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教学之数控专业
2013-09-09郑书贤
郑书贤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探索对象,阐述了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识,并结合课程改革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实施中对实训环境、课程设置、配套教材、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教学;实习;一体化
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法有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实施的规律作了一些大胆的实践与探索.归纳为:实训环境企业化、课程设置模块化、配套教材任务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质量评价社会化。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1.为什么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中阶段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已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并非适用所有的课程,根据其特性有三类课程可以实行理论实践——体化教学法: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如控制技术类课程;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如数控编程加工、测量技术类课程;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的课程。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理论抽象、技术要求高、研究性比较强,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一般采用项目引导法,其实施要求见表1。
2.理实一体化实训环境——企业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实习车间 (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工位,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甚至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结合地方经济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以数控操作人员、编程人员、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为主要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参照企业运作模式和省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参考方案,制定了较为现代化的符合企业要求的设备配置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服务培养目标。数控设备无论是品种还是别号都很多,但是所有的数控设备基本结构、原理和编程操作都是以数控车、铣床为基础的。因此,在没备的配置上,从有利于培训对象熟练使用、操作、维修数控车、铣床为出发点,本着普及和共享原则,即在保证教学实训质量的前提下,既考虑机床的规格和配置,同时考虑人才培养所需的机床数量,防止贪大求洋、装点门面等错误倾向.重点突出合理、经济、满足教学和企业需求。实验室设讲学岛,实训车间设讲解室,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从设备上为理实—体化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基本满足—人—岗的要求。
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
3.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总和。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则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时间周期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
学校可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为试点,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以实习为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钳工技术训练》每天四节课.(其中——节理论三节实训),六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并组织参加工具钳工中级工技能鉴定,下一个阶段再进行六周的《车工技术训练》教学模块或四周的《电工技术训练》及两周的《CAD技术训练》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同时实践教学还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一至两名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助实践教学。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数控专业的教学与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匹配,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4.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任务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六本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人校本教材中.将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标准按照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来设计,将“综合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在结构和内容上以任务为驱动,保证了理实一体化教斗:人下去的实施。教材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5.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双师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要有一批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门制定了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出国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省“四新培训、示范专业负责人培训、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等。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每学期都要抽调一至二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两项任务:第一,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第二,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要求专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都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在指导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并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根据《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规定学校认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有一至二项科研成果,才能获得人选资格;学校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学术休假、出国培训、进修和项目开发补贴等优惠待遇;被评聘为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每月给予专项津贴以及书报资料费,等等。让这些政策措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还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协助理实一体化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这些教师到校后,参加教师岗位培训班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教。这样,既可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