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扶贫 成效显著——中国养蜂学会扶贫纪实
2013-09-10王建梅陈黎红郑鑫王秀红
■ 王建梅 陈黎红* 郑鑫 王秀红
(作者王建梅、陈黎红、郑鑫单位为中国养蜂学会;王秀红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2012年,在民政部、农业部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中国养蜂学会分别对云南、陕西、重庆、河南4省的贫困县进行扶贫考察,以滚动扶贫方式实施“发展养蜂、脱贫致富”,开展养蜂扶贫,发放标准蜂箱、机具、教材等3000余套,开展技术培训与实地指导,当年受益蜂农达1000余人。这不仅促进了养蜂业的科学生产,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生态增效。该扶贫项目的实施,再次体现了发展养蜂是脱贫致富的捷径,对全国蜂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维西县:新式蜂箱惠农
维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土地面积46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4.83%,该县生物多样、资源丰富。现有养蜂户5025户,蜂群50793群,但养蜂技术落后,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方式饲养,蜂群被放置在房前屋后,缺乏相应的科学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生产方式主要是毁巢取蜜,产量低、质量差,生产力未能获得解放,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开展科学饲养中蜂培训以及推广中蜂标准蜂箱的使用,是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推进养蜂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养蜂学会领导、专家一行对维西县贫困农户进行调研,并开展了标准化养蜂培训,演示了新式蜂箱使用方法和过箱技术的实践操作,此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实现广大群众养蜂脱贫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渠道。
参加培训,科学养蜂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一步。例如:巴珠村参加了培训的蜂农白初家有60群蜂,损失了6群,其余安然过冬,而同村没参加培训的蜂农丁巴家有52群蜂,冻死了51群。就按当时市场价计算,一群蜂的售价是200元,蜂农的损失就达一万余元,加上开春后51群蜂酿蜜的价值以及蜂群自身继续繁殖发展的价值,蜂农丁巴家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扶植少数民族使用活框中蜂箱收养、驯养野生中蜂后,蜂农们体会到在操作、管理、取蜜等方面比传统蜂桶有更大的方便性,并且生产出来的蜂蜜在产量、质量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传统蜂桶养殖,产量是传统蜂桶的4倍。培训、教授维西县少数民族蜂农们野生中蜂过箱技术(即将收到的野生中蜂转移至新发放的中蜂活框蜂箱中)及中蜂继箱生产技术(以往都是小平箱),蜂农们自己过箱成功率都超过了80%,增产、增收达到了100%,蜂农们亲身体会到科学规范养殖中华蜜蜂带来的经济效益。
2012年,中国养蜂学会向云南维西县贫困蜂农免费发放600套特制蜂箱及其配套用具,直接受惠34个养蜂场试点,涉及该县6个乡镇14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从传统的饲养方法到应用新式蜂箱,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如下:
1. 新式蜂箱容量大,蜂群旺,产蜜比一般传统蜂箱多2.5至5千克。
2. 便于蜂群的日常饲养管理,比原始养殖法省时省工并节省劳动力成本。
3. 新式蜂箱在割蜜、修理巢础、清扫蜂箱时不会伤到蜂群,保证了蜂群的正常发展。
4. 新式蜂箱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性灾害,从而杜绝了因病虫性灾害而导致的蜂群死亡现象的发生或扩散。
5. 新式蜂箱里的蜂蜜因蜜质好,每千克销售价格比传统蜂箱的蜂蜜高20元左右,每箱蜜蜂就能多获利300元左右,经济效益更好。
6. 新式蜂箱的使用带动了更多蜂农科学养蜂的积极性,使科学养蜂产业得到普及推广,促进了蜂产业的发展。
陕西黄龙县:扶贫责任到人
为了使陕西黄龙县更好地发展和壮大中蜂产业,使广大中蜂养殖户尽快脱贫致富,2012年中国养蜂学会向黄龙县贫困蜂农免费发放900套中蜂标准蜂箱及其配套用具,直接受惠蜂农84个养蜂场试点。发放蜂箱期间,黄龙县养蜂试验站及我会领导、专家走访受扶持的养殖户,查看指导蜂箱的安装使用,并与养殖户签订了《中国养蜂学会扶贫管理责任书》。
中国养蜂学会一行领导、专家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检查、质询答疑等多种形式,先后实地考察了崾崄乡天顺立体式中蜂养殖基地、石堡镇庙河中蜂养殖点和部分中蜂养殖点,并深入了解了中蜂养殖现状、病虫害防治情况、销售情况和蜂农在中蜂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调研期间,专家在充分肯定黄龙县中蜂养殖取得成绩的同时,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优势,加大中蜂养殖力度,打造蜂蜜的生态品牌,促进养蜂脱贫致富,并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蜂农通过对中蜂标准蜂箱的使用,改变了以前土法饲养的方法及意识,开始发展活框饲养,扩大了养殖规模,提高了蜂蜜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达到了脱贫目的。周边群众也受到影响,开始积极发展中蜂养殖,对黄龙县整个中蜂养殖产业起到推动作用。例如:黄龙崾崄乡贫困蜂农张业明,因土地缺、劳力少,以饲养少量土蜂为副业。在得到我会扶贫的10套蜂箱后,产蜜量得到提高,尝到活框饲养的甜头后,又贷款自行购买30套郎氏蜂箱,加上政府扶持的蜂箱,当年饲养中蜂达到100箱,收入达到5万多元,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并带动了周围村民开始饲养中蜂。
