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度与行距对甜玉米超甜135产量的影响

2013-09-11谭禾平卢德生赵福成韩海亮王桂跃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甜玉米株距行距

谭禾平,卢德生,赵福成,包 斐,韩海亮,王桂跃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阳综合试验站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00)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的群体结构,进而影响群体的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生产,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种植密度决定群体的大小,而行距配置方式则决定群体的均匀性[1]。单玉珊[2]指出,合理的群体结构需要密度与株型的合理配合,因此,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做到合理密植是创造合理群体动态结构,形成优化产量结构的基本措施。关于行距配置和密度对普通玉米产量的影响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3-7],但是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鲜食玉米产量影响的系统报道尚不多见。为此,以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育成的甜玉米品种超甜135为供试材料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品种为甜玉米超甜135。

试验以密度和行距为2个试验因素,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 (A)为主处理,行距 (B)为副处理。A因素设2个水平:A1,A2667 m2分别种植3 500和4 500株。B因素设5个水平:B1-B5行距分别为0.33,0.50,0.67,0.83和1.00 m。每小区种植6行,行长6 m,重复4次。重复之间设1.0 m的走道,同重复小区之间不设走道,试验田四周设保护行。

以每小区中间4行实收有效果穗计产。采用Excel 2000和 DP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Duncan新复极差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组合产量

表1显示,在A1密度水平下,以B2产量最高,667 m2为722.6 kg,其次为B1,B3和B5,B4产量最低。A2密度水平下,以B3产量最高,667 m2为731.3 kg,其次为B1,B2和 B4,B5产量最低。在2种密度下,产量均以中等行距的最高,行距过小或过宽均不利于高产。在A1低密度水平下,行距从B3增加至B5时产量略有下降,而在A2高密度水平下,则产量急剧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在高密度条件下行距增大,使得株距过小而影响产量。低密度下行距的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小,而在高密度下影响较大。高密度小行距产量相对低密度小行距产量高,而高密度大行距产量相对低密度大行距产量低。也就是说在生产上种植密度高时不应该使得行距过大 (或株距过小)。

2.2 不同密度产量

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主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2),2种种植密度均可采用。

表2 2种密度的玉米产量

2.3 不同行距产量

从表3可知,副处理行距间差异显著,以行距B2产量最高,其次为B3,B1,B4和B5,B2相对于B4和B5显著增产。

表3 5种行距的玉米产量

经F测验,密度与行距互作不显著,说明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最佳A处理与最佳B处理组合为最优组合,本试验最优组合为A1B2或A2B3。

3 小结与讨论

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发育是玉米密植高产的基础[8]。在固定密度下,行距增大,使得株距变小,植株之间养分竞争激烈,弱势植株因无法正常生长而最终可能形成无效果穗。因此建议生产中不应使株距过小,即在一定密度下,不宜使行距拉得过大。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行距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这与李洪等[3]调节株行距比例,合理配置冠层和根系的空间分布,从而达到密植并获得高产的理论相一致。

生产上多以传统的65~100 cm为行距,而通过大幅度压缩株距来增加密度。多项试验证明[9-10],玉米最适株距不宜低于30 cm。因此通过大幅度压缩株距来增大玉米密度的可能性不大。在固定密度下,行距的缩小就意味着株距的增加,把行距缩小至50 cm左右,意味着玉米株距调整至30 cm,这是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

本试验在2种密度下玉米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考虑到播种量、果穗商品性以及病虫害可能加重等因素,因此建议生产上甜玉米超甜135采用667 m2密度为3 500株、行距为0.5 m的种植方式。

[1]董钻,沈秀瑛.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单玉珊.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李洪,王斌,李爱军,等.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309-313.

[4]董树亭,胡昌浩.玉米不同株型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群体光合特性研究 [J].作物杂志,1993(2):34-36.

[5]邹淑芳,张桂中.不同行株距种植对鲁玉15叶面积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J].杂粮作物,2000,20(3):13-14.

[6]李猛.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132-136.

[7]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8]张瑛.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0(3):10-13.

[9]宋凤斌,李晓明,朱乃芬,等.玉米高产群体适宜株行距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2,14(4):39-45.

[10]张永科,孙茂,张雪君,等.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Ⅱ.行距对玉米产量和营养的效应 [J].玉米科学,2006,14(2):108-111.

猜你喜欢

甜玉米株距行距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甜玉米丰产 种植有技巧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青钱柳不同株行距对幼林生长和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无公害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甜玉米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巧解“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