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梁带村芮国M26遗址玉器研究

2013-09-13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玉器遗址

孙 婧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陕西韩城市梁带村两周古墓葬群,距今约有2800年的历史,以其规模庞大、保存完整而闻名,成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中的M26遗址,从“墓中未见兵器”,随葬五鼎四簋,铜鼎、簋和壶上铸有“仲姜”等铭文,联系《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魏”的记载内容,学者们推测出M26 的墓主身份是芮姜,为M27 墓主国君芮公的夫人。M26遗址出土文物甚为丰富,尤以玉器为贵,实乃艺术珍品,值得仔细探究。

一、玉器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比如:新疆的和田玉、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它们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随着人们对玉的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玉器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良,美玉石材的逐渐稀缺,玉器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以石雕艺术为载体,成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玉器的发展,既体现了古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时代风格。史前玉器的简朴神奇、商周玉器的典雅凝重、战国玉器的繁缛华丽、汉代玉器的生动奔放、唐代玉器的丰满圆润、宋代玉器的秀巧清新、元代玉器的豪迈粗犷、明清玉器的吉瑞俗丽,均以其特殊的形式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在某种意义来说,玉器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品。

二、梁带村芮国M26遗址玉器的时代

根据梁带村芮国墓地发掘报告,此遗址被认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一般来说,墓葬出土的玉器与遗址同期或在此之前,既可能有当下时代的也可能有前人遗留下的,但肯定不会在遗址时代之后。梁带村芮国M26遗址出土的玉器,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时期。

1.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主要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集中于西辽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流域,距今五六千年左右,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自然奔放,玉料多为岫岩玉,玉质较软,一般不在正面打孔,而在背面作斜穿象鼻孔,显示出我国古代北方玉器的特色。M26遗址的玉器中,考古报告编号为M26:162的玉猪龙(见图1),就属于红山文化类型的器物。

图1 玉猪龙

图2 玉戚

图3 玉璜

玉猪龙,宽10.8cm,高13.5cm,岫岩玉,通体磨光,土褐色,有黄色斑点。整体呈“C”字形,头部硕大,双耳呈圆弧状竖起,大眼圆睁,口微张,面部有多道阴线皱褶纹,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隔,器身中央有一大圆孔,背部近颈际有一小圆孔穿,两面对穿而成[1]16。该器物与牛河梁遗址中出土器物特征基本接近。比它稍早一些的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出现相近的红山文化玉猪龙[2]57。

2.商代

商代玉器在古代玉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这些玉器无论是雕琢、造型、钻孔、抛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玉器形象比较单纯,一般采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多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鸟禽、走兽的形象,特别在器物的眼睛上突出重点,一般用臣字目来表示,但也有少数是在眼部钻孔、形成透雕。而在圆雕玉器中,人物的雕琢最引人注目,玉人往往高额、大眼、阔嘴。总的来说商代玉雕善用夸张的手法,生动传神[3]101-103。据《逸周书·世浮解》记载:“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现已证实西周晚期墓葬出了很多商代玉器,如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玉鴞、玉熊。M26遗址的玉器中,考古报告编号为M26:651的玉戚(见图2),就是商代产制。

玉戚,外径11.9cm,内径6.5cm,厚0.5cm,青玉,豆青色,有棕黄色斑纹,微透,素面,通体打磨抛光。器身为圆形,两侧各凸出四道扉牙。缘面上有对称刻文[1]16。玉戚两侧扉牙与妇好墓出土玉器的扉牙制作风格相同,且玉戚缘面的刻文与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玉璧的刻文在文辞内容和书体方面大体相同,学界一般认为妇好墓出土玉器和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玉璧均为商代[2]57-59,故梁带村M26遗址出土玉戚当为商代产制。

3.西周时期

西周玉器仍沿用商代玉材丰富的特点,以片形为主,圆雕者很少,造型有几何形、动物形、人物形等,出现了结构复杂的大型组佩。晚期重要器型有玉琮、玉圭、玉璜、玉组佩及各种动物玉雕,装饰花纹以双钩线一面斜坡为特征。纹饰向繁复和图案化方面发展,更加婉转流畅、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平面的局限,凸显立体特征,摆脱了长期以来纹饰随玉器造型变化而变化,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局限,纹饰与造型不再有必然的联系,开春秋战国纹饰繁盛之先声[4]136-138。M26遗址的玉器中,考古报告编号为M26:661的玉璜(见图3),就为西周制作。

