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药由外国人说了算?
2013-09-10夏庆
夏庆
夏庆 安邦咨询医药行业研究员
中国是个仿制药大国,药品市场规模占全球10%的比重,但仿制药的使用比例却高达80%。在国内市区医院、药店、社区医院以及农村诊所等各级医疗卫生终端市场均充斥着大量仿制药,而中国造的原研药则难觅踪迹,“救命药”更是来自外资品牌。
时下,“H7N9禽流感”是在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上出现的高频词,而与之相伴的次高频词当数“达菲”。由瑞士罗氏公司生产的“达菲”被医药业界认定为治疗H7N9禽流感的有效药物,而国产治疗疫苗或许在七个月后才能问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达菲”仍将在这场疫情中扮演重要角色。
无论是仿制药充斥国内市场,还是中国医药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抑或中国原料药和中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上的尴尬地位,都揭示了一个足以刺痛每一个国人的现实——中国人的药由外国人说了算。
国内市场仿制药盛行
中国是个仿制药大国,药品市场规模占全球10%的比重,但仿制药的使用比例却高达80%,超出发达国家70个百分点。在国内市区医院、药店、社区医院以及农村诊所等各级医疗卫生终端市场均充斥着大量仿制药,而中国造的原研药则难觅踪迹。
在高端药品市场甚至是通常所称的“救命药”均来自外资品牌。例如以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疗效高而著称的单抗药物在抗肿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单抗药物主要依赖进口,其提供商主要为瑞士罗氏、诺华、德国默克等。
仿制药盛行与国内医药研发投入低下、创新环境不甚理想、大多数企业热衷于满足低质量重复逐利等现状有密切关系。2011年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5%,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平均水平,且该比例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据悉,2016年中国将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原料药,产能高达200多万吨,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长期以来,原料药构成我国医药保健品商品出口主力,出口金额占50%。
但纵观全球医药产业链,上述光鲜的数字无法粉饰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痼疾: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上居低端位置、国际议价能力偏弱、产品以附加值低的仿制药为主、产能过剩、企业开发能力偏弱。
发达国家凭借扎实的研发基础、雄厚的开发资金以及健全的国家专利保护制度在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现阶段,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格局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医药市场70%的份额,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仅拥有三成市场。
中国原料药全球价格失语
2012年中国医药保健品商品出口第一大品类依然为原料药,出口金额为227亿美元,同比增长3.2%,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7.7%和西药类出口额的82.5%;如果扣除医疗器械产品,原料药出口额占比达75.6%之多。
2012年,作为原料药出口主力的传统大宗原料药维生素C、维生素E和抗生素类原料药6-APA(6-氨基青霉素酸)出口呈现量增价减的态势。其2012年出口量依次为11万吨、4.2万吨和1万吨,均高于2008年出口水平,但出口年度均价却表现为下降趋势。
由于国内企业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品牌和网络,制售的产品多为盈利能力不强的大宗原料药。即便是面临环保、原材料、人工等各类成本日益攀高、出口主流市场监管趋严等不利因素,也不敢贸然加价。但凡中国企业涨价,掌控先进技术的国外药企一见有利可图便可复产,抑制价格上涨。事实上,中国原料药企业主要依靠跑量和牺牲国内环保为代价来换取世界占有率。
中药国际市场属黑户
作为中国国粹的中医药历来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新医改进入深水区、产业政策向基层市场倾斜的时下,以防护和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而见长的中医药受到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青睐,不少省市先后出台拓展中医药事业的规划。近年来,业界为中医药立法的呼声渐高。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卫生部表示国家中医药法草案已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重点,有望年内出台,将中医药事业提高到国家级的战略层面。
2012年,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079亿元和990亿元,占据医药制造业23.9%和5.8%的比重,合计29.7%,超过比重长期居第一的化学药品制剂0.3个百分点。而在2003年,中药销售收入比重为27.3%,低于化学药品制剂4.4个百分点。
与国内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并无合法药品身份。我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品种为低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如天然色素类产品等)和植物提取物(如人参提取物等)为主,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中成药出口比例相对低得多。2012年,中药类商品出口金额为25亿美元,占医药保健品商品出口总额的6.9%,其中植物提取物、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保健品分别占中药类商品出口额的46.6%、34.3%、10.6%、8.5%。
在占据全球70%医药市场份额的发达国家,难觅以药品待遇亮相的中药,而通常以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的角色面世。长期以来,日本和韩国从我国大量进口中药材,进行二次加工,制成中成药后大举进入国际中药市场并返销中国。而欧美等国家则将从中国进口的植物提取物用于植物药、食品补充剂的生产,并从中获得高额收益。
在回归自然的潮流下,随着医疗费用日益高启、化学药毒副作用大等问题的出现,全球植物药市场以高于化学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发展。2006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首次批准了第一个植物处方新药PolyphenonE茶多酚(商品名:Veregen,成份来源:茶叶抽提物),这在当时世界医药界尤其是中国医药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实际上,这一植物药起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程书钧院士于1984年开始的绿茶儿茶素抗突变、抗癌变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中国因资金匮乏以及对规范市场规则掌握不够等原因而丧失对Veregen专利药的拥有权。
创新药开发制造前景可期
虽然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开发原研药的热情荡然无存,同样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鼓励、不扶持创新药的开发和制造。
目前国内已出台的重量级相关政策有《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均有涉及鼓励医药创新的内容。
国家还在资金上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2012年9月,海正药业公布获得国家2012年蛋白类生物医药和疫苗发展专项资金支持5000万元。未来,在政策有力导向、国家投入加大以及老龄化、城镇化等因素推动下,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容,中国医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作用也将逐步放大。
在如何加速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除了在国家战略上积极推进,实现有规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促进医药产业的升级,缩短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距离之外,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必须在人才制度、审批制度、招标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做足功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扭转“国人的药,外国人说了算”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