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际继替视阈下90后高职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探新

2013-09-1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理论课政治

高 庆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实践和强调创新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已经是清一色的“90后”,其成长背景、话语言说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与前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样一个发生着全新变化的时代,如何使打着鲜明时代烙印的年轻一代更好地成长成才,如何承载好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健全人格的重任,这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以“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为三大原则的项目化教学,是指教师设计覆盖教学内容的项目并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各类教育提供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生应用知识、持续学习、持续发展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可行路径。项目化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开展项目化教学,还应同时辅之以配套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1]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当下我国教育界较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它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和新亮点,并逐渐被部分应用型、技术型本科所试行。单就高职院校而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项目化教学,确有其可行性:

(一)有深掘素质教育的创新之需。遵循高校教育的基本规律,需契合课程内容和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脉动,对教学的内容、体系、方法、过程和评价机制等进行整合重构和精心设计,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为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和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和素质基础。

(二)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有关重要文件作为教学改革的政策法规依据。目前,我国的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践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指示精神,除专业课在积极推广项目化教学等独具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教学改革中陆续试水项目化教学模式。

(三)有高职教育特殊性作为教学改革特色的现实诉求。项目化教学作为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项目”,“项目”既可以是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有形产品,也可以是生产一件抽象的、但同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无形产品,即精神产品。诸如一次个案访谈,一次社会调查,一次参观考察,或者一次专题研讨,一场观点辩论,一次主题演讲,一次角色扮演,再或一次读书交流,一次影视评析等,形式完全可以多样化。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无形的精神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学生最为亲近的信息工具和媒体技术,无障碍地轻松变身为形象生动的、集学生的实践体验、知识生成、思维历练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可展示结果”的项目。换言之,就是在真实(仿真)的工作背景下将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技能素质隐含在学习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教材组织和教学条件等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实践和理论高度融合。

——与通行的其他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相比,集“顶层原则的高度、教学设计的精度和项目实操的力度”于一身的项目化教学,以其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通过创设适合学生的若干项目任务和教学情境,寓知识与技能暗线于项目任务明线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师生转变角色,打破以往“师讲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深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成功感和成就感,开拓务实地践行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大面积地推动和深化了职教课程改革。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也必须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要求,契合高职生成长规律,突破基于“传递—接受”为特征的知识传递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载体和形式,从当代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出发,以思想引领、崇德励能为要旨,整合研究性学习理念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契合高职项目化教学的大方向,激活理论学习动力,强化实践活动张力,注重研究互动体验,拓展课堂内外的学习时空,有机引入大学生喜欢的时尚流行元素,力求使高职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知行合一”,为高职生成长、成才打下精神底色。在此,有必要把传统教学和项目教学加以对比:[2]

传统教学 项目教学教学目标 传授知识与技能 运用已有的知识并形成熟练技能教学形式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研究学习为主交流方面 单方面的传授,虽有互动,与是被动的 双向或多向互动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以个体存在形式被动接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属于“我要学”激励手段 外在动力十分重要,不能持久参与程度 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属于“要我学”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能持久特色 老师发挖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四)有致力于打破“单向灌输、缺乏互动、坐而论道、忽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团队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即使是在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团队中也有了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四个层次的合理分布,经过学历提升工程,教师学历也绝大部分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均为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线管理人员,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淀,更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既有敏锐的理论思考,更有优秀的教学业绩。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实操性思考

“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能力”的现代高职教学理念,按照“行动引导教学法”而非“知识逻辑推导法”的思路组织教学,深度思考和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项目任务体系的情境实际操作问题,将其提炼整合为若干个项目任务(相应规制可操作的分项考核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一体化地付诸实施(根据教学实际随机配伍和动态更新),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合作,渗透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项目设计要与能力目标相衔接,以项目为单位集成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对接,而绝不能机械地耦合传统的教材章节目编排,并应按教学需要区分为单项能力训练项目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注意考虑综合性、复杂性、覆盖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最终要有可检验的结果(成果);项目设计内容应具实用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训练数量要适中,递进层次要分明。

项目考核方案的设计要注重过程考核,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考核项目应涵盖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重点突出能力考核,要求各项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要体现出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特别是综合能力的考核。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要用项目任务完成的效果来考核,考核方式要易于操作。知识考核要以“对知识的运用”的考核为主,主要不是考知识本身。

目前,我们如何把高职专业课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特殊性结合起来,强化教学“情境”(“情境则是基于项目、案例和问题意义的境,情境是整合而存在的。”[3]的适切度、更新度和递进性、整合性,这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值得考虑的一个战略性问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改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之中,更要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理解人生和社会、学会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分析和认识人生实践中的问题、思想认识中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科学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的能力。[4]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实效性探讨