璜,长16.5cm,宽3.7cm,厚0.3cm,因受沁而呈牙黄色,半圆形,单面雕琢,中央为线条流畅的“臣”字眼,两旁琢有龙体和龙尾[1]16,龙体用羽纹装饰,精美度增加,立体感增强,与虢国墓地出土的M2001:661玉璜在制作风格和纹饰构图方面十分接近,属西周时期的作品。

4.春秋时期

春秋早期玉器仍善用双阴线来刻画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4]177。M26遗址的玉器中,考古报告编号为M26:587的梯形牌(见图4),就属春秋早期作品。

梯形牌,高8.2cm,厚0.9cm,等腰梯形,单面饰纹,正面为多条简体龙纹组成一兽面图案,是仲姜华丽至极的组玉佩饰中的重要部分。上端对穿9个牛鼻孔与玉珠、玉角、玛瑙管、料珠、玉方管、圆形玉牌等依次相间穿联呈封闭状而佩戴于颈部,下端对穿11个牛鼻孔与玻璃管、料珠、玉珠、玉龟、玉方管、玛瑙管相间穿联呈放射状而置于胸前。梯形玉牌的纹饰已简略变形,由数十条龙纹构成兽面,初具春秋玉器的构图风格,显示国君夫人走在时尚前列。其巧妙的构思、生动的造型,充分展示出佩戴者的尊贵身份。

三、梁带村芮国M26遗址玉器的功能

玉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伴随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展,逐渐赋予了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从梁带村M26遗址的玉器看,突出表现了礼仪、装饰、葬陪三种功能。古代一器多用现象较为普遍,有些玉器在我们的分类中往往会从属于多个系统,出现器类交叉现象。

1.礼玉

在继承原始社会玉器主要成果的基础上,夏商周三代对玉器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发展,在玉器制作中主要采用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表现手法,追求崇尚自然、真实,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感,使玉器更富于观赏性和装饰性,逐步形成了统一格调的礼玉文化。“信以守器,器以藏礼。”所谓玉礼,乃用玉之礼之简称,即指礼制中与使用玉礼器相关的礼制部分。由于玉礼器作为一类极为特殊的礼器,无法被其他质料的礼器所取代。因此,玉礼也就构成了礼制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部分。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4]8。M26遗址中,七璜联珠和梯形牌饰是最具礼玉功能的代表作,两者的复原长度都达到一米左右,是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组玉佩饰,挂在胸前的七璜联珠(见图5)则更弥足珍贵。

图4 梯形牌

图5 七璜联珠组玉佩

图6 玉柄形器

七璜联珠组玉佩,由1件圆形玉佩、7件玉璜和727件玛瑙珠组成,在璜与璜之间用三排玛瑙珠连接,复原长度为105cm。自上而下,第二与第三件、第四与第五件,为对剖而成。第六与第七件玉璜制作最为精美,成型对开[1]16。该组玉佩中璜的数量,与陪葬的青铜鼎的数量往往是相同的,彰显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因此,该组玉佩不仅是精美的装饰品,而且是具有等级制的装饰品,反映的是多样统一和形式有序,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故可以视为玉礼器,是西周时期陕西地区出土的最高等级组佩[5]60。

2.装饰品

西周装饰类玉器较丰富,有璜、玦、环、发箍、柄形饰、系璧、玉人、兽、鸟、鱼、禽、虫等动物形饰品以及项链、串珠等由多件玉饰较有规律的组合串缀的杂佩。玉璜在西周时期极为盛行,往往与玛瑙、绿松石、水晶珠等串连成佩饰[3]136。M26遗址中,编号为M26:171的玉回首凤鸟(见图7)和编号为M26:186的玉立人(见图8)是装饰品的典型。

