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办百姓事 先到百姓中——“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体会
2013-09-08中共忻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吉久昌
■中共忻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吉久昌
今年以来,省委要求各级干部开展“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活动,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根据省委的要求和市委的安排,我在具体指导“千名干部进企业、万名干部下农村”工作的同时,多次深入到联系点原平市大牛店镇、西镇乡、王家庄乡等7个乡镇和其他县区的乡镇,进农户,下田间,入圈舍,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致富。在与老百姓倾心相谈,接触了解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颇多,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欲办百姓事,先到百姓中。
离百姓越近发现的问题越多
今年春天,我和部里的两位同志到原平市大林乡调研。大林乡地处原平市东北部,全乡以农业为主、养殖为辅,养鸡规模大约在50万只以上。
要到乡政府所在村,必先经过下大林村,刚进村口,就见一处院落门前挂有“大康牧业”的招牌,看来农民对建成小康社会期待已久,我心里有一股热乎乎的感觉。然而,走进院里一看,情况却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从现有的设施看,这里曾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养鸡场,如今却是一片荒凉。喊了半天老乡,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名清洁工,通过他的帮助,寻来了场长李帅文。李帅文听说我们从忻州市里来,点着烟就给我们诉起苦来。他说,本来想通过养鸡发财,前些年也确实挣了些钱,但去年冬季以来,由于疫苗短缺、疫情防治不到位,鸡场在春节前后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一个月就亏损了50多万元。闻听此言,我感到非常震惊。为了弄清这种现象的覆盖面,我们又去了相邻的黄道村,该村养殖大户李福文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从在场群众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我得知该乡100多个养殖户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真是不到现场看不到具体问题,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老百姓急切的期待,就是无声的命令。我当即表示:“你们这个事情,我负责督促解决。”之后,我返回大林乡政府,立即组织召开了一个由乡村两级干部、养殖户代表、饲料经营者代表和致富能手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专门请来原平市畜牧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决定由忻州市和原平市的畜牧主管部门立即着手解决疫苗短缺、疫病防治和培训服务等问题。
返回忻州后,我又叫来市畜牧局局长华和平同志,详细了解全市的情况,责成他亲自带人到该乡养殖户中解决问题,同时要举一反三,彻底解决全市养殖户的类似困难。之后,我多次协调和督促忻州市畜牧局会同原平市畜牧局、防检站等,组织专业人员就疫苗问题进行进一步调查,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开展了大林乡及其周围村镇养鸡户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经过市、县两级畜牧部门的努力,这一困扰全市养殖业的突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离百姓越近找到的办法越多
有人曾给我讲,忻州农民脱贫致富,要么搞资源开发,要么搞劳务输出,除此,很难找到快速增收的门路。然而,在与农民的接触中,在与老百姓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我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种地照样能致富。
我联系驻点的梨井村是一个典型的晋北小山村,村里土地不平,坡度落差将近300米,靠近阳武河的下湿地可以种玉米,而最南面靠近云中山顶的地方只能种些山药蛋与豆类作物。但就是在这个村里,我发现了刘牢池这个靠种地致富的典型。
刘牢池已经67岁了,儿女均已成家立业,家里只剩下他与老伴,老伴患有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年打针、吃药、输液,只能多少操持些家务,养猪种地的农活基本上落在了老刘的肩上。老刘一共种着14亩地,分成9块,最大的一块不足3亩。有12亩属于河畔的下湿地,可以种玉米;另外2亩属于山梁地,只能种山药蛋与黄豆。老刘非常讲究科学种田,不但通过比较鉴别来选择优种,而且还通过测土施肥来平衡土地营养,每亩玉米地里要施两三轮车猪粪、200元钱的化肥。关于去年一年的收入,他给我算了这样一笔账:种植玉米12亩,平均亩产1800斤,按每斤1元算,收入2.16万元;种植1亩黄豆,亩产300斤,按每斤2元算,收入600元;种植1亩山药蛋,亩产4000斤,按每斤0.6元算,收入2400元。还养着20头猪,按每头猪每年700元算,收入1.4万元。此外,老刘还经营着一辆三轮车,一年下来也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样,老刘年总收入高达4.36万元,纯收入也在2.5万元左右,人均可达1.25万元左右。
谁说种地不划算?老刘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其实就在脚下,办法就在百姓之中。只要勤劳就能致富,种地加科技,照样圆小康梦。
离百姓越近发挥的作用越大
吉久昌(中)在代县调研
