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2013-09-07尹晓敏陈建忠陈利华

浙江经济 2013年3期
关键词:强区技术开发区总产值

文/尹晓敏陈建忠陈利华

(第一作者为浙江树人大学教授)

重点要开展工业强区建设试点,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发展现代工业中做强工业,切实解决“有园缺业、有业缺链”的问题

大平台是承载大产业的空间载体。当前,全省各类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园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产业园区”)集聚了全省工业发展的主要要素资源,是工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加快产业园区向工业强区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在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中的支撑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省经信委组织开展了产业园区发展情况的调研,并就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产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开发区(园区)发展情况

截至2011年,浙江省经国家设立审核保留的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11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3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出口加工区4家,保税区1家,保税港区1家,保税物流园区1家,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50家、工业园区41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家(另有14家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全省开发区(园区)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产业颇具规模、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发展格局。

一是总量规模不断增大。全省开发区(园区)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2011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334.0亿元,资产总额28465.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2570.7亿元,出口交货值6431.1亿元,实际引进外资73.7亿美元,利税总额3029.2亿元、利润总额1843.4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2.0%、56.0%、58.8%、46.5%、47.9%、55.4%和55.4%,分别是2007年的2.31倍、2.17倍、2.24倍、1.56倍、1.25倍、2.39倍和2.34倍。总体来看,全省开发区(园区)以约占全省8%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占全省一半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税收,40%以上的实到外资和出口交货值。

二是“雁阵”梯队有效形成。全省开发区(园区)呈现梯度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2011年产值超1000亿元开发区(园区)共有4家,分别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599亿元、出口交货值970亿元、利税821亿元和财政总收入499亿元,占全部开发区(园区)的 19.4%、15.1%、27.1%和27.2%。此外,产值在500亿元-1000亿元、3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30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和50亿元以下的开发区(园区)分别为17家、18家、41家、19家和13家(参见表1)。总体来看,超“百亿”产值开发区(园区)数量达到80家,占71%;21个50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总产值16232亿元、利税1659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77%和30.36%;同时,全省有8个市的开发区(园区)工业产值总计超过千亿元,其中宁波最高,达7592.9亿元,占全省开发区比重为22.3%;嘉兴、绍兴分别超过杭州位列第二、三位,四市产值合计占到全省的66.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是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全省开发区(园区)坚持以产业升级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活力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414.6亿元,是2007年的2.92倍,占全省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的60.51%;新产品产值率为22.8%,较2007年提高5.4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0.8个百分点。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14%,比2007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0.03个百分点;利润率为5.65%,比2007年提高0.23个百分点。平均工业经济密度(已开发土地单位面积实现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92.2万元,比2010年提高13.4%。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园区)第一主导产业集聚度平均为45%、第二主导产业集聚度平均为18.4%。

四是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明显。全省开发区(园区)深入开展生态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综合能耗4303.6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13.2%;用水总量和用电总量分别为16.6亿吨和811.3亿千瓦时,分别比2007年降低80.4%和108.3%。全部工业总产值单位用水、单位用电分别为4.87吨/万元、238千瓦时/万元,分别是2007年的79%和91%。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自省委、省政府2009年底做出推进“四大建设”的重大决策以来,主要依托于原有开发区(园区)整合形成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取得了快迅发展,已成为浙江省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平台。

从规模总量来看,14个集聚区重点规划面积991平方公里,2011年已建成投产面积179.8平方公里,投产企业2877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95.3亿元,工业总产值4040.6亿元,出口交货值82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24.8亿元,从业人员57万人,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10.6亿元。总体来看,14个集聚区(建成面积)以占全省0.1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占全省7%左右的工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

从创新发展来看,2011年集聚区科技经费支出相当于增加值的6.6%,比重高出全省3.6个百分点;年末科技从业人员3.7万人,比上年增长75.4%;企业发明专利累计931项,比上年增长74%,每万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6.3项;新产品产值1104.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7.3%,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比全省高5.3个百分点。

从高效集约来看,2011年,集聚区从业人员57万人,比上年增加5.5万人,增长10.5%;劳动生产率19.2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8.6%;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3.8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单位增加值能耗0.57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2.7%,单位增加值水耗比上年下降16.9%。

浙江、江苏和山东的对比分析

浙江、江苏、山东是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先进省份,三省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三省经济发展来看,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三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开发区(园区)的有力支撑。

表2 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各类开发区(园区)数量

截至2011年,经国务院审批和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开发区数量,山东、江苏、浙江分别有169、143、117家,居全国前三位。其中江苏省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6家,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19家,均居全国第一;山东省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家,居全国第一;山东、江苏、浙江省级开发区(园区)分别有140家、有99家、有93家。(参见表2)