在蜂农使用中蜂标准箱过程中,蜂农学到了一定的知识,认为中蜂标准蜂箱繁蜂快、可继箱取蜜,充分利用中蜂向上贮蜜的习性,生产纯净的分离蜜和巢蜜。该蜂箱空间相对较小,保温保暖性好,早春促进繁殖,夏天有利于散热适应黄龙本地气候条件。流蜜期集中群势采蜜,可以生产优质蜂蜜,对实现现代化、机械化饲养中蜂具有重大意义。我会扶持的中蜂标准蜂箱和其他型号种类蜂箱相比在黄龙山区优势凸显,受到了蜂农的广泛认可。目前,中蜂养殖数量不断扩大,蜂农饲养中蜂积极性不断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重庆彭水县:建设规模蜂场
重庆彭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彭水县广大山区农户就有养殖中蜂的习俗,中蜂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野生蜂种,对山区自然条件十分适应,也是山区贫困农民赖以生存的途径。饲养中蜂投入较少,主要投入是蜂箱,蜂箱成为他们发展养蜂、扩大规模、增收脱贫的关键。
2012年中国养蜂学会为彭水县贫困蜂农免费发放标准蜂箱800套,重点扶持当地100个养蜂场试点发展中蜂养殖,并开展养蜂技术培训。此次养蜂扶贫活动受到广大贫困蜂农的热烈欢迎,他们兴奋地说,养蜂扶贫活动不仅让他们进一步学到了中蜂养殖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中蜂养殖标准化技术,还了解了养蜂政策及法律法规,现在养蜂成本大大减少,只通过少量蜂种购入,自繁扩群,就可形成一定规模的蜂场。蜂农饲养中蜂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传统饲养得到改造。蜂农采取活框蜂箱饲养方式替代了靠天养殖及毁灭式的木桶养殖方式,蜂箱排放规范,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巢脾,蜂料准备充足等。
2. 科学养蜂技术大力推广。通过理论和现场培训,使蜂农掌握了中蜂标准化养殖技术、优质蜂王的培育、圆桶蜂群的过箱技术、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优质蜂蜜等技术。
3. 养蜂规模逐步扩大。随着养蜂技术的提高和中蜂蜜市场的供不应求,农户养蜂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养蜂队伍,中蜂的饲养数量得到了一定扩大,由最初的户均饲养3~5群,到目前户均饲养20~30群的规模,农户中蜂饲养正朝着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4. 蜂蜜品质大大提高。摇蜜机替代了传统取蜜方式,蜂农取封盖成熟蜜,使得蜂蜜品质大幅提升。
5. 蜂农收入显著提高。饲养技术和规模的提高让农户的养蜂效益也明显提高了。据调查,采用活框饲养技术后,每群蜂每年可以取蜜4次以上,蜂群年均产量为24.5千克,而未采用活框饲养前,每年可以取蜜1~2次,蜂群年均产蜜8.5~15千克。目前,彭水中蜂蜜每千克价格在120~160元,以贫困农户饲养10群中蜂计算,收入在2.94~3.92万元之间,可见,只要掌握科学的养蜂技术,加上中蜂生产的蜂蜜售价远远高于西蜂蜜,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河南卢氏县:农民增收在望
2012年中国养蜂学会为河南卢氏县贫困蜂农实施科学养蜂培训和技术指导,免费发放600套意蜂标准蜂箱及其配套用具,直接受惠66个养蜂场试点。受惠蜂农在学习掌握标准化科学养蜂技术后,又得到中国养蜂学会赠送的标准蜂箱,养蜂生产积极性猛增,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增收。例如:官道口镇黑牛村蜂农马章学,领到扶贫蜂箱30套,养蜂由原来的75箱发展到110箱蜂,收蜂蜜7200多千克,年收入7万余元。文峪乡望家村蜂农马浩然,领到扶贫蜂箱30套,养蜂由150箱发展到215箱,收蜂蜜12000多千克,年收入11万余元。文峪乡南窑村蜂农李长富,10多年来一直在家坐地养蜂,领到扶贫蜂箱30套,养蜂由原来20箱发展到50箱,收蜂蜜1500多千克,年收入2万余元。沙河乡果角村蜂农李九龙,是坐地养蜂户,领到扶贫蜂箱20套,现在发展到90箱蜂,收蜂蜜3700多千克,年收入4万余元,等等。目前,卢氏县新增蜂农10余户,新增蜂群2100箱。全县现已成立了6个养蜂专业合作社,新增收入50余万元。
卢氏县依靠山区蜜源植物丰富的优势,通过技术培训推广,完善养蜂设施等一系列工作,本地的养蜂户将从现在200户发展到300余户,规划蜂群由8100箱发展到10000群,优质蜂蜜年产量由45万千克提高到50万千克。
我会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让养蜂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活框饲养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生态增效,努力实现养蜂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衷心感谢民政部、农业部对养蜂扶贫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指导,衷心感谢云南迪庆维西县工商联、云南家畜改良工作站、黄龙县畜牧兽医局、黄龙县养蜂试验站、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河南省畜牧局、卢氏县养蜂协会及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会实施扶贫项目的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