地处晋北的忻州农民,种植业一向以玉米为主,全市人均土地3.5亩,其中,人均种植玉米2亩左右。按去年的水平,全市玉米平均亩产只有680斤,而梨井村的老刘、大林乡南苏鲁村的老吴、王家庄乡下王庄村的老杨等,都有1800~2000斤单产的成功实践。从进驻梨井村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对于贫困面比较大的忻州,搞扶贫开发、上发展项目,是必然选择,但任何项目的受益面都是有限的。对于老百姓来讲,绝大多数人家还是种玉米,可以说,玉米是当地百姓的“情”,当地百姓的“命”,推动玉米增产增收就是忻州农民致富的“普惠制”。如果玉米亩产增加100斤,农民人均增收就是200元。全市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如能实现,农民就可人均增收1600元左右,非常可观。抓住抓好这一件事,千家万户都受益。所以,在原平市7个乡镇的走访中,每到一村一户,我总要把话题拉到玉米种植上,仔细地调查询问乡、村、户的种植面积、单产均产,以及平均收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怎样才能提高玉米产量呢?带着这个沉甸甸的“课题”,我先后三次专门到山西农科院忻州玉米研究所求教,与市里农业部门的同志交流,不断地印证和丰富着“玉米战略”的内涵。要实现2000斤单产目标,必须结合忻州的自然气候特点,把多种增产技术组装配套,综合输入:推广优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林网建设,科学种植。而这些都还有很大差距,都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多、很具体。现实并非“农民会种地,不需干部管”,而是迫切需要各级干部在提高农村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大工夫,做具体工作。
农村市场化的主体是农民,组织化的关键是干部。我一方面和市里分管农村工作的同志交换意见,一方面安排下乡干部做好相关工作,还随时敦促农机、林业、水利部门和村干部带头示范,积极推动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机械化种植、水利灌溉和农田林网建设等,并多次在田间地头向乡镇干部和群众耐心讲解秸秆直接还田、农田林网建设的好处,协调有关乡镇和主管部门,通过创办和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玉米种植与畜牧业联动发展,努力做大做强做长玉米产业链。
离百姓越近得到的感悟越深
在“访、知、解”活动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的不二法门。在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的历史进程中,群众路线正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法宝。联想到前段时间,我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学习时,学院曾安排我们到山东临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接受教育。面对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奇迹,毛主席曾经感叹道,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老百姓用平板车推出来的胜利。就连当时的国民党将领也哀叹道:“战争的失败,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任何一个执政党,如果没有群众基础,政权就难以维系;如果与群众拉开距离,执政地位就会岌岌可危。只有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才能保证事业坚如磐石,生命长盛不衰。
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市场经济是人民经济。面对新的形势和条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扪心自问:交通便利了,我们与群众的距离是不是就贴近了;通讯发达了,我们与群众的联系是不是就方便了;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是不是就提升了;网络语言增多了,我们与群众的沟通是不是就贴近了;工作的环境、条件改善了,我们的群众感情、群众路线、工作作风是不是就更到位、更彻底、更自觉了?
兵民是胜利之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我们党员干部尤应时刻牢记:民评民说是标准,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要靠百姓、靠人民、靠扎实有力的群众工作。只有我们对人民群众有了真感情,群众才能把我们当自家人;只有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群众才能把我们当家亲;只有为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把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把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才能竭尽全力支持我们;只有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才能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省委号召开展“访、知、解”活动,为我们各级干部提供了联系群众的平台和锤炼提升的机会。我们的党员干部,在遇到一些困难挫折而心灰意冷的时候,在面对一些诱惑挑战而放松警惕的时候,在因为心态失衡而郁闷纠结的时候,不妨多到群众中走一走,多到百姓中看一看,走过之后,看过之后,再仔细地想一想,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与革命先烈相比,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私利不能舍弃,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