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及其路径研究——以苏北Y县为例
2013-09-12马德峰
马德峰
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及其路径研究
——以苏北Y县为例
马德峰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21)
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是“流得动”出口环节的核心,它关系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以苏北Y县为例,分析得出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出路表面通畅,但不同出路之间走向不平衡,存在暂时的留村任职、零星的自主创业、拥挤的公务员之路等隐性问题。为此,需要通盘考虑,严把选聘入口关的设计,夯实分类培养内容,强化考核筛选机制,拓宽后续发展出路,为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的制度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发展路径
一、引言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大战略工程。截至2011年底,现有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已经超过21万,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庄;预计到2020年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60万之巨,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国家总体设想是在大学生村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力求保持数量动态平衡,当出现期满离岗所产生的空缺会纳入下一年度选聘计划,逐步形成一种常态化的选聘机制。若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体系作一分解,可依次分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和“流得动”四个环节:要用合适的选拔方式选聘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才能“下得去”;要有配套的培养帮扶机制,才能“待得住”;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平台的建设和考核激励,才能“干得好”;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理畅通的分流渠道,才能“流得动”。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前面三个环节,而对“流得动”末端环节缺少应有关注,这与人才培养链的完整特性不相吻合,“流得动”末端环节需要予以全盘综合考虑。
基于现实运作考量,大学生村官服务期一般为三年,合同期满之后会面临人生的二次择业,出路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组织管理部门的敏感议题。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11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指出,2006年、2007年全国共选聘大学生村官6.2万人,期满后共流出3.5万名,占到总人数的56.45%,预计2011年、2012年将有6万和7万名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需要寻找出路[1]。期满分流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思想稳定和工作积极性,阻碍大学生村官计划整体良性运行,制约村官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降低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仅从2010年开始掐指计算,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已有三届,各个省市地方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村官分流之路,平稳地完成村官就业安置任务。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的具体状况怎样?面临何种问题以及需要采取哪些对策?这是本研究所关心并力图深入剖析的内容。
本研究将以苏北Y县为考察个案,Y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县域面积近2300平方公里,下辖38个乡镇(街道)474个村委会,户籍人口186万人。由于地处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地势呈现西高东低走势,除部分岗岭外,境内土地平衍,河网密布,自然资源丰富。Y县传统农业地位优势突出,为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商品猪基地县。与周边县市相比,Y县展示出持续攀升的强劲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建设成绩喜人,这为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发展空间。早在2007年,Y县就被列为江苏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点任职地,大学生村官工作不仅起步早,而且成效好,在村官选聘、培养管理以及创业富民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水平,本研究拟在实地调查①苏北Y县是笔者大学生村官研究的定点地域。2010年7月15-21日,围绕创业富民议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研,收集该县组织管理部门汇总的大学生村官报表数据。2011年7月11-17日,围绕基层社会管理主题,与组织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村官展开集体访谈,收集整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宣传总结资料。2012年7月6-9日,围绕留守基层题目,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在研究的理论支撑上,本研究主要依据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思想②社会工程思想萌芽于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丁·孔德主张将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用于人类社会研究,提出基于社会秩序的社会静力学和基于进步变迁的社会动力学。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程概念正式被社会科学家加以明确,意指人们调整、改造、协调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的核心在于社会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即通过对象设计构思发展蓝图,再通过过程设计将蓝图转化为现实。,即将大学生村官计划视为重大社会工程,研究关注期满分流子系统的政策设计及其如何运作实施。
二、相关文献综述
