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矩阵结构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2013-09-08李锦生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8期
关键词:管理学经济学实验室

李锦生

(江苏师范大学 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009)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历史使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也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日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管理落后、资金短缺、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十分突出[2]。

1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模式基本上有2种类型:集中型和分散型[3]。

1.1 集中型管理模式

集中型管理模式在各专门的财经类院校中较为常见,它由学校设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平衡各院系专业发展需要与学校实验室建设资金的关系,统一规划各实验室的功能及建设,统筹配置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统一安排实验课程。

集中型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优化各种实验室资源配置、统一协调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4]。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通过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可有效地避免校内实验室建设中的重复投资,实现实验室资源充分共享,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5];还可将有限的建设经费集中使用,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档次和建设质量;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管理人员以及实验设备维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便于加强对实验室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考核,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集中型管理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的责任与权利完全集中于学校层面,不利于调动各院系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在个性化发展方面对实验室的需求;在提高了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降低了管理中的灵活度与方便性,加大了管理的成本。

1.2 分散型管理模式

分散型管理模式是多数综合性大学的选择。这种模式是指经济管理类各院系从自身科研和实验教学的需要出发,在学校实验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学院各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

分散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学院及专业教师对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便于满足各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实验室的需求[6-8];课程实验针对性强,理论与实验结合较好;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够针对实验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变动与调整。

分散型管理模式的缺点在于难以建立统一的建设规划,各院系往往为满足局部利益的需要,争资金、争项目,导致资金使用分散;实验室“小而全”现象明显,横向沟通、协调不足,容易造成实验资源的重复购置和实验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这种模式也不能适应学科间相互渗透、实验资源共享的需要;各专业实验室都要配备独立的管理队伍,实验人员分散,协调实验人员与实验要求的难度较大[9]。

2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矩阵型结构分析

2.1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的特点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信息化革命深入到经济领域并由此促进经济学、管理学向实验科学转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当代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动手能力要求的一种重要实现路径。

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实验不同,经济管理类实验的基本方法就是模拟与仿真。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依据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动态分析方法,尽可能逼真地模拟出现实经济环境下公司的真实运作情况,创设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熟悉相应管理岗位的业务流程,全面把握并合理配置企业的各类资源,科学地进行企业经营决策,在让学生找到其相应“职业角色”感觉的同时,促进零散知识向系统知识的升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为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就可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矩阵型结构分析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验以模拟与仿真为主要方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各类实验硬件资源的相似度较高,都是由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环境组成,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软件和数据上。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硬件资源类型主要有:多媒体网络教室、案例分析室、沙盘模拟分析室、环境模拟实验室以及一些个性化专业实验室等。其中多媒体网络教室、案例分析室、沙盘模拟分析室基本上没有什么专业的差异性,而环境模拟实验室以及一些个性化专业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若注意增强其柔性设计,也可以具有较高的共享度。这就为通过加强管理实现实验资源的高度共享创造了条件。

矩阵型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10]。这种组织结构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矩阵型管理结构而言,是在纵向职能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吸收横向各院系实验管理负责人参与,形成一种纵横结合的管理体制。

矩阵型结构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还能促进学术组织内部纵向与横向的双向沟通与协调[11]。它能促进一系列复杂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同时又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一起所具有的经济性[1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运用矩阵型管理结构中,可以根据实验资源的特点,调整不同方向管理职能的强度,兼具集中型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优点。对于通用性较强的实验室硬件资源应强化纵向职能化管理,对于个性化较强的专业实验室资源及实验软件等,则突出横向项目管理,以更好地满足于专业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统筹校内经济管理类实验资源,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特别是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室、案例分析室、沙盘模拟分析室等通用性较强的软硬件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发挥院系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及管理的灵活与方便,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 江苏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践

江苏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简称实验中心)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将原分散于淮海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的13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数据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全面重组创建而成。

实验中心以矩阵型结构构建管理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实验中心建设规划、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及协调相关学院关系。实验中心副主任由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兼任,负责协调教学过程中学科实验室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软件开发项目方案的规划与制订,实验项目的开发、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实验中心的建设,适应了经济学、管理学融合与转型的需要,有利于跨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优化,使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投资效益有了明显改善。

