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性视域下论历史主体的嬗变

2013-09-13梁艳鸿

学理论·上 2013年7期
关键词:总体性无产阶级

梁艳鸿

摘 要:卢卡奇总体性视域下的历史主体是无产阶级,其历史角色和根本立场体现其深刻内涵。无产阶级能够战胜资产阶级成为历史主体源于两个条件,即社会存在的差别和阶级意识的决裂,完成这嬗变过程需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理解嬗变真谛;把握辩证法总体性,获取嬗变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保证嬗变实现。

关键词:历史主体;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85-02

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推动历史车轮的主体无疑是人。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已经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阐发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延伸,他认为阶级才是主体,真正的历史主体是由无数一无所有但却充满新生力量的人组成的无产阶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重视历史主体的深刻内涵,继续凝聚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有内在的发展规律,但人始终是发展的主体,如何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推动历史前进而不是使其倒退,卢卡奇在其总体性视域下进行的探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历史内涵

(一)无产阶级是历史总体的推动者

“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1]213卢卡奇引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原话来展开自己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担当着特殊的历史角色。无产阶级是推进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它的基本立场就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构建起富有生命力的世界秩序。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发挥着异于资产阶级的作用,这实际上是新式的主体—客体的同一。具体说来,主体是无产阶级自身,客体是旧有的世界制度;新式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实现了的历史主体,新式的客体是彻底推翻旧世界后建立起的新世界。无产阶级推翻旧的世界秩序的时候,也同样暴露出了自己存在的本质,即推翻旧有的世界秩序、宣告新世界的来临。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作为主体的自身实现与旧世界作为客体的彻底推翻是同一的。事实上,无产阶级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客观发展的目标,因为它是历史的总体发展的真正主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新生力量。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无产阶级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它必须不断地与资产阶级及其私有制度进行不断的斗争,以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并在这种阶级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对社会本质的客观理解,对历史达到总体性的把握。卢卡奇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必须得到重视,因为如果没有无产阶级这种正确的自我认识的参与,任何高远的目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只是保持着那种为人们所期待的可能性却难以真正实现。

(二)作为历史主体考察客观现实

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资产阶级的一些毁灭性的残余,这表现为生活中各方面的“物化”。即便如此,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代表,它只有无条件地坚持客观现实性,才能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对社会和历史的正确认识。“具体地说: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就其直接性而言,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同样的。”[2]233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对任何人来说其直接性都是一样的。我们本可以从赤裸的直接现实性,达到真正的客观现实性。但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经济地位和立场的不同,采用的特殊中介范畴必不相同,因而得出的客观现实性也不相同,对其认识也就各不相同。就资产阶级而言,其思想的根本问题是“自在之物”的问题,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问题,因为它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立场所具有的制约性,尤其是没有看到社会存在对它的制约。这样,资产阶级产生了两个极端:一是认为从直接性到客观现实性,不过是一种主观的认识和评价,卢卡奇指出这实际上是把客观现实性冠以自在之物的特征;二是通过把这种评价看作是主观的判断,并声称自己并没有触及事实的本质,以表明自己其实是在一步步地逼近真正的事实,卢卡奇认为这又是一种掩人耳目的说辞。无产阶级的立场与资产阶级的立场无疑是正相对立的,其作为社会历史总体的代表,只有克服资产阶级的劣根性,才能把握到真正的历史总体,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的新生力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成为历史主体的条件