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是无法回避的重要现实议题,学术界对此已经展开初步探索。查阅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电子资源,可以搜索得到相关文献二十余篇,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第一,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的主观意愿。社会流动是大学生村官的个体抉择,迫于就业压力或者受到优惠政策吸引,众多大学生村官将基层任职视为他们就业的一个跳板,缺少志愿服务农村的长远打算和信心。《党建周刊》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开展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出路调查发现,考录公务员是大学生村官的首选,比率高达83.2%;选择留任村干部占到10.1%,自主创业占4.3%,另行择业为 1.3%,选择读研的仅占1.1%[2]。王志刚、于永梅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表明,有51.71%的大学生村官未来打算选择报考公务员,有14.53%的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农村、继续当村官,12.54%的大学生村官期望到公司工作,8.5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考研,还有3.85%的大学生村官暂时没有明确打算[3]。江苏省委组织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继续留村任职、考研深造、报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和不知前途如何的比率分别为 25.6%、3.9%、44.5%、10.4%、15.6%,不同出路的主观意愿之间存在较大差异[4]。
第二,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的制约因素。段鑫星、张祎等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得出结论是(大学生村官)个人能力、社会关系或经济基础、国家安置政策的落实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的重要因素;并且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对择业不同因素的看重程度也不同[5]。吴庆国基于安徽省休宁县大学生村官的访谈,提炼出影响村官期满流动的核心因素:①主观心理因素。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意识淡薄,加之边缘化的无助感心理,这种主观心理状况若得不到疏导,大学生村官仅会把基层任职视为流动经历或者体验,长期下去会影响其职业发展。②个体能力因素。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升,会妨碍其日后期满流动。③体制因素。地方政府缺乏成形配套的流动预案,缺乏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体制制约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与多元发展[6]。郑明怀则从宏观机制角度,指出退出环境形成难、考核制度不健全、退出政策设计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深层次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正常退出[7]。
第三,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的困境及对策。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机制尚不健全,期满分流面临困境。国家规定的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考研深造、自主创业和自行择业等出路,实质缺乏刚性保障,且部分政策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如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仍面临法律瓶颈和户籍限制所带来的身份尴尬[8-9]。打破上述困境,江苏泰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认为应切实畅通流动渠道,打消大学生村官思想上的顾虑,各地应细化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事业单位等制度。在关注合理流动的同时,也注重在思想上进行引导,鼓励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安心农村工作[10]。李风啸等归纳指出,流得动需要大学生村官个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基层踏实学习、找准人生定位、合理选择出口;需要各级各地有机联动,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实践活动,为“流得动”创造基本条件[11]。
上述已有文献主要基于大学生村官主观意愿调查来描述期满流动的制约因素及其面临挑战,或者基于政策层面宏观探讨分流机制问题,但鲜有学者针对业已产生的期满分流现实展开调查分析,提炼来自基层实践的处境化经验,故此本研究拟对该议题作一重要补充和完善。
三、期满分流的政策设计
作为人才战略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即站在战略高度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宗旨理念、总体原则、实施步骤、发展走向等,顶层设计影响和制约着村官计划的基层实践。2008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拉开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基层任职的序幕。2009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委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梳理出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的五条出路,为村官社会流动和地方政府人才安置提供政策指引。①留村任职。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继续留在基层岗位上建功立业,并纳入村官名额,享受村官工作与生活补贴。②考录公务员。各级党政机关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并逐步提高考录比例。③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立足农村实际自主创业。④另行择业。对于服务期满不再留村工作或者考核不称职者,帮助引导其另行择业。⑤学习深造。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享受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十分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12]。2010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五条出路的相关政策规定,提出有序流动的工作指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期满分流的政策设计表明国家希望畅通大学生村官后续出路,形成合理流动、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做到既留下一批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又流动一批社会各行各业建设者,使得留得住与流得动相得益彰。
对于期满分流的五条出路,可作进一步的考察分析:其一,基层与非基层取向。基层作为一个行政概念,是指层次体系中最低的一层,在农村往往指向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村级组织。基层是国家与社会的连结载体,具有基础性、对接性的特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的基层导向,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它改变了传统干部成长路径,使干部成长的渠道由原来的“家门—校门—机关门”转变为“家门—校门—农门—机关门”,农门成为干部成长的重要环节[13]。基层任职要做到真正了解农村、融入农村,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故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要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如果急于将大学生村官从农村选拔上来或者分流出去,基层导向很可能成为一纸空谈。五条出路,从基层与非基层取向加以划分(见表1),可以发现,留村任职和自主创业是立足农村空间地域,属于基层取向;考录公务员、另行择业和学习深造是跳出乡村地域范围,属于非基层取向。由此,五条出路实际上是基层与非基层取向的混合,而非基层取向出路多于基层取向出路,需要大学生村官从中做出个体抉择。
表1 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出路的基层取向性① 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中的“+”表示选中,下同,省略。
