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影响因素之调查分析
2013-09-07苏雪梅
苏雪梅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普通话/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影响因素之调查分析
苏雪梅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发生在大同市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和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本文对大同市区160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大同市区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频率较高;男性与女性转换的顺应不同;学历越高转换频率越高。
语码转换;顺应模式;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
大同话,体现着大同文化特有的内涵,是大同城市的声音,文化的传承。大同话拥有众多的使用者,市区常住人口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时已达到170多万,他们大多会讲大同话,在非正式场合中,如聊天、购物等日常生活中常用大同话进行交流;而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越来越多的人说普通话,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中,如公共场合、课堂教学、集会和广播电视节目中。[1]在实际交流中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人们常常进行普通话与大同话的语码转换,它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理论基础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过程中,由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已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焦点之一,但针对个别地区、个体语料的语码转换研究还不够。到目前为止,对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研究鲜有,本课题对普通话与大同话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丰富这方面的资料。由我们前期进行的研究可知[2]:进行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目的是为了顺应,而顺应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是出于对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的顺应(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本论文是基于Verschueren(1999)[3]的“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应用于国栋(2001)[4](P76)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来分析研究的。
Verschueren(1999)[3]认为,语言的使用者出于交际目的的需要,根据语言的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在使用语言时,要有意识地选择语言,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这种动态使用语言是由于语言具有顺应性特征,而语码转换就是对语言的动态使用。
基于Vershc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于国栋(2001)[4](P78)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即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是出于对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的顺应。
于国栋(2001)[4](P159)强调:在口语或书面语中,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交际者需要主动进行选择,主要是对语言的选择(包括语言或语言变体的选择以及相应的语言成分和结构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在各种交际策略中,语码转换是有效的策略之一。交际者通过转换语码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者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基于这些理论,本文对影响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交际者的自身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及职业在不同语码转换顺应模式下,影响贡献如何?2、在哪种顺应模式中,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频率最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目的是了解大同市区的人们为什么要进行普通话与大同话的语码转换以及在各种情况下这种语码转换的频率如何,希望对大同话的传承和研究及大同市区的语言政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苏雪梅[5]的硕士学位论文“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中的“关于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问卷调查”,设计了“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动机量表”。运用本量表,对大同市区会讲普通话和大同话的共160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了115份有效样本,并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还运用了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于国栋(2001)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
(一)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分类 在研究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过程中,将语言现实、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称为外在动机,本研究中列出了8个问题代表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因此可将其视为8种动机。具体分为:1.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包括:1)某个词在普通话或大同话中没有对应的词,所以改用大同话或普通话表达。2)有些词用普通话或大同话表达会更恰当、准确,所以进行转换;2、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包括:3)在谈论一些敏感、粗俗的话题时,为了避免交谈时的尴尬,而改用大同话或普通话;3、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包括:4)为了制造幽默效果。5)为了显示你与对方的共同性,拉近彼此的距离而改用大同话。6)为了不让在场的第三者听懂谈话内容而使用大同话。7)为了让在场的第三者听懂谈话内容而使用普通话。8)为了更准确、生动、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激动或吵架时常会使用大同话。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由1-4来表示,分别对应:经常、有时、很少、从来没有。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1 动机排序表(选择降序排列)
由表1可知,发生在大同地区大同话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频率较高。其中动机(7)、动机(5)排在最后两位,表明由动机(7)、(5)引起的语码转换的频率最高。
(二)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分类研究 ANOVA方差分析是调查数据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目的是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均值间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意义。方差分析采用F检验,F检验是用来检验两个方差的比率是否明显大于1,显著性水平是否低于0.05.本文利用它分析交际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分别在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三种顺应模式中有何影响。
1.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年龄、学历和职业对语言现实顺应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没有明显差异。可视为影响不大。但性别在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上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较强。具体分析如下:
表2 方差分析
根据上表,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0.02,可认为性别对语言现实的顺应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以性别做为因子来分析具体差异如下:
表3 统计分组
根据上表:男性的平均值为2.2128,女性的平均值为2.6618,可见出于对语言现实的顺应,男性比女性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要高。
