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容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兼容性

2013-09-13王萌萌朱小亮

学理论·上 2013年7期
关键词:政党马克思主义

王萌萌 朱小亮

摘 要:二战之后西方一些政党为获得选举胜利,纷纷向兼容性政党转型,意大利自由人民党、英国保守党等均属此类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兼容性是我党在长期执政中形成的执政品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经验积累与创新。试从意识形态、利益整合、党员及组织结构、党际关系等方面比较兼容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兼容性间的差异,从中发现我党执政制度的社会契合性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

关键词:政党;兼容性;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23-02

一、意识形态价值信仰的差异

二战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西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景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福利国家基本建立,民主政治日趋成熟,政治市场法则深入人心。这让一些政治家意识到政党继续坚持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可能在选举中陷入困境,不利于政党发展,必须从以往政治制度的摇摆中脱离出来。为了寻求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他们主张政党要突破传统理念拘束,意识形态淡化,基本政治主张由纯粹变为灵活,执政逐渐向兼容集成的模式转型。奥托·基希海默尔(Otto Kirchheimer 1905-1965)在其《政党与政治发展》中将这种政党定义为兼容性政党(Catch-all Party)。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迄今为止一直是兼容性政党的典范,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瑞典的社会民主党等老牌政党通过转型,基本符合了兼容性政党的特征[1]。基希海默尔认为,可被解读的多种意识形态才符合选举市场,当一个政党变成国家的主要政党时,他一定是大众的政党,因此这个政党绝不能秉承某一单独的意识形态体系[2]。这种预测在如今西方很多国家变成了现实——因意识形态入党的人越来越少,政党的固定选民人数也在下降。为避免选举失败,兼容性政党最大程度上放弃自身情感表达,尽量使其纲领主张迎合所有民众,这种做法虽然奏效,为自己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但也可能会随时失去坚定的追随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元、政治表达多样,面对挑战我党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自身独特的利益表达,焕发出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表现出我党独具特色的兼容性的执政品质。这种兼容品质不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放弃,也不是对其他社会思潮的趋同,更不是像西方兼容性政党一样的意识形态终结,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包容力和引领力。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注的对象是人,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政治价值观。我党通过形象通俗的方式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到人民大众中去,体现了较强的亲和力,使之成为党吸引民众的一面旗帜。其次,转型期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其本质上是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思想观念反映,我党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主动吸收有益思潮的合理因素,敢于正视社会思潮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从中积累了丰富化解矛盾的经验方法,体现了面对各种有益社会思潮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积极态度和兼容风范。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在以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同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价值追求有机地融为一体。当今社会存在着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和主要方向大体一致的健康、进步思潮,这些思潮或者本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能力和优势[3]。

二、利益区分整合的差异

政党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利益主张,用来整合调节政党与其成员、追随者、普通民众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发展动力源于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本质上是各阶级对利益的争夺。二战后西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产业队伍明显壮大。由于组织竞选已成为兼容性政党的核心功能,因此其阶级基础就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阶级,而要争取各类选民支持,最大程度赢取选票。兼容性政党在制定本党政策纲领时考虑的并不是政党利益,相反的需要根据多数选民利益隐藏本党的利益。这种标榜着为全社会利益服务政治表达,实际上是骗取选票的伎俩,虽然极大的模糊否认政党利益,但政治运行中没能摆脱政党的印记,也不能绕开各阶级利益主体矛盾的争夺,全部社会利益整合变为一纸空谈,最终必然导致兼容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瓦解。

中国共产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一过程是我党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我党利益不是党员利益的简单叠加,也绝不等同于兼容性政党所谓的“政党无利益”或“兼容各阶级利益”,体现的是政治利益上的整体利益,是与人民利益统一的、一致的。首先,承认政党利益的客观存在。我党的建立就是有着共同理想主张人的集合,这种理想与主张说到底就是共同的利益,为了这个共同利益,人们从四面聚到一起闹革命,与党同心同德搞建设。其次,我党具备整合社会利益的兼容品质。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化引起了利益格局大调整,形成了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关系新格局。对此,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习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会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论述都是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在始终坚持党与人民的利益一致性中,成功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利益整合模式,使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统筹兼顾,使各方利益既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使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广大人民利益的机制得以建立和完善,使最广大人民能在更加合理的利益关系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党员及基层组织的差异

从基希海默尔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兼容性政党党员具有最大化吸纳和宽泛性选择的特点,尤其在领导人凭借媒体直接与选民沟通后,党员的作用空前萎缩,政党变成由各选区地方组织联结而成选举联盟,结构松散。例如,美国政党没有严格入党手续,党员仅作为临时性的标识,党员与选民的界限模糊;英国工党从成立至今,组织形式始终与工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党员也游离于政党与工会之间,政党沦为工会的代言人。此外,兼容性政党更多强调党员的权利而极少提及义务,组织对党员无法形成有效约束,党员对政党认同度降低,政党组织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实体。

中国共产党如今已经建设成为一个拥有400多万个基层组织、8 000多万名党员的特大型政党,与西方兼容性政党相比,无论在组织建设还是党员队伍建设上,都有独特的模式和优势,开创了兼容性的党建格局。第一,基层组织建设兼顾了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党的组织优势,长久以来,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成了组织巩固、覆盖全国的基层组织体系,正确处理了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在坚持阶级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群众基础,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联系,始终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二,党员兼备各行各业优势人才。我党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吸收党员坚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4]的原则,社会各阶层优秀分子入党之后,不是作为其阶层的代表,而是通过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管理,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样既把各行业优势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又扩大了党的代表范围,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第三,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兼具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四、党际关系的差异

党际关系是一个国家政党之间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相互作用影响、长期并存、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一党制外,执政党与参政党、在野党之间的竞争合作等交流活动是党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无论两党制还是多党制,兼容性政党通过执掌政权国家权力为其所代表的阶级谋取最大利益,其他政党作为在野党或反对党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国家事务,所以对执政党一般采取对立态度以影响其执政效果。在一系列“民意整合”得到执政权后,兼容性政党掌控的社会看起来一派协商民主景象,不同选民群体均误以为执政党代表他们的利益,是他们自己选举产生的。但实际上,兼容性政党广泛吸收选票目的已经达到,执政后更多仍是代表其阶级整体的利益,与其他政党的关系依然紧张,所扮演的角色自始至终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忠实“刻耳柏洛斯”。

我党开创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土壤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党际关系。其一在执政方式上确立了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兼合式方针,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依法长期执政,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一道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对立和竞争,而是相互包容接纳、兼容并蓄、相融相生。其二在执政过程中形成了对各民主党派的质疑、批评、指责兼听包容的品格。我党非常重视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合理参与,以民主的姿态、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的兼容性品格有意识地容纳吸收对执政的批评之声和意见建议,既不走只谋一党私利的老路,也不走寻求超阶级支持的邪路,正是基于这样的执政道路,各民主党派得到了充分的生存发展空间,通过合法政治参与途径进入国家政权的运作之中,发挥其特定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崎.衰落还是转型当代西方政党的发展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59-62.

[2]Krouwel,Andre.Otto Kirchheimer and the Catch-All Party[J].West European Politics,2003,26,(2):23-40.

[3]李方祥.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新中国60年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方针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5):3-7.

[4]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1).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政党马克思主义
德国《政党法》的精神内核和制度构造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史上最长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三大特别政党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