其二,人才定位考虑。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举措,它开辟出一条在基层培养人才的新道路。农村是一所大学校、“大熔炉”,基层历练使得大学生村官意志得到锤炼、能力不断提升、思想逐渐成熟,而期满后续出路的选择是与其涉农期间的培养锻炼密不可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如表2所示,大学生村官的人才定位主要有三种:①农村建设人才定位。农村是智力人才的洼地,建设新农村需要大批富有创新思想和专业知识的青年骨干人才。五条出路中,留村任职、自主创业对应的是农村建设人才定位,留村任职和自主创业为基层干部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大学生村官或服务基层群众,密切干群关系;或助推村民创业致富,促进农村发展进步,成为联系基层与外部世界的桥梁。②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定位。作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源头工程,五条出路中,考录公务员主要对应的是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定位。国家安排专门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实行定向考录,将干出实绩、获得群众认可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列入后备干部,努力夯实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③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定位。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工程,各行各业都需要熟悉基层、踏实肯干、具有文化水准的优秀青年人才。五条出路中,另行择业、学习深造与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定位相对应。总体来讲,大学生村官计划人才战略工程主要体现在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上面。国家期待通过基层磨练,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出路安置则是根据村官个体意愿与农村发展需要来决定,国家不是包办或者“兜底”全部出路,而是力图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双向选择工作机制。
表2 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出路的人才定位考虑
四、期满分流的现实实践
制度嵌入理论指出,外在制度是因设计而产生,它们被清晰地制订在法规和条例之中,并要由一个诸如政府那样的、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机构来执行,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内在演变出来的制度互补[14]。故而国家主导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运作实施,需要有效嵌入基层社会,与乡村内生环境相契合。
1.期满分流基本状况
自2007年江苏省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Y县先后接收6批650名大学生村官。按照上级政府部门的有关要求,Y县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作优秀人才来使用、当作自家孩子来关爱的培养理念,重点实施创业富民和分类培养两大工程,引导他们在农村广阔舞台上锻炼成才。按照协议中基层任职服务年限规定,自2010年开始,每年均有一批大学生村官面临离岗分流。在国家预设的五条出路基础上,Y县大学生村官期满安置增加了企事业单位去向。由表3期满分流数据可以看出,留村任职始终排在首位,占到分流总数的六成左右。其次,是流向企事业单位,占到总数的11-18%区间范围。再其次,是流向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①或许是比例较少的缘故,无论是地方县市还是江苏全省的大学生村官期满出路统计中,均将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合在一起计算。这里的自谋职业对应于国家政策设计中的另行择业出路。以及公务员出路,两者占据总数的比率都在10%上下徘徊。比较而言,考取研究生去向的最少,比率在1%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表3 Y县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基本情况 单位:人
Y县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状况具有代表性,将表3与表4的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总体情况作一对比,可以发现,Y县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和同期江苏省总体水平比较接近,而留村任职出路的比例偏高,高出同期全省总体水平八个百分点左右,公务员的比例则要明显低于全省总体水平。总体来看,国家政策预设的主要出路在基层尚且可行,后续出路基本通畅,但是出路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留村任职呈现一枝独大的局面,而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出路的比例甚少。依据前面的基层取向和人才定位维度来考察,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现实似乎昭示注重基层导向、注重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那么,现实是否真正如此呢?后续出路在运作时遇到哪些现实难题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予以揭示。
表4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总体情况②表中数据主要是根据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大学生村官网等有关资料整理计算而成。单位:人
2.现存主要问题
(1)暂时的留村任职。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留村任职是Y县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的主要去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率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国家层面明确大学生村官分流出路是在2009年6月,2010年面临期满分流的那一批大学生村官仓促之下显然来不及调整,故有59.70%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留村任职。但是,随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两个期满分流批次,按理说应有时间针对现有出路来调整、谋划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结果却仍有61.90%和67.74%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续聘而“沉淀”下来,留村任职似乎成为村官们的主流去向。在新闻媒体看来,留任主要源于基层的事业留人或感情留人,留任此举应该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国家不遗余力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基层骨干力量,改变农村人才制约瓶颈,吸引并留住大学生村官,意味着新农村建设有了持续的智力支撑。然而,问题是留任队伍中优秀大学生村官比例占有多少?主动志愿留任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又有几多?从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的主观意愿调查来看,真正具有扎根基层、长期奉献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均有打算改行公务员或者选择事业单位道路。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里的留村任职确切地是续聘而暂时留守基层,即继续扮演村庄“过客”身份。毕竟每年公务员招录大学生村官的岗位有限,就Y县而言,定向招考大学生村官的比率在10%左右。续聘而继续村官下一任期,可以再次寻找报考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的机会。暂时留守基层与国家期盼的扎根农村或者成为农村接班人愿景相去甚远。短期来看,续聘留任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随着村官政策的持续实施,有待分流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必将逐年累加,供求差额将使大学生村官就业安置压力增大。当累积起来的就业压力难以有效消化而会集中爆发,必将阻塞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新陈代谢”。理想的情形是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继续服务农村基层。留村任职出路上,现实实践倒逼我们需要提高留任的“门槛”和条件,达到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向外分流,使留村任职保持适当比例。