图7 玉回首凤鸟

图8 玉立人

图9 玉手握

玉回首凤鸟,长6.4cm,宽2.4cm,厚0.2cm,全器受沁呈褐色,两面雕琢出凤鸟的勾喙、高冠、圆眼,用阴线刻出凤鸟的羽毛。勾喙和羽翅构成回转的螺旋,以较长的羽尾取得平衡,且羽尾部有穿孔。凤鸟整体轻灵优雅,富有动态美,装饰性很强。

玉立人,宽3.5cm,高5.7cm,青白玉,因受沁略泛黄色。圆雕,呈站立状,面部、发束、服饰均用阴线刻出,其中发束最为细密,采用游丝刻技法,每毫米有5根发丝,每根都不交错。头上雕有两辫束,竖直向下,对垂于肩部。足部琢成台状,台中部对穿一圆孔[1]18。此件玉器,堪称西周时期最高雕琢工艺的代表性作品,装饰性之强可见一斑。

3.葬玉类

葬玉就是专门保护尸体的玉器。人们相信玉有保存尸体的功用,认为尸体入葬时,会遇到水银浸泡,而水银遇玉就会凝固,所以以玉敛尸就会使尸体不腐烂,从而产生再生的可能。真正的纯随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握、玉塞、玉衣、玉玲等。M26遗址中的玉手握就属于葬玉。

M26遗址中出土的玉手握,包括左手玉握和右手玉握各一组,由方柱状手握与其他组件构成,组件的数量不同。其中编号为M26:267的玉手握,长10.2cm,宽2.5cm,厚1.5cm。为右手玉握,白色,表面有杂质,呈素面,两端分别有9个牛鼻孔与玉兽面,与玉贝、玉蚕、玉龟、玉珠、玛瑙珠和料珠互相串联成8条闭合的玉珠链,其中2条握于墓主手心,6条覆于墓主手背[1]17。以往发掘的手握都是单一的圆柱方柱状,而芮姜的手握则非常复杂,这种玉握以玉包住整只手,是非常罕见的,足以说明其地位之尊重、衣饰之奢华(见图9)。

四、梁带村芮国M26遗址玉器的改制

西周时期,人们普遍重玉爱玉,玉器工艺亦达到相当高超境地,出于对玉料的特别珍惜,出现了许多改制玉器,即对原器进行再加工,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原器的一些特性,又一定程度地留下打破原器的痕迹,这种改制玉器的不同风格,会在玉器的纹饰、器形、色泽等方面有所反应[6]13。M26遗址出土的玉器不少是使用早期玉器改制而成的,比如编号为M26:654的玉柄形器就属改制玉器(见图6)。

玉柄形器,青色玉质,局部微微白化。仔细观察本件柄形器,会发现其原始器形相当厚实,后期自侧面纵切成薄片。因为西周的柄形器多为薄片形式,推测改制时间为西周时期。最上端两侧为斜边,稍下处则有两道水平凸棱,此皆为柄形器的标准形制。器身纹样以中央纵线为对称轴,两侧层层叠压共五截弯弧,整体犹如盛开的花朵,也如竹节[3]92。相类似的柄形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中也曾出土。反映出当时玉器使用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芮国具有丰富的早期玉器收藏,可供时人根据爱好予以改制。早期玉器收藏部分可能来源于周王室赏赐。

纵观陕西梁带村芮国M26遗址出土的玉器,从红山文化到商、周、春秋,装饰、礼、葬、改制俱全,可以说是商周玉器颠峰时期的代表。通过查看玉器的玉质、造型、纹饰、图案、工艺等特征,再参照同一时期其它出土器物如石刻、青铜器、金银器等的造型和图案,就可以比较容易和准确地判断玉器的时代特征了。只有遵循这样的一个路径,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古代玉器造型的艺术风格,进而大致估算玉器的艺术价值,为相关历史文化研究及艺术收藏提供有益借鉴。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1).

[2]员雪梅.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考释[D].中国地质大学,2003.

[3]孙秉君,蔡庆良.芮国金玉选粹——陕西韩城春秋宝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4]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

[5]张昌平.曾侯乙墓玉器的改制[J].中国历史文物,2008(1).

[6]刘云辉.陕西出土的古代玉器:夏商周篇[J].四川文物,2008(5).

猜你喜欢

玉器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西汉玉器的鉴定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