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3-09-08崔佳乐姜文华洪新雨黄可欣霍德胜陈彬林程丕显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吉林长春30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300
崔佳乐,姜文华,洪新雨,黄可欣,霍德胜,孙 烁,陈彬林,周 莉,程丕显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吉林 长春 30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长春 300)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主要的形态学课程之一[1]。教学过程中,包含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其中实验课是消化和吸收理论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2~4]。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部分专业的五年制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13名学生,其中38名为临床医学专业,30名为护理学专业,19名为公共预防专业,26名为生物工程专业。
1.2 方法:113名学生不记名填写问卷,具体形式为十道选择题,其中前八题可供选项为“是”和“否”,后两题可供选项为“前者”和“后者”,具体见表1。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实习课引入临床知识、提问理论课内容、加入动手实验的学生认同率达 98.2%、86.7%、96.5%。52.2%的同学认为学生讲解投影片会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但只有43.4%的学生赞成参与讲解。67.3%的学生更倾向于老师讲解的时间多些,94.7%喜欢在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见表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前六题为学生认同率比较高的,而后四题学生的意见不太一致。首先是相关于是否在课堂上引入临床知识及是否有利于实验课内容的掌握的问题,学生认同率达均到98.2%。说明临床相关知识较单纯的专业知识更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这一点也符合将基础与临床知识整合的教学改革要求,应该在教学中继续发扬。对于赞同实验课老师对理论课学习的内容提问的同学达到86.7%,认为提问会加强或促进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的同学达到91.2%。由于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基础课,是低年级的课程,所以学生正处于高中到大学教学方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可能部分学生仍习惯高中式的教育模式,学习自律性不强,但相信随着年级的增长,会逐渐转变的。根据实验课每个教室学生数量相对少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实验课中安排了三次学生动手的实验,分别是血涂片的制备、蟾蜍口腔上皮纤毛的观察及大鼠精子运动抑制实验。通过调查问卷第五题、第六题结果显示,这些动手实验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且这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方面,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开展。相关学生参与课程投影片的讲解的两个问题结果显示,学生意见并不统一。虽然有52.2%的学生认同学生讲解投影片会加强或促进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但只有43.4%的学生赞成参与讲解实验课投影片。这提示学生回答问卷时的矛盾心理,说明很多学生还不习惯展示自己,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学生讲解时间很长,耽误实验课的进程。这就要求实验课教师掌握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安排。在关于时间的安排与利用方面问题,问卷结果提示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听实验课老师讲。其原因可能是当实验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长的情况下,一些知识已经遗忘,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可能是部分同学仍喜欢或习惯于传统式的老师讲解多的教学模式,不擅长自主学习和安排时间。关于课题氛围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喜欢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提示实验课授课教师,应尽量不要给学生压力和束缚,融入启发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增强互动,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有一个相对自由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5-6]。
总之,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辅相成。实验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复习和联系理论课的知识,适当增加医学英语,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表1 五年制组织胚胎学实验调查问卷(名)
[1]周乾毅,袁新初,张 伟,等.组织胚胎学课程“双向互动式”教学改革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J].解剖学研究,2010,32(4):304.
[2]程丕显,洪 敏,李吉庆,等.适应21世纪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6(1):136.
[3]王艳梅,刘生梅.对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重要性认识度的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7):858.
[4]Xu D,Sun B,Wan X,et al.Reform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J].Lancet,2010,375(9725):1502.
[5]车春莉,郭庆峰,张一梅,等.PBL教学模式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1):126.
[6]姜文华,李树蕾,郝利铭.组织学实验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14):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