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驱动新动力与江苏持续发展
2013-09-12储东涛杜贵阳
储东涛 杜贵阳
(储东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杜贵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
江苏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放眼未来,江苏必须清醒认识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省份两大攻坚战,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江苏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能应对“三大挑战”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面临的挑战也先人一步,存在的不可持续问题不容小视。江苏虽然在全国先行一步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并且尝到了甜头,但依然只能说是“初试牛刀”。因此,不能停留在初始阶段,而必须深度实施。所谓“深度实施”,就是要清醒认识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1.江苏经济的三大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江苏的地区GDP占全国的10%以上、财政总收入占12%以上、对外贸易占14%以上、吸引利用外资达全国的25%以上。江苏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认为,江苏GDP在数量上排在全国第二,质量上排在全国第四。我们认为,焦点问题在于经济的三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在需求结构方面,人均GDP的含金量不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仍低于一些兄弟省市,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亟待提高。在产业结构方面,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重化工业比重仍然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出口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难度前所未有。在区域城乡结构方面,尽管苏北振兴出现了良好势头,经济增速已连续7年超过苏南和全省平均水平,苏中也加快了崛起步伐,但主要经济指标在绝对值方面与苏南的差距继续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也尚未根本改变,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2.江苏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挑战日益严峻
江苏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尤其是工业大省,但又是一个面积小省、资源小省。江苏人口密度在各兄弟省区中最高,人均资源拥有量全国最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资源能源瓶颈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态势严峻。当前,江苏处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阶段,又处于人均GDP向2万美元攀升的重要阶段,而要素支撑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大幅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创新驱动”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再需要消耗资源、投入资本,而是通过创新来优化要素和资本的投入,切实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要求。
3.江苏企业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江苏目前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但是,放眼全国和全球,江苏的劣势也很明显:在“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江苏有108家企业上榜,超过总数的两成,令人欣慰,但从地域上来看,浙江有142家入围,而江苏与自身历史相比,入围企业逐年减少,不能不说是“软肋”;在“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包括港台)上榜数量达79家,首次超过日本的68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但国内各兄弟省市之间进行比较,北京有44家上榜,上海6家,广东4家,浙江2家,山东2家,江苏仅沙钢1家,而且排在世界的第346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年来江苏企业创新能力虽有所提升,但技术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外源性的,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高达60%左右。因此,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速的情况下,江苏必须把握国际科技发展大势,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二、江苏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四大路径”探索
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新动力和长期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江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六大战略”,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先发优势,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更加注重体系建设,真正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把科学、技术和知识更多更好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我们认为,省委、省政府要创新实施路径,采取一些硬招,出台一些政策“干货”,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
1.全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主要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最为敏感。企业兴则产业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可以说,没有企业创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产学研结合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业化:第一,真正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江苏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确立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中的主体地位,重点抓好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两个关键。深入开展企业创新工程试点,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智慧企业培育计划”,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创新驱动依托企业,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在江苏企业落户研发生产,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第二,真正把创新精神融入企业发展血脉创新管理。确立“科技在企业、人才在企业、创新在企业、活力在企业、财富在企业、后劲在企业”的理念,使创新活动普遍化、常态化,让广大创业创新人才、企业骨干人员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投资者、组织者、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在产业“微笑曲线”中,企业既要向研发环节转,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提升,也要往市场营销环节转,实现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的跨越,争取在“江苏制造”前面加上“江苏设计”、“江苏创造”。
2.再接再厉冲刺“原始创新”务求重大原创成果
创新贵在原创,科学的原创是前无古人、今无争议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是震古烁今、跨越时空的开创,是对传统的挑战和经典的超越。江苏要在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已经到了“倒计时”攻坚阶段,必须尽快改变一遇到技术难题就“引进”的局面,也不能只有一般的创新成果,而必须破除迷信,再接再厉,进一步冲刺“原始创新”:第一,以全球视野继续冲刺原创目标。江苏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人才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应当树立“舍我其谁”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闯敢试敢碰敢上。特别是苏南,更应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既立足自身优势、培养本土人才自主创新,也扩大开放、引进国外人才合作创新。科研人员既要在高校院所等单位埋头进行基础研究,更要走出书斋、实验室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并进。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创新源”、“主力军”作用,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政府“抱团创新”、“捆绑创新”,力争取得更多高层次、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原创成果。第二,注重科学发现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科技创新,首要的是科学发现,其次才是技术创新。要鼓励高校院所等各方面的科教人员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注重科学发现。现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体现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知识更新的密切衔接和融合,是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革命性变化。江苏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区域创新能力持续领先全国、如期建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省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创新”努力获取人才红利
创新驱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等等。江苏要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创新”,促进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获取更多人才红利:第一,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和创新载体。必须把科技作为创新之要,教育作为创新之基,文化作为创新之魂,人才作为创新之本。江苏要坚持实施“双创计划”、“千人计划”、“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等计划,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壮大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还要实施“国际化人才引进工程”,引进更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外籍院士等世界顶尖人才,以人才国际化支撑经济国际化。第二,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才也是劳动者,普通劳动者当中也有杰出人才。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统筹劳动者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科学、遵循规律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使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办好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类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加快形成布局优化、特色鲜明、开放竞争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更快进入创新驱动轨道。
4.注重政府“制度创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而“制度高于技术”,改革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红利。第一,厘清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一般具有个体化、偶然性、规模小等特点,产业创新则具有组织性、系统性和市场化等特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必然面对市场风险,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安排为其提供市场空间和利润回报。因此,只有制度创新,才能使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从偶然性变为常态性,从自发性变为组织性,从企业行为变为社会行动。技术创新者需要保护,产业创新者需要激励,制度创新者需要胆识,三者各自在不同领域活动。政府既要保护个体创新的积极性,又要保护产业经营的主动性,诸如为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秩序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财政金融扶持等。而要做到这些,政府就要明确自身职责,树立服务理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努力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第二,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江苏要突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市场驱动、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走“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之路,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作用。财政要创新科技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财政资助、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势头的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抓住用好城镇化和“营改增”机遇,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稳中求进,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跨地区跨行业战略性重组。第三,放大南京“制度创新”的显著效应。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创业得天独厚,目前是国内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但过去多年来发射了不少“地空导弹”,跑掉了很多科教人才。最近几年,南京市领导认识到创新驱动是南京科学发展的“引爆点”、“开启阀”,因此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鲜明观点,明确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2011年,南京推出“1+8”政策体系,2012年接连出台“科技九条”、“创业七策”、南京“321政策”等,扎扎实实地按照科技部和省委要求大力度推动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其中仅“科技九条”出台以来,已有十几所高校配套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师生创业的新政策,140多位高校教师走出校门创业,1500多名大学生进入创业园打拼,同时引进1000多名高层次创新人才。今后,南京还将甩出一些“重磅炸弹”,诸如按照“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模式共建20个大学科技园,按照“产业技术研究院+学科型公司”模式共建6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力争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江苏要通过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省份两大攻坚战,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从“资源消耗型”转向“集约节约型”,从“高速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而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使江苏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