(2)零星的自主创业。脱贫致富是Y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在现有474个村居中,(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①(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是指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5万元,村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少于2500元的村子。经济薄弱村实际上就是江苏沿海地区的贫困村,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就达70余个。村级经济的起步与腾飞关键要靠带头人发动,即需要带头创业本领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Y县组织管理部门将创业富民作为重要抓手,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项目选择、政策指导、方法帮教、跟踪服务、困难解决等援手;实施创业孵化基地工程,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设立创业扶持风险资金,通过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补助、配套资助等方式扶持创业;推行创业导师制度和“点单培训”制度,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目前,全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率达到90%以上,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创业示范园135个,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遗憾的是,期满分流数据却表明,大学生村官期满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极低,自主创业和自行择业两者相加起来在10%左右浮动。如果仅是简单作一平均,自主创业和自行择业各自所占比率仅为5%,90%对5%期满前后创业率形成鲜明的反差。究其原因,其一与创业层次偏低有关。出于资金、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大学生村官会有意识地选择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与本地村民一致或相近的传统项目,创业活动规模都比较小,科技含量比较低,项目做成容易、做大做强困难,赢利能力偏弱,不适合作为自主创业的长远方向。其二,与政府正式支持有关。大学生村官创业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涉及资金、场地、技术培训、税收优惠政策等,可以说政府为其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而期满之后自主创业,政府则参照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主要是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相比较而言,政府帮扶支持力度大为减弱,这对缺少乡村根基的大学生村官来讲,自主创业顿感失去“主心骨”,以至期满自主创业率低。由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选择自主创业出路的大学生村官帮扶力度,打通任职期内与任职期外创业的接续,着力提升期满之后自主创业率,自主创业应成为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的重要发展方向。
(3)拥挤的公务员之路。Y县期满分流数据表明,公务员去向的比率并不高,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公务员出路表面看似正常,但实际隐藏着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的愿望迫切,根据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不同调查版本,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选择报考公务员的比率大都在40%-90%之间。在与Y县大学生村官的集体访谈过程中,大学生村官纷纷表示,考录公务员是他们期满出路的首要选择,公务员工作稳定、体面而且待遇好,这是摆脱村官特设岗位的临时身份,实现向国家正常人事制度迈进的重要通道。然而,公务员出路与地方县市机构编制密切关联,尽管国家出台公务员职位向大学生村官倾斜的有利政策,要求经过3-5年的努力,县市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率一般应达到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其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的比率一般应达到30%。但是目前县市公务员队伍趋于饱和,吸纳大学生村官的能力有限,且公务员空缺指标不可能随着不同批次村官人数变化而变动。考录公务员无异于重新挤上“独木桥”,当中存在无形的激烈竞争。
公务员考录之路也给当地政府部门带来管理麻烦。①私自报考问题。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主要担任村“两委”干部的助理,基层任职中途可不可以报考公务员职位?报考前是否需要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如果所在单位不同意,是否需要先办理辞职手续再报考?私自报考且考上公务员职位,那么所在单位是否应该放人?这些具体问题需要国家作出面上统一规定。否则,地方基层各行其是,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上的混乱,而频繁的公务员报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效。②违约责任问题。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是建立在正式的合同、协议之上,且当地政府在村官培养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服务期内大学生村官考上公务员职位而去职,会给所在单位造成损失,基层工作也会因岗位空缺而带来被动,故应在大学生村官的违约责任上予以规定,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因提前考录公务员而导致流失的问题。当然,对于任职期内未能如愿以偿考取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前面讲过,选择留村任职寻找下一个机会是主流,而经政府择优推介进入企事业单位,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目前,Y县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流向的比率在10%以上,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公务员出路上,需要引导大学生村官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合理职业预期,降低公务员职位报考的热度。
五、畅通期满分流的对策
