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2013-09-08杨屹珺潘慧蓉周燕燕裴桂芹吴璟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上海200025
杨屹珺,潘慧蓉,周燕燕,裴桂芹,吴璟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25)
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诊疗及救治的第一场所,救治时间紧迫,紧急侵入性操作多,令医护人员重视抢救成功与否,而忽视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急诊科护士与患者接触最频繁,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最大,这一群体医院感染意识的强弱和知识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我院急诊科在职护士随机抽取105名进行了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为制定有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加强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1年5月~2011年7月于我院急诊科随机抽取在职护士105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人数占急诊科护士总数的67.74%,科室分布为抢救室25名,补液及观察室27名,病房29名,监护室24名。其中护士50名,护师50名,主管护师5名;中专15名,大专67名,本科23名;工龄≤1年5名,2~5年39名,6~10年31名,>10年30名。
1.2 调查工具:问卷内容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以及《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等。
通过自行设计并经专家讨论修改而成,共计六方面知识内容(见表1)。问卷形式以单选题和多选题结合,答对1题记1分,总分40分。
1.3 评定指标:得分小于总分的40%为很差;得分在总分的40% ~60%为较差;得分在总分的61% ~70%为一般;得分在总分的71% ~80%为较好;得分在总分的81% ~100%为很好。
1.4 调查方法:专人执行,随机抽样,以无记名形式进行现场问卷,当场回收,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方法:资料收集后运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运用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运用非参数方法统计,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
2 结果
2.1 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偏低。105名护士得分最高分29分,最低分14分,平均分22.72分,得分分布为:很差6名,较差56名,一般34名,较好9名,很好0名。调查显示,知识掌握的整体认知率平均为56.8%,认知程度最高的为“标准预防的概念”(68.67%),最低的是“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38.86%),见表1。
表1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情况(n=105)
2.2 影响护士认知程度的因素分析:护士的工龄以及是否参加过院级以上集体授课式培训与其得分高低无关,其中参加培训的43名护士其参加培训至今的时限长短与其得分高低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6)。不同学历、科室之间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称之间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有待提高:研究发现,急诊科护士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认知较低。105名护士中得分很差和较差的占总人数的59.05%,得分一般的护士占32.38%,得分较好的护士占8.57%。可能原因是由于急诊科一线护士在临床中更注重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知识及技术的学习,注重抢救结果的成效性,对医院感染知识缺乏了解的主动性。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有一套独立而完整的法规制度,鉴于此建议管理部门组织一线护士针对性地学习法律法规,以提高相关认知度。
3.2 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和意识欠缺:20世界80年代初,国际上已开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我国则于2005年颁布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但临床一线的知识普及和制度落实还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问卷中在“可以使用一次性清洁乳胶手套操作的项目(多选)”中仍有很多护士未选择“采集动/静脉血”这一项(正确率32.38%)。有报道显示针刺伤的危险率与工作任务、形式和不同病区护理的复杂性有关[1]。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2]。急诊科工作任务繁重,抽取动/静脉血操作频繁,护士对于操作中职业防护的意识和行为非常必要。
问卷中对于有关“发生HBV、HIV病毒职业暴露的处理”的得分率都较低。急诊救治患者病种复杂,含各种潜在的感染和带菌者,危重创伤患者其血液、体液污染严重,是否携带传染源也不明确。有报道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 ~30%、3% ~10%、0.2% ~0.5%[3]。而当发生HBV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在24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当发生HIV病毒的职业暴露后进行预防用药的方案最好在4 h内实施,且越早越好[4]。问卷中这两题的正确率仅为38.10%和20.00%。发生职业暴露后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治疗,后果甚严重,因此在防护知识方面应加强认知。
3.3 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认知不足:急诊系统对于血管内导管的操作及临床护理十分普遍,如抢救室救治患者时首要的外周静脉通路开放,病房及监护室对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包括PICC)的留置护理。导管相关并发症最常见、最严重的就是导管相关感染(CRI)[5]。护士负责导管的维护和部分置管工作,接触患者的频率高,能第一时间观察到病情变化及导管感染的迹象,对于感染的预防肩负重要责任。调查显示,急诊科护士对于此类相关知识的认知还有待提高。
问卷中关于皮肤消毒剂的问题有两道,调查显示“导管置入时正确的手部消毒剂”正确率为19.05%,“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和局部换药护理首选的皮肤消毒剂”正确率也仅为15.24%。手部消毒是限制细菌定植的主要手段之一,导管置入及护理的无菌操作十分重要。急诊患者突发性强、病情重,医务人员常忙于患者的抢救,来不及进行手消毒,使各种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造成交叉感染。普通肥皂对于预防细菌感染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荐选用75%乙醇进行手部消毒,较之皂液洗手明确而显著地降低ICU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6]。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医疗保健人员手部卫生指南》中也强力推荐乙醇类手部消毒用品用于手部未见明显污迹的消毒[7]。手卫生的规范知识应加强推广。
3.4 标本采集的临床操作知识欠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护士作为采集微生物标本的主要实施者,正确采集并运送对于标本培养的结果有一定影响。急诊科工作中涉及到的标本采集包括尿液、痰液及血液培养标本等,由于患者的流动性及周转性非常大,对于标本采集后微生物报告的跟踪反馈少,因而对护士操作规范的监管重视不足。问卷中对于“留置导尿尿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尿培养标本不能及时送检时暂存的环境”的认知不太理想,对于“不可打开导尿管和引流管连接处收集标本的操作规程”仍有部分护士不知晓。采集的尿液标本放入无菌容器中应立即送检,不能送检应暂存4℃冰箱,回答正确的护士仅13.33%,可见临床院感知识规范性教育的重要。
3.5 护士认知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急诊科护士的认知程度与学历、职称、科室分布有关。随着高等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护士进入临床,这些护士接受过系统的医学知识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及知识拓展能力;同时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增加,《医院感染》的课程已纳入继续教育课程,因此出现本调查的结果。与科室分布的差异可能与急诊科人员安排的差异性有关,仅作参考结果。
调查还发现,护士的工龄以及是否参加过院级以上集体授课式培训与其得分高低无关,其中参加培训的护士其参加培训至今的时限长短与其得分高低没有明显差异。这点提示我们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应持续动态地开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与考核,加强知识的巩固。
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标志性工作之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点部门,在职人员的相关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重视的工作。
[1]任小英,喻娇花,熊 宇.不同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03,17(3):110.
[2]毛秀英,金德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3(2):110.
[3]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Alert:Preventing needlestick,Injuries in healthcare settings[M].Cincinati:DHHS(NIOSH)publication,1999,NO 2000 -108.
[4]钱培芬,倪语星.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22-123.
[5]邹 琳,俞森洋.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82.
[6]中华医学分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413.
[7]连冬梅,王丹华.手卫生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