(一)社会存在的差别决定无产阶级具有破坏力量

卢卡奇已经指出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不仅推动着历史总体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分析和把握客观现实,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实现对历史的总体把握。“这就是说,资产阶级在理论上必然囿于直接性之中,而资产阶级相反能超越这种直接性……主要反映了这两个阶级的社会存在的区别。”[2]251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由于社会存在的差别,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决裂。第一,对资产阶级来说,历史主体和客体始终存在两种形式:在意识方面,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对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把握能力是有限的,只能产生片面的理解;在现实方面,个体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却能够超出个体意识的限制,从而达到虚假主体所不能达到的自觉意识。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奇对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分析,实际已经揭露出资产阶级的二律背反,而这种二律背反体现出了历史主体与客体的辩证运动。但是,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仍然是一种外在的、静止的、凝滞的关系,其辩证法是一种不自觉的、僵化的方法。第二,对无产阶级来说,它的社会存在不像资产阶级那样始终存在双重形态的历史主体和客体,而是主客体的统一,但起初它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在较长时间里,无产阶级眼里的工人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都是客体,即便它会发生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变化,并不是质的变化。这样,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在工人身上得到了更为直接的说明,不仅“物”被“人化”,“人”也被“物化”了,在这种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积聚了一种针对物化结构的破坏力量。

(二)阶级意识的决裂促使无产阶级拥有新生力量

资产阶级的社会存在决定着它从直接性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和历史,这不过是一种假积极、真旁观的意识和态度;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由商品包装的光怪陆离当中,不过是一种区别于农奴(限制于土地)的无限制的奴隶,是生活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的乞丐。无产阶级必须揭露资产阶级的意识和方法论的局限,从资产阶级的这种直接性当中解脱出来,从而掌握真正的历史力量,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一方面,“只有当工人意识到它自己是商品时,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社会存在。”[2]257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单纯从直接性、从量变来理解当前的生活,无法解决如何从盲目达到自觉地认识社会存在,即如何从纯粹直接性发展到可认识的客观实在性这个难题。无产阶级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意识到自己本来是主体—客体的同一,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被迫分裂,被客体化为商品。另一方面,社会性的劳动能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只有通过这种劳动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总体的推进。无产阶级的社会存在是间接的,但是它的意识却是直接的,即存在是“属人”的,意识却是“属物”的,二者是辩证的关系。资产阶级眼里看到的都是物,但是无产阶级基于商品的自我认识,不仅看到了工人作为“本质的人”,还看到了工人作为“现在的物”。工人起初仅仅把自己放在客体的高度,没有放在主体的高度,所以它的意识只能是商品的自我意识。一旦工人认识到自己是个社会的人,不只是自然的人,商品拜物教的制度就解体了。所以,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成为历史主体的另一个关键条件就是达到阶级意识,从而与资产阶级发生彻底决裂,获取一种变革社会制度的新生力量。

三、如何促进无产阶级向历史主体实现真正嬗变

无产阶级在社会存在和阶级意识上与资产阶级发生决裂,获得针对资本主义物化结构的破坏力量和变革社会制度的新生力量,体现了“它有能力把整个社会看作是具体的、历史的总体;有能力把物化形式把握为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有能力积极地意识到发展的内在意义,并将其付诸实践。”[2]294这为促进无产阶级向历史主体实现真正嬗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理解嬗变真谛

无产阶级向历史主体实现什么样的嬗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嬗变?卢卡奇告诉我们,要理解嬗变的真谛,必须先唤醒无产阶级意识,因为只有在无产阶级意识中,隐藏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背后的非理性成分才会暴露出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破坏性结构,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都必然遭遇这种直接现实性。在物化结构里,资产阶级看到的不是人,只是物,它无法深刻认识到是人与人的关系支撑了整个历史总体。资产阶级的直接性认识落后于客观的发展,仍囿于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之中,结果人的关系的产物变成一种僵硬的、不可摧毁的、永恒的东西。无产阶级必须克服资产阶级的这种矛盾性,“不断地、一再地努力通过与具体表现出的全部发展矛盾具体联系起来,通过认识到这些矛盾对于全部发展所具有的固有意义,从实践上打破存在的物化结构。”[2]295当无产阶级能够规划出促进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具体步骤时,才真正达到阶级意识。达到了这种高度的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才能真正与资产阶级决裂。只有与资产阶级决裂,才能深刻理解向历史主体进行嬗变的真谛,即实现历史的主体—客体统一。那么,无产阶级在向历史主体嬗变之前,必须有进行这一历史变革的方向性指导,这首先体现在意识层面的觉醒。无产阶级作为统一了主体—客体的历史主体,不仅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要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体,这样才能真正发现人的本质;还要看清当代世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物化结构的客观性,以批判的态度揭露出社会发展衍生的各种矛盾,联系这些矛盾考察其对社会和历史的意义,才能真正接近现实,把握到历史总体,实现真正的角色嬗变,推进社会与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二)把握辩证法总体性,获取嬗变方法

