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渊源
2013-09-13敖云波
敖云波
摘 要:全球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十分丰富的全球化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和实际进程得益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的变迁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寓于全球化的进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渊源;传播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29-02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物,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分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剖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基于全球化进程基础之上。马恩运用全球化的思维方法,阐明了早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两重性,揭示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指出全球化必将走向共产主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每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改变着自己的形式与内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背景和根据,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在世界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推动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渊源极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寓于全球化的进程中。
一、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根据
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全球化”这个术语,但他们早在160多年前就天才地发现并考察了全球化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里,马恩提出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和“自由人联合体”等视角,不仅在全球化研究上具有方法论的开创性意义,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不平等的海外殖民贸易,“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全球化殖民掠夺等分析,马恩得出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并且天才地预见了“资本”的历史宿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学说,它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即“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全球化思想昭然若揭,说明马克思主义在诞生时期就开始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从而也使自己的“主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而呈现出“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全球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恩一直紧贴时代的脉搏,追踪全球化脉络,从剖析资本主义,注视欧洲革命,瞻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到考察亚细亚社会,预测世界革命;正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世界历史”走向“全球化时代”的过程,并发现了资本主义资本增值的秘密,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展现了自己理论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马恩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现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种世界体制,其实质就是把全球经济合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和扩展的过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驱动力,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互为动因。资本的经济全球化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把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商品成为天生的平等派,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种经济全球化击垮了落后国家的旧世界的同时并未给他们创造一个新世界,只是使它们沦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殖民地,“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使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马恩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这种扩张具有两面性,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颠覆与破坏。广大的殖民地和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全球化中必须要完成两个使命:一个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的封建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个是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马恩肯定了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的普遍交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彻底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只有全球性的普遍交换才能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的交往中才能产生、成长和得到彻底的解放。马恩认为大工业产生的无产阶级必须加强国际普遍交往才能实现工人的国际联合,工人才能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成长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如果没有实现国际性的普遍联合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所以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告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印证了马恩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预见,如全球“网民”的自由发展越来越接近马克思关于“自由人”的发展不受分工和交往局限、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曙光初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赖全球化
不仅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也依赖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即美国著名全球化研究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全球化的1.0版,这个阶段的全球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老欧洲国家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这些列强把世界由大尺寸缩成中尺寸,推动全球化的主要行动者是国家,国家的实力角逐,击垮了殖民地国界的藩篱,把世界变成了统一的市场。
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质性的传播和落地生根是列宁主义的出现,这得益于全球化2.0版时期的推动。这个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促使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促使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列宁一针见血地把垄断资本主义叫作帝国主义,深刻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影响世界的全球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亦是全球化的产物。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努力学习以近代资本主义为中心内容的西洋文明,学习怎样复兴民族和现代化,“师夷之长技”,追赶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但老师总侵略学生,打破了学生学习西方的迷梦,使学生失掉了实现社会大变革的全球化语境。在帝国主义时代,落后的中国想通过资本主义化来实现本国社会进步和富强已经不可能。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瓜分了中国,几个列强在中国圈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在相互矛盾和竞争中形成了对中国社会的交织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被堵死,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大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迫着人们,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封建主义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不通过革命的暴力就不能推翻反革命的暴力。最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充满社会冲突的时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化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如果没有革命的行动,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理想。这表明社会革命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关系密切。革命的本质就是要为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一个民族要真正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首先是要独立,不能是半殖民地。政权不独立就无法对外交往,就会缺少参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对内就会缺少发展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其次是要反封建,不能是半封建社会,要解决土地问题,打破地主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才是全球化的制度化平台。经过多年的寻找,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革命是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以一个民族国家的姿态真正进入全球化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这种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想,其立场和价值追求正是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传播到中国,契合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所以说,马克思主义通过苏俄在中国的出场本身就是全球化使然。
三、全球化的变迁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
全球化的变迁,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回顾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如果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被挟持地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话,那么1978年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历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为主动、逐渐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马克思主义者曾对20世纪中期全球化的变迁认识不足,错误地判断了时代主题,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给中国和世界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留给我们的全球化思想遗产包括“三个世界”的理论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时刻准备打仗”等等。毛泽东全球化思想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挑战被动回应的产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则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化发展新动向,对时代主题做出了新判断,提出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尤其在苏联解体、柏林墙被推翻后不久,邓小平及时地南巡并且发表一系列讲话,针对全球化的重大变迁进行主动的回应,提出不再空谈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看到了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对抗、对立逐步走向互存、共存的趋势,提出我国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和市场经济的杠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对20世纪末全球化的变迁做出的主动积极的回应至今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进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面对苏东解体后的居安思危,警醒全党以苏共为镜,尊重全球化世界趋势,具备全球化视野,从面向世界到融入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全球化的催生物,又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它寓于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断创新。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欧洲传播到亚洲;十月革命促使全球化时代开始产生质的变化,全球化不再只是资本主义的一元性的。十月革命创立的社会主义全球化运动,给中国和世界人民以深刻的鼓舞和启示,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全球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在全球化的历史变迁中,先后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既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同时各自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与时俱进的历史,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国情和世情相结合的历史。
总之,全球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背景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丰富的全球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实际进程也来源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与内容。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源远流长,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还是实际进程都寓于全球化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