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过程中,后续出路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暂时的留村任职、零星的自主创业、拥挤的公务员之路等问题,表明期满分流之路并非一路平坦,当中存在一些隐性的“暗流”,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举措来加以应对。
1.严把选聘入口关的设计。期满分流的顺畅与大学生村官选聘入口关有密切联系。在选聘入口环节设计上,国家规定选聘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身体健康,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后来,国家提出严格选聘标准,坚持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回原籍优先的原则,并注重从重点院校以及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显然,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已由追求数量过渡到质量提升上来,强调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良好素质。我们认为,在选聘环节,仍有两个方面值得改进。
(1)基层服务意识的考察。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基层工作复杂琐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嵌入农村、干事成才需要大学生村官具备奉献精神和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为此,在坚持个体自愿与高校推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选聘对象进行全面衡量,特别注重考察思想政治素质和志愿服务农村意愿,对于那些将村官当作就业“跳板”,经不起基层环境考验、不想干事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要及时排除在选聘行列之外。通过提高选聘质量,将有志于服务基层、热爱农村工作、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校毕业生选聘到村官队伍中去,为其成长成才及其日后期满分流奠定主观心理基础。
(2)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分析。职位分析是对职务有关的活动内容以及人员的必备条件加以记录、检视与识别的过程。它有助于选拔、任用合格人员,设计科学的人员培训和开发方案,提供考核、升职和作业的标准[15]。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过程中,一是缺乏针对性的任职资格条件规定。政府组织的选聘只是大致提出学历、思想政治素质、组织能力等要求,选拔通才式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任职,没有分门别类地提出职位规范,没有充分考虑乡村诸多类型,容易发生大学生村官自身与乡村需求衔接上的不一致。二是缺乏具体的职位描述要求,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大学生村官,定位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主要履行宣传落实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联系服务群众、推广科技文化、参与村务管理、加强基层组织等职责。职位描述的欠缺容易导致大学生村官产生在其位不知何为其政的困惑,村官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由空间。由此,加强大学生村官职位分析,强化基层任职的岗位适配性,有助于扫清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中的一些障碍,为期满出路创造条件。
2.夯实分类培养内容。基层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出路的选择。在大学生村官选聘下乡之后,围绕人才培养以及干事创业的呼声日趋明显,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夯实分类培养体系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趋于科学化、精致化。就大学生村官而言,由于来自国内不同高校,个体专业特长、性格特征以及自身发展旨趣各不相同,在培养工作上也需要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分类培养意味着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扶持措施,引导大学生村官迈向多元化的成长成才路径。①分类培养取向的确立。基层培养大学生村官并无现成经验可循,Y县尝试将大学生村官分为创业富民型、服务亲民型、社会管理型和专业技术型四种培养取向。创业富民型重在培养带头创业本领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能人,服务亲民型则是发挥基层工作者服务角色,社会管理型意在打造具有基层治理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专业技术型则是培育农村优秀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取向确立之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在村官成长规划中打通分类培养取向与后续出路之间的连接,有效缓解期满出路上的结构性矛盾。例如,社会管理型的培养取向,可以在留村任职与考录公务员出路上予以支持;专业技术型的培养取向,可面向事业单位作为技术骨干或选择考研深造的出路给予疏导。②强化培训帮扶。空间地域和社会角色的快速切换,使得大学生村官面临环境适应、心态调适、工作上手等诸多难题,培训帮扶是其基层任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依靠。围绕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推广、创业致富、基层管理等核心内容,组织管理部门可采取案例讲解、基地实践、项目路演等方式,切实有效开展岗位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实务技能。帮扶上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联系帮带制度,县乡干部定期进行谈心谈话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村组干部帮扶重在传授村务管理、矛盾纠纷处理、农技服务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教方法、指问题,让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中积累经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培训帮扶有助于大学生村官步入正轨、干出“样子”,为其期满正常流动提供有力保障。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不能透彻了解其中之一[16]。分类培养将大学生村官的个体抉择与国家和农村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村官的活动舞台更加宽广,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影响,打消社会上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些疑虑。同时,差别化的分类培养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不再把公务员视为唯一的出路,呈现出多元化选择、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17]。
3.强化考核筛选机制。大学生村官身份较为特殊,它处在体制内外的边缘,既不属于公务员身份,也不具备村民正式资格,非官非民的模糊性过渡身份主要为了适应乡村复杂形势和项目探索的需要,但这不是说大学生村官工作就此放任自流,而是亟需一系列的辅助机制特别是考核筛选机制加以正确导引和规制。考核筛选机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村官个体工作实绩和成长发展情况,能为期满流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考核内容。根据岗位职责和基层工作特点,考核着重了解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履行、目标任务完成以及思想政治表现。为此,需要科学设定考核指标,量化考核细则,细化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树立注重实干的鲜明导向。