无产阶级作为历史总体的主体—客体的同一,也是理论—实践的统一,这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卢卡奇认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并不是个人,而是阶级。无产阶级要理解向历史主体实现嬗变的真谛,必须唤醒自身的阶级意识,这就要求它把自己从个体的立场上升到阶级的立场,这样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意识的统一。无产阶级要担当好自己的历史角色,掌握向历史主体实现真正嬗变的方法,维护自身历史主体地位,就必须把自己作为主体—客体的总体来认识,必须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把历史当作一个总体来理解。但是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与历史总体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历史总体的全部内容都能被无产阶级纳入它的阶级意识当中,“重要的是要以总体为目标,也就是行动要实现自己在作为总体的过程中,我们在上面已经描述过的作用。”[2]296无产阶级作为历史总体的推动者,要向历史主体实现真正的嬗变,在把握历史发展的形势、体察社会的各事各物时,必须根据它们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辩证法来把握其本质。卢卡奇还指出,社会事实原本就属于总体的范围,我们只有把它放在总体性的视域里进行考察,才能真实反映出它的本来面目和内在本质。也就是说,社会事实只有在总体中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现实,但是人们往往难以透视这一点。实际上,随着历史总体的不断发展,许多个别的因素已经被结合到整体当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个转变是在辩证法的总体性中得以实现的。按照卢卡奇的思路,历史总体和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不仅仅是个体,更明确的主体应该是阶级,在当代则发展为无产阶级,那么个体转向阶级并形成无产阶级的力量,也需要在辩证法的总体性当中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把握了辩证法的总体性,也就掌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能够从资产阶级的“量变”中挣脱出来,产生真正的“质变”,真正嬗变成历史主体。

(三)结合理论与实践,保证嬗变实现

如果无产阶级唤醒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并且把握了辩证法的总体性,就是在意识和方法上掌握向历史主体实现真正嬗变的武器,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发挥这一武器的作用?“归根到底,这个问题就是‘最终目标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2]393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就是战胜资产阶级成为历史总体和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体,这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一是变革社会制度,不断克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拆解资产阶级社会制造的物化结构;二是改善社会关系,取消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僵化的、不人道的直接性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社会交往关系。这一“运动”就是指把变革社会制度和改善社会关系付诸行动,把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形式进行现实的完成。虽然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能给无产阶级进行社会改造提供条件,但是社会改造这种无产阶级自身的行动是自由且不孤立、不僵化的,它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改变现实。卢卡奇已经告诉我们判断社会各事各物以及历史总体的发展趋势,必须在总体的过程中运用辩证法进行评价和把握,因为历史和社会的种种矛盾始终处于一种辩证运动的关系当中。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个行动是否可行或一种实践方式是否正确的时候,也必须将它纳入总体性的视域进行考察,判断它在总体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需要兼顾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意识将行动步骤或实践方式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形成最终目标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必须将最终目标实现于历史总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并在已形成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运动的开展。总之,无产阶级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向历史主体的嬗变,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总体的发展。

四、结语

卢卡奇总体性视域下对历史主体嬗变的探讨,对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为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不断地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以指导社会新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上,全球化与我国社会全面转型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碰撞和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彻底消除私有制残余和各种资本主义物化结构,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向历史主体完全嬗变,不断推进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总体性无产阶级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经验的碎裂和意义的困境
重申“总体性”,以及爱与疗愈的文学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从总体性视角看葛兰西的“有机”概念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