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病程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3-09-13孙淑红裴双义宋珀槿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科河北唐山063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9期
关键词:病程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孙淑红 裴双义 宋珀槿 (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重型精神障碍,目前针对该病大多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复发〔2〕。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需要全程随访跟踪,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系统的综合干预措施。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提出“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方案,实施全病程康复指导,并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3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Ⅲ)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年龄<50岁;(2)躯体情况良好;(3)主要照顾者是与患者共同生活、无精神疾病史的家属;(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完成量表测评;(5)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躯体疾病;(2)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等;(3)合并酒精及药物依赖;(4)孕产期妇女。按照出院顺序将3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68例。干预组男112例,女56例;年龄19~49〔平均 (27.54±8.24)〕岁;病程0.2~28〔平均 (12.55±8.27)〕年;受教育年限8~15年;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基线评分 (67.48±14.48)分。对照组男108例,女60例;年龄20~49〔平均 (27.82±8.30)〕岁;病程0.5~29〔平均 (12.85±8.31)〕年;受教育年限8~15年;PANSS基线评分 (68.22±13.89)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及PANSS基线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药量按照常规量进行服用,治疗中出现药物相关副作用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正常的医疗服务,不实施全程综合性干预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1年的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措施,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所处不同病期 (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及疗效巩固期)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急性期:住院1~2 w,病情较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常因症状支配发生外走、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兴奋或激越等危险行为,应对患者随时进行指导和督促;护理人员随医生一起收集病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出诊断,预见其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制定防范措施,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敌对情绪,为综合干预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3〕。(2)缓解期:①每天1次对患者开展认知行为治疗,45 min/次,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从而增强对疾病的识别能力,改变过去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②患者住院已3~6 w,病情趋于稳定,行为改善,妄想、幻觉、兴奋、激越等症状好转,此时应以授课为主,向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治疗药物的疗效与副反应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等知识,周一~周五,1次/d,每次授课60 min左右;每天带患者参加公娱活动,60~100 min/次,具体项目包括做广播体操、听音乐、唱卡拉OK、健身、打扑克牌、球类运动等〔4,5〕。(3)恢复期 (院内):一般指患者住院7~10 w,病情稳定,自知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继续实施第2期所采取的干预措施,采取授课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工作日1次/d,每次授课90 min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爱好,药物处置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对患者实施培训的同时对家属也进行相应技能培训〔6〕。(4)疗效巩固期 (院外):患者在痊愈出院后,在巩固服药的同时,采取家访或开家庭座谈会进行具体指导。出院6个月内由精神科医师以小组形式,指导家属调整对患者的照管态度,避免过分指责、批评及迁就,并鼓励患者参与社会中的各项活动。合理安排患者的工作和休息,使患者逐渐适应社会角色,引导患者面对现实〔7〕。出院第1~6个月,1次/月;第7~12个月,每2个月1次,60~9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1)采用PANSS评定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症状改善越好。(2)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评定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越高表示社会功能缺陷越重。(3)采用Mom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 (MR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周围环境的依赖程度,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对周围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4)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长期服药后副反应情况。(5)对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复发及就业认定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ANSS、MRSS、SDSS、TESS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PANSS、MRSS、SDSS、TE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而在干预后0.5、1、2年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0.05)。

表1 两组患者PANSS、MRSS、SDSS、TESS量表评分对比(±s,分,n=168)

表1 两组患者PANSS、MRSS、SDSS、TESS量表评分对比(±s,分,n=168)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入院时 0.5年 1年 2年PANSS 评分干预组 69.54±12.58 37.19±9.241)36.78±8.361)36.61±9.421)对照组 71.48±13.65 50.16±9.23 45.64±9.35 43.05±8.20 MRSS评分干预组 52.53±15.86 41.47±13.21 29.78±8.56 20.66±9.01对照组 51.86±16.65 49.43±12.43 41.64±9.25 38.45±8.32 SDSS评分干预组 16.69±5.92 12.40±3.21 7.48±2.38 5.87±2.89对照组 17.02±5.02 15.58±4.52 11.75±2.88 9.10±3.57 TESS评分干预组 / 4.18±1.95 4.28±1.84 3.85±1.26对照组/ 8.88±3.24 9.48±2.58 9.15±3.85

2.2 两组患者1年内用药依从性、复发及再就业情况 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1年内用药依从性、复发及再就业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1年内用药依从性、复发及再就业情况(n=168,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导致的残疾占了全部精神残疾的78.8%〔8〕;相关文献报道〔9〕,至少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损,以注意、记忆、抽象思维、信息整合为主体,发病前或发病时就已经存在,是精神分裂症的独立症状;由于精神分裂症疾病特点,其发病受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大多采取抗精神病药药物治疗。虽然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的不断应用,但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影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复发〔10,11〕。因此,抗精神病药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仅仅能够缓解患者的急性症状,但是在促进患者全面康复方面仍缺乏明显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全病程综合干预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连贯性,通过跟踪康复指导,结合家庭特点进行生活方式及社交方式指导,能够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功能、用药依从性及再就业率,降低复发率。

1 梁金梅.家庭干预综合护理措施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用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7):863-4.

2 瞿 波,徐 春.认知行为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899-900.

3 董汉振,蒲金玉,孙梦月,等.综合支持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2010;25(4):308-10.

4 于文斗,马继东.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5):610-11.

5 康 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4):628-9.

6 宁 布,刘向欣,林勇强,等.帕利哌酮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社会功能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4):344-7.

7 宋兰君.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2):21-3.

8 孙文会,王文伶,陆秋娟.海口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4):442-3.

9 潘志芳,张招萍,刘文琴.院外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2):16-7.

10 龚发金,魏 波,胡 斌,等.综合干预对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7):439-40.

11 童 颜,龙 赟,童建明.精神分裂症在老年时期的精神缺陷现象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566-8.

猜你喜欢

病程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基于稀疏表示的精神分裂症生物标记物筛选方法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基因分型检测在预测乙肝进展、病程及转归中的作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颞叶癫痫脑灰质和白质减少及其与病程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