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出鬼没的侦查机器人
2013-09-10
今天,战场上的侦察机器人称得上无处不在,神出鬼没。它们能在天上飞,地上跑,也能在水里游。而且机器人的外形也是无奇不有,五花八门。
飞翔在天上
天上飞的侦察机器人可就多了,大的有无人侦察机,小的有微型飞鸟和昆虫。当然最隐蔽的飞行侦察器就是微型飞行机器人。这些微型机械飞行物称为微型飞行器,它们只有一角硬币大小,甚至更小。微型飞行器可以嗡嗡地在敌军阵地上空盘旋,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而几乎不会被下面的敌军注意到。其中一类微型飞行器的设计模仿了某些昆虫如苍蝇、蜜蜂和蜻蜓的飞行动作。
美军就曾使用“间谍昆虫” 刺探敌情、侦察地形以及拍摄照片。这种间谍昆虫有着蜻蜓的眼睛、蝙蝠的耳朵和蜜蜂的触角,能识别生化武器和核武器。可以不被察觉地在空中飞行,甚至可以飞进大楼里、房间里,停在某个隐蔽的角落,监听敌人的秘密。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变身直升机的滚动侦察机器人,它既能在地面执行任务,需要时又能像直升机那样起飞。
这个机器人有滚动和飞行两个独立的模式。滚动模式中机翼折拢,藏在身体里。需要切换到飞行模式时,机翼从固定位置伸出并打开,带动机器人像直升机那样启动、飞翔。
行走在地上
地面侦察机器人近年来得到了实战性的应用。比如美军有一种名为“利剑”的侦察机器人在伊拉克战场上大显身手,成了美军的“救命稻草”。
“利剑”机器人体形娇小,只有0.9米高,最高时速9千米,能轻易通过楼梯、岩石堆和铁丝网,在雪地及河水中也能行走自如。它能把探头更加灵巧隐蔽地伸进角落、越过墙头观察敌情,甚至检测生化武器;还加装了反应灵敏、火力强大的武器系统,攻击力大为增强;机器人的防护能力和生存能力也普遍提高。
与一般的侦察机器人不同,“利剑”机器人还增加了攻击功能。作为全能的“狙击手”和“机枪手”,它携带200发子弹,装备一挺轻型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1000发。
“利剑”机器人装有4台摄像机和夜视瞄准具,能使用步枪、手榴弹和火箭发射器,命中精度极高,防护力和生存力也比较强,不易被轻武器击毁,足以在战斗中为美军士兵提供全天候的近距离火力支援。更为重要的是,该机器人操作系统简单易用,普通士兵无需进行培训就可以在500~1000米之外操纵机器人作战。这使它成为了美军历史上第一种参加与敌方面对面实战的机器人。
另有一种长约20厘米、重量只有545克的抛弃型小机器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已经服役好几年了,它们的任务是侦察。美国大兵会将它像球一样丢到屋顶上,或丢进建筑物的窗口,自己就在百米开外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等着接收视频图像。用航空级铝和钛材料制成的机器人异常坚固,甚至可以从无人操纵空中侦察机上往地面丢。这种抛弃型侦察机器人,简称为RST。
RST在着地时,总能保持双轮着地、天线朝上、摄像头指向前方的准备状态。这种巧妙的设计其实十分简单,无非是有一根长长的定位“尾巴”,它转到撑着地面的位置,机器人自然进入准备状态。部署完毕后,它可以悄悄藏在家具、汽车后面或其他掩蔽体中,拍摄现场视频,发给远处的操纵者。
躲藏在草丛里
与天空中飞的、地面上行驶的侦察机器人相比,可以利用茂密的草丛偷偷接近敌人的侦察机器人更加隐蔽。蛇就是一种可以隐蔽穿行于草丛的动物,所以它摇身一变成了“侦察蛇”。
侦察蛇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与真蛇的相似度,它的长度与一般的山地丛林蛇相仿,大约在1~2米。侦察蛇的“皮肤”也经过了细致的加工,可以根据作战地区的环境特点,采用相应的肤色。比如在沙漠地区,可以给它穿上一身沙漠迷彩;在丛林地区,则可以给它穿上丛林迷彩。这些伪装措施,可以使侦察蛇与环境浑然一体,很难被敌人发现。即使侦察蛇被敌人看见,敌人也很难辨认出它是一条假蛇,而以为它是一条真蛇。这是因为侦察蛇除了具备与真蛇一样的外表,还具备与真蛇几乎同样的爬行动作,完全能以假乱真。
由于具备优良的爬行性能,侦察蛇能穿越洞穴、隧道、裂缝和建筑物等各种障碍物,甚至可以在水中游行,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侦察蛇与卫星侦察不同,它不仅能拍摄图片、传送图像,还能把声音传送到后方。这是因为侦察蛇不仅装备了摄像装备,而且还装备了语音监听装置。由于侦察蛇可以近距离接触敌人,所以它能够通过声音扩大设备清晰地听到敌人的谈话,真正做到了耳聪目明,这是其他侦察设备无法比拟的。
游行在水中
水下侦察机器人发展要相对滞后一些,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考虑到防水的问题。有一种名叫“海狗”的机器人可以用于浅水侦察,配合两栖登陆作战。还有一种形状像螃蟹的水下侦察机器人,它的电子装置被放在防水的盒子里,能用来清除水雷和探明桥梁地基。
这种形似螃蟹的机器人有6个触角,每个触角有两个自由度,可以跨越障碍物。机器上装有传感器、控制器,能通过改变其姿势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并且在海底爬行。这种机器人能够探测到地雷和浅水中的水雷。机器人可以在水中行走,并能在水下调整姿势搜索,也能在水面上进行搜索。
总之,战场侦察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微型化,越来越难以辨别。说不定你身边就曾出现过这种机器人,只不过没有被你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