2.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由统计结果得知,年龄、学历和职业在对社会规约的顺应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均远大于0.05,没有差异。可视为基本没有影响。但性别情况例外。具体分析如下:
表4 方差分析
从上表看出,性别对社会规约的顺应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0.013,小于0.05,可认为性别对社会规约的顺应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影响。具体差异如下:
表5 统计分组
男性的平均值为2.6618,女性的平均值为2.1702,可见由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女性比男性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要高。
3.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性别和年龄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没有差异,可视为基本没有影响。但学历和职业的影响较为明显,具体如下:
表6 学历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上的方差分析
从上表看出,学历对心理动机的顺应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小于0.05,可认为学历对心理动机的顺应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影响,具体差异如下:
表7 统计分组
由上表可以得出,中学生排在第一,研究生及以上排在第四,可见出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语码转换的频率从中学生及以下、大中专、本科生和研究生及以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表8 职业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上的方差分析
从上表看出,职业对心理动机的顺应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小于0.05,可认为职业对心理动机的顺应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差异如下:
表9 统计分组
由上表可见,学生排在第一,其他第二,企业排在第三,行政事业排在第四。由此可见,出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从学生、其他、企业,到行政事业单位有逐渐走高趋势。
四、讨论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由动机排序表得出的结论是:发生在大同市区的普通话与大通话语码转换的频率较高。说明在这八种动机下受访者更愿意进行普通话与大通话的语码转换。这符合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即说话者为了交际目的,有意识地选择所用语言,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动机排序表的最后两位是:动机(7)为了让在场的第三者听懂谈话内容而使用普通话,和动机(5)为了显示你与对方的共同性,拉近彼此的距离而改用大同话。显示了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主动地选择不同的语码以更好地进行交际。语码转换顺应的模式也通常为: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这与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一致,本论文用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两个理论。
2.根据性别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出于对语言现实的顺应,男性比女性进行普通话与大通话语码转换的频率要高。在调查中笔者曾就此问过受访者,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男性说大同话的时候比女性多,因而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也就较高。而出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女性比男性进行普通话与大通话语码转换的频率明显要高,可能与女性比男性更注意语境和社会习俗、观念对自己的约束有关。因为“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因素和社会规约的制约”(何自然,于国栋2001)。[6]
3.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和年龄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上基本没有影响。可见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如果由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他们进行普通话与大通话语码转换的频率没有多少区别。
但学历和职业的影响较为明显,出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语码转换的频率从中学生、大中专、本科生和研究生及以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可能的原因是:(1)现在许多的中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只讲普通话,很少讲大同话,因此进行普通话与大通话语码转换较其他人少;同时(2)在交际中他们的顺应对方心理的意识也是与学历一致呈上升趋势。
职业对心理动机的顺应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影响。出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从学生、其他、企业,到行政事业有逐渐走高趋势。可能原因是:学生(尤其是在校时候)大多只讲普通话,而来自其他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人员比来自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顺应对方心理的意识要若些,而且双语能力强(大都会讲普通话)。
五、结论
在对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根据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和原因的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发生在大同市区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频率较高。
2.出于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上,男性比女性进行普通话与大通话语码转换的频率要高;出于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上,女性比男性进行普通话与大通话语码转换的频率要高。
3.出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学历和职业对语码转换的频率有明显影响。学历越高,转换频率越高;而从中学生、其他人员、企业到行政事业单位,语码转换的频率呈上升趋势。
[1]苏雪梅.影响普通话/大同话语码转换情境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81-85.
[2]苏雪梅.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82-84.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New York,Sydney,and Auckland:Arnold.1999:61.
[4]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5]苏雪梅.普通话与大同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2001(1):85-95.
〔责任编辑 冯喜梅〕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by Participants'Attributes on Mandarin/Datong Dialect Code-switching Adaptation Models
SU Xue-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code-switching adaptation models between Mandarin and Datong dialect fa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ly: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reality,adaptation to social conventions and adaptation to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Employing the questionnaire,ANOVA and Group Statistics,the author has investigated 160 Datong natives and analyzed the data.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by the participants'gender,age,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on these three adaptation models and probe the reason for them.
code-switching;adaptation model;linguistic reality,social conven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H172.2
A
1674-0882(2013)03-0065-04
2013-03-23
2009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晋规办字[2009]8号)
苏雪梅(1968-),女,山西右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