改变或对活动环境改变,促进两者达到“适应性平衡”。社会工作倡导的主要原则是助人自助。笔者基于亲身体会,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养老机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组织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合理利用机构内的文化体育设施,通过组织老人结成各类兴趣小组,开展有益老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音乐、舞蹈、棋牌、读书写作等,增进老人之间的友谊,丰富他们的生活。这一介入方式需要的资源不多,简单易行,易得到老人和机构管理者的支持。
第二,开展老人出入院评估。作为社会工作重要的方法和技巧之一,评估在养老服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科学的评估能够客观反映休养老人的身体、精神和家庭状况。评估应由社会工作师、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士组成专门小组进行,分工负责、综合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休养老人的评估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前综合评估,对于即将接受养老服务的老人,进行全方位的身体、精神和家庭状况调查,形成全面的评估报告,为下一阶段拟定服务计划和开展服务铺路。评估的方法为体检、面对面访谈、家属访谈、社区调查等。二是服务中跟踪评估,及时跟踪评价老人状况,为服务计划的调整和开展提供依据。跟踪评估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按照实际每月或者每季度对老人进行诊断和评价,形成综合性的评估报告,另一方面建立定期巡查制度评估小组定期跟踪监测老人情况并做好记录。三是服务后综合评估,对于即将退出养老服务机构的老人,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估报告,与服务前综合评估情况进行对比,可以评价服务效果,作为改善和提升服务的科学依据。
第三,开展个案和小组服务。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人在机构生活,远离家人、与他人群居、与机构照顾者相处都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和认知、情绪障碍。因此,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情绪和认知方面的个案服务,通过协调老人与老人、老人与家属以及老人与护理人员间人际关系,帮助老人适应机构生活。也可以开展小组工作,通过合理制定小组计划,让不同类型的老人共同参与小组活动,促进老年人解决认知和情绪障碍,促进与外界环境的融合。
第四,建立工作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应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社工知识技能水平。目前,社工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养老机构中还远未得到普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待提高。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机构管理者的支持下,通过聘请专业人士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获得外出进修培训机会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服务效能。另一方面,机构照顾者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各种认知和情绪障碍,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机构照顾者的顾问角色。
参考文献:
[1]刘志芳.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08,(52).
[2]田茂歧.关于人口老龄化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商情,2012,(40).
[3]潘平.城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唐映祥.贵州老年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