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教授曾就学习的本质对大学生指出:“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5]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遵循“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其培养指向不是要把高职生锻造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专家和理论大家,而是落脚于把高职生培养成为以“三观”、“四信”为人生航标的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开展项目化教学,对于真正改变长期以来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高职生的思想实际,无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特质和高职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囿于“单向灌输、缺乏互动、坐而论道、忽视实践”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稳坐静听”的文本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切实地从这一教学模式中更多地学会做事和做人,“给力”他们的成长成才,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已有教师在实践中率先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初步试验。教改试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能力的现代高职教学理念,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院校德育的职业性、养成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等特点,采取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方式,整合设计多种学习项目任务——课内外的个案访谈类、参观考察类、社会调查类、专题研讨类、主题演讲(演讲比赛)类、观点PK(话题辩论)类、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类、角色扮演类、读书交流类、影视评析类,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围绕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创设学习情境,增加互动,使课堂活起来,头脑动起来,学生忙起来,凸显思想引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能力主线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特质,动态更新、随机组合,协同一体,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效地发挥了其在培育高职生的和谐人格和提升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奠基性价值和功用,真正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以高职《概论》课课堂辩论——“当下的中国社会和谐吗?”为例,教师在这一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克服了没有一体化教室的缺憾,简化赛制,因陋就简,自制了辩论所用的标牌、评分表、计分表,从学生中选配了主持人、辩手、评委、计分员、计时员等,激励学生以听众的身份代表本班积极发问,强调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参与,是学以致用,是才华展示,是思维历练,是能力提升,是团队配合。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有的学生在开篇立论和总结陈词时声情并茂,有的学生在攻辩中还激动地拍起了桌子,有的学生凸显了思维的穿透力,比如提出了和谐有“低度和谐”、“中度和谐”“高度和谐”,有的学生强调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的和谐问题时,不能以偏概全等……教师对如此精彩的辩论过程,不仅全程录音,还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拍取了若干值得回味的数码照。

教学相长,要相信蕴含在学生中的伟力,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不再是“被上课”,而是给教师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然,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不会是百分之百地得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赞同,因为它不仅会刺激出动力来,也会产生出压力来,正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陈炳和教授就其“项目化课程改革探索”的感言:该校学生的反馈是,“项目化教学可以说让我们忙碌起来,几乎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赶,四楼的资料室经常是被我们班级的学生包了,和项目相关的那些资料几乎被我们翻了个遍,好像自从高中毕业后就没看过那么多、那么厚的书,随着项目的深入,难度的增加,我们甚至觉得图书馆里的那些书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了。”该校教师的反馈是,在学生的各种能力未形成前,指导量大,非常辛苦;在学生的能力基本形成后,指导难度大。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都要增强。

相比之下,高职《概论》课改的教师也都在自觉或自发地进行项目化课改探索,且为之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但部分高职生囿于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习惯和怀旧,目前还不能理性体会课改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小部分学生还有不适应和消极抵触心理。

由此看来,课改是人人有责,课改不仅是教师的事,也同样是学生的事;课改中教师要克服惰性动起来,学生同样也要克服惰性动起来,否则,剃头挑子一头热,是成不了事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怎样教”固然没错,但聚焦“怎样学”更为重要。“听起来感动,想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劳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需经由“认知→认同→践行”的管道来检验,必须把“教”为中心转到“学”为中心上来,必须把静态的理论知识付诸教师精心指导和科学设计的课内外项目任务之深度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真谛并“进头脑”,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学以致用”自觉行动,从而成长为受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的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个体优势突出、持续发展的人才。树信仰,长知识,重体验,强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学用一体化”,这是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要求,同时也应该成为检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显性标志之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高职院校整体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1]李友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改革的合理性探析[EB/OL].http://www.qypt.com.cn:3009/mzdsx/Content.asp?c=34&a=200&todo=show.

[2]王文亮.谈谈物校申示过程中的教学管理[EB/OL].http://www.shedu. net/shedu/manager/news/data/main/20100305_557293_111.html.

[3]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初探.[J].教育研究,2004,(5).

[4]赵鹏飞.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EB/OL].http://www.qypt.com.cn:3009/mzdsx/Content.asp?c=34&a=146&todo=show.

[5]季天琴.我们为什么没有牛校[N].济南时报,2010-12-3.

猜你喜欢

高职生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