图1 江苏师大区域经济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矩阵型结构

3.1 适应经济学、管理学的融合与转型的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革命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经济学、管理学向实验科学的转化;另一方面,也推进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结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具有鲜明的学科两栖性特征的经济决策和管理决策可从不同的角度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许多区域经济社会问题本身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共同研究,特别是区域发展规划与调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的经济分析和可实施的管理措施。赫伯特·西蒙的决策理论进一步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并把人、物和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察,经济学是管理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来源之一,管理学使经济学更有力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经济学的应用有着巨大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实验中心的建设既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向实验科学转型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基于信息技术和决策科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融合的必然要求。

3.2 有利于跨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共享

江苏师范大学开设的经济、管理与规划类专业包括经济学、金融工程、财务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11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原先专业基础课程相互交叉重叠(如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分析等);实验教学模式相近(以“机房+专业软件”的形式为主)。通过建设实验中心,以学科整合、专业集成为着力点,对原分属于各学院、各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根据经济学、管理学及决策学等学科发展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趋势,积极吸纳社科类综合实验室建设的新观念和新举措,按照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对11个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实验教学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模式、实验教材、实验设施等方面进行升级完善,促使其实验形式从以人机对话逐步转向以模拟现实经济环境的仿真实验、预测决策及多人情景对抗等的综合实验转型;推动其实验模式由提供课程知识点实验向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模拟实习以及创新、创业实验等不断递进。

3.3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提供实训基地

经济、管理类专业并不是纯技术学科,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科精神都是一致的:致力于解决资源的利用和配置,致力于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但是,社会经济现象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经济与管理工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沟通、交流、组织等方面的能力。传统的经济、管理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在封闭环境中进行,主要训练学生对确定环境中基本技能的掌握,忽略社会环境中动态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培养的学生经济与管理的能力与社会要求距离较大,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在实验中心的建设中,我们充分考虑了经济与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突出了在校园模拟经济决策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建设仿真的实验室,开发模拟实战或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全方位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和管理人才提供实践和实训基地。

3.4 为实验教研与服务地方构筑双向沟通的实践平台

实验中心以江苏师范大学承建的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基地”为依托,以省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为支撑,具有整合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进行区域发展综合研究的鲜明特色与优势,可以提升本研究基地的人才培养和服务于地方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为“双向沟通机制”:(1)通过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建设以及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机联系,将区域社会经济实际数据和业务流程引入实验教学,加强教师实验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实验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向地方经济建设职能部门输出研究成果,承担横向课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然后将课题研究的数据和成果再运用于实验教学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扩大就业也是很有必要的。

4 结束语

矩阵型结构所独有的纵横两套管理系统,既可方便地实现各职能专家的组合,又可促进项目间的沟通协调,还可以根据实验资源的特点,调整不同方向管理职能的强度。因此,矩阵型结构管理模式兼具了集中型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优点,提高了人力资源及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院系对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References)

[1]冯端.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5):1-4.

[2]蔡晓,刘福金.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66-169.

[3]华钧.经济类专业实验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实验室科学,2006(5):80-84.

[4]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6.

[5]刘强.论经济管理类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161-1164.

[6]顾景梅,邹玉红,马小隆,等.改进实验教学 发挥实验室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J].实验室科学,2009(2):35-37.

[7]张冰新,甘瑁琴,皮小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问题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674-676.

[8]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6-167.

[9]鲁军,黄蓉.矩阵制高等教育系统刍议[J].成功:教育,2008(11):202.

[10]裴小兵,齐二石,李钢.矩阵制组织结构中的“木桶”现象以及解决途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125-128.

[11]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4版.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6.

[12]淮海发展研究院.中心整体情况介绍[EB/OL].[2011-05-09].http://upload.xznu.edu.cn/hhfzyjy/.

猜你喜欢

管理学经济学实验室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简明经济学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浅谈管理学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