(2)考核办法。大学生村官考核要将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重点关注大学生村官在岗工作表现,采取查阅工作日志、专项检查和日常考勤等方式进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在平时考核的基础上,采取自评、点评、测评三种方式进行。自评是大学生村官客观总结自己岗位履行情况,包括工作成绩、存在问题及其今后改进的措施等,形成书面述职报告,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评价和监督。点评是乡镇领导干部基于大学生村官能力品行、服务村民、创业项目、发展潜能等核心指标作全面点评。测评是在接受干部群众质询的基础上,由村组干群代表进行最后测评打分,体现基层评价导向,考核结果记入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
(3)考核结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它作为大学生村官选拔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可以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给予一次性奖金奖励,在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空缺岗位补充人员时优先录用;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由组织部门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整改;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村民认可度低的大学生村官予以解聘。聘期考核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可以参加定向招录公务员考试;县乡事业单位空缺岗位补充人员时优先聘用;可续签合同,继续在村任职。其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经组织考察符合条件的,优先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在定向招录公务员和各类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需补充人员时优先录用。聘期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不再续签聘用合同,引导其另行择业[18]。通过量化考核,拉开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工作业绩差距,检验他们有无达到期满分流出路的准入条件,是否享受优先录用、加薪加分等奖励规定,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真正让优秀大学生村官出得来、选得上,而将主观动机不纯、不适合继续担任村官的人员淘汰出去,缓解期满分流出路的堵塞,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拓宽后续发展出路。完善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机制,实现正常有序流动,还需要丰富退出类型,拓宽发展渠道。在江苏省一些县市,目前正尝试采取“六个一批”来广辟后续出路,即村级岗位留任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充实一批,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自主择业分流一批,考核不称职淘汰一批。我们认为,在国家现有后续出路的基础上,公共服务机构将是未来分流的重要去向。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组织开展的选派项目,村官身份带有社会公共性质,它是国家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的标志,与传统的村官相比,更具有社会公共性与使命感[19],故基层社会工作者是大学生村官较为合适的定位。基层社会工作者要求大学生村官主要担负服务提供者、行为倡导者、关系协调者和资源筹措者等角色。服务提供者表现在便民服务行动上,要求大学生村官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系列的贴心服务活动,赢得广大村民的拥护支持。倡导者要求大学生村官摸清村民生计发展现状和主体迫切需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流方向,示范、引导一种健康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现有行为能力。关系协调者要求大学生村官利用中立身份当好调解员,采取建设性的工作方式,创造合适机会或有利途径,推动现有社会矛盾冲突的软化。资源筹措者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要扮演动员者和组织者角色,围绕村民的生存发展需要,努力拓展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20]。
当前,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亟需大批骨干力量加入:①农技推广服务员。为改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增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农业部正在推行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对于学农爱农、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优先进入该项计划,发挥他们在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并逐步将其转入常设岗位,纳入县乡事业编制。②社会体育指导员。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建设一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此,可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工作的特点,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农民健康生活的引导者。此外,在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大学生村官可充分发挥其服务优势。基于此,对于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经由县市组织人事部门推荐,转聘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如社区工作者、农技推广服务员、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等,继续发挥他们的服务功能。
六、简短小结
本研究以苏北Y县为例,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状况作了详细分析,与理想的国家政策设计意图相比,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表面通畅,但实则存在隐性的“暗流”,体现在分流出路之间的不平衡,以及主要分流出路内部的不协调,需要我们疏通出路、广开贤路,解决“流得动”问题,避免因出路不畅而产生新愤青,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健康持续发展。有学者将大学生村官工作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价值驱动三个阶段。要素驱动是启动阶段,在农村人才匮乏、党政干部需要来自基层一线的后备力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客观要素驱动下,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效率驱动为关键阶段,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实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项制度逐步配套,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效果初显。价值驱动为理想阶段,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成熟阶段,基层任职不再是一种缓冲或无奈的选择,而是追求与城市等同的个人价值实现平台[21]。由要素驱动阶段向效率驱动阶段的转变,关键是将大学生村官工作引入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轨道。就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而言,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考虑、超前谋划,形成分流的合理预案和精细化技术,为“流得动”环节的制度设计提供经验之石。通过基层实践与(上层)制度设计的融合,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和由下往上相互呼应的衔接机制。法国学者潘鸣啸(Michel Bonnin)曾用“迷茫的一代”[22]来描述 1968 -1980年中国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城市知识青年。与之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村官所处境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上下结合”的运作机制下,有理由相信大学生村官将会拥有美好的职业发展前程。
[1]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11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5.
[2]李章军.大学生“村官”路在脚下[N].人民日报,2010-03-30(17).
[3]王志刚,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87-96.
[4]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10,(3):5-15.
[5]段鑫星,张祎,张申申.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政策效果分析[J].学海,2012,(6):80-84.
[6]吴庆国.社会流动视域下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的实践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096-1101.
[7]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1,(6):86-89.
[8]卢芳霞.论大学生村官之出路——基于浙江绍兴市的调研[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2):112-118.
[9]刘文慧,宋远军,颜勇,翁阳.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J].中国农村观察,2010,(5):56-62.
[10]中共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你在农村还好吗[N].光明日报,2009-11-25(9).
[11]李风啸,马德峰.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的四个维度[J].青少年研究,2010,(4):51-55.
[12]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R].2009年4月7日发布.
[13]刘西忠.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体系建构研究——基于国家基层战略的视角[D].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1.34-35.
[14]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6-37.
[15]邢传,沈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60-161.
[16]米尔斯,帕森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M].何维凌,黄晓京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4.
[17]江苏省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基地.坚持差别化培养,拓宽大学生村官舞台[J].求是,2012,(6):48-49.
[18]江苏省委组织部等.江苏省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R].2009年5月27日发布.
[19]于江,张水娟.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0,(5):239-243.
[20]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基层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1):70-74.
[21]中共中央组织部二局.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选择[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154-155.
[22]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M].欧阳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2.
The Exit Flow and Development Path for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 Based on the Case of Y County in Subei Area
MA De-feng
(Center for Chinese Urbanization Studie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The expiration flow is the core of social mobility link,and it relates to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 plan.Based on the case of Y county in Subei area,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xpiration flow has a smooth way apparently,but there is an obvious imbalance among different path.Also there are several hidden issues for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 like serving as village officials temporarily,starting their own business sporadically,entering for the national public servant examination competitively.To this end,we need to take all things into consideration,be strict in selection design,solid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contents,strengthen screening mechanism,and broaden the subsequent way.We hope that the expiration flow practice can contribute to social mobility system building for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 plan.
college-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s;social mobility;development path
C913.2
A
1002-9753(2013)09-0072-10
2013-03-26
2013-06-23
江苏省高校首届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青蓝工程项目。
马德峰(1975-),男,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问题、社会救助等。
(本文责编:瑞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