——江苏开发区以不到该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该省1/2的地区生产总值、2/3的工业增加值、2/5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的对外贸易、吸纳了3/4的实到外资,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迅速崛起的新城区。

——山东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在该省的占比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均占55%。累计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97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04个。该省进出口百强企业中,69家坐落在开发区。仅烟台开发区富士康电子科技园,2010年进出口额就达193亿美元。

——浙江开发区(不含43家园区)以不到全省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46%的工业增加值、54%的实到外资、39%的出口和27%的财政收入。从“十一五”期末数据看,浙江开发区拥有全省46.6%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2%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37.9%的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并拥有3339家投资总额超亿元的内资大项目。

虽然浙江省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以下方面明显的差距:

一是规模总体不大。浙江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为1871亿元,仅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0.67%(6102亿元)、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6.33%(5150亿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7.89%(4938亿元)、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65.65%(2850亿元)。

二是单个开发区体量较小。浙江开发区(不含41家园区)平均单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6亿元、出口额1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9亿美元,仅为江苏开发区的65%、66%和51%。

三是产业集聚区规模较小、主导产业不明显,尚未在全省起引领带动作用。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3.4%和7.4%;单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也较小,工业总产值排前三的分别为绍兴滨海534.3亿元、宁波杭州湾506.2亿元、杭州大江东460.9亿元,远低于超千亿的开发区。同时,部分集聚区发展刚刚起步,主导产业“集而不聚”,还没有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明显。

四是产业集聚水平和质量效益亟待提高。2011年浙江国家级开发区的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19.93%,远低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6.39%、苏州工业园区的23.8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3%、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4.26%。工业增加值率最低的开发区仅为15.89%。2011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4个开发区,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6%,工业总产值500亿元-1000亿元的17个开发区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7%,都远低于纳入国家统计的90个国家级开发区63.63%的占比;2011年全省21个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以上的开发区(园区)人均税收为2.81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80万元、每度电产生工业总产值40.23元,分别仅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7.33%(10.28万元)、48.57%(164.70万元)和54.45%(73.88元)。全省仍有28个开发区(园区)第一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到30%,仍有29个开发区亩均工业总产值不到200万元。

五是制造业增长缓慢。受宏观环境紧缩、工业用地拆迁安置推进较慢、园区内用地向服务业倾斜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趋缓。开发区(园区)制造业投资增幅远低于服务业,2011年制造业全年引进内资1236.2亿元,同比下降1.3%,低于服务业15.8个百分点;实到外资49.9亿美元,同比下降7.2%,低于服务业86.2个百分点。这是浙江开发区(园区)成立以来首次出现制造业吸引内、外资“双下降”的情况。

下一步建设思路和建议

基于对浙江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与发达省份的对比分析,浙江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表现为大而不强。下一步,重点要开展工业强区建设试点,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发展现代工业中做强工业,切实解决“有园缺业、有业缺链”的问题。

一是开展工业强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园区、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加快建立由省级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业强区省级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信委。在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资源消耗佳的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中选择20家左右开展省级工业强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试点建设,编制工业强区试点建设规划、建立工业强区评价体系。省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类推进强区建设工作,研究出台强区建设扶持政策。

二是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内创建高新园区。要把推动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强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先挂牌创建、再考核认定、后动态扩区”的工作思路,鼓励和引导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挥其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作用,通过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争取有更多的土地要素保障工业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基础,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要求,统筹规划各产业集聚区高新园区明确1—2个新兴主导产业。如引导杭州大江东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高新区、湖州成为现代物流装备的高新区、舟山成为船舶装备的高新区、嘉兴成为光伏的高新区、绍兴成为纺织新材料或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的高新区、金华成为现代农机装备的高新区、衢州成为氟硅新材料的高新区等。

三是开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区工作。加快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建设科技创新特色基地、科技创业特色基地、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高端人才集聚特色基地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把高新园区转型升级情况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创新型城市(县、区)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园区)创建高新园区,切实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重。

四是切实加快工业强区主导产业高端发展和质量效益提升。切实转变各类开发区传统的、低效的发展模式,解决“有园缺业、有业缺链”格局,推进各类开发区强区、强产业、强企业。按照“亩产论英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机器换人”、“腾笼换鸟”“两换”工程。以重点行业为基础,组织开展工业企业单位用地(用电、能耗、排污)产出评价排序,对产出绩效排名前列的企业进行表彰和政策倾斜。开展以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优质品率为内容的“四减两提高”专项行动,大力推广现代化的制造模式,加大对符合“四减两提高”导向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力度。要强化政策要素引导,重点选择2-3个细分领域作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培育,积极推进重点优势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实行工业强区差异化竞争。加强重点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和强链,积极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开发区(园区)集聚,促进工业强区内产业形成横向配套完整、纵向产业链完整,集聚、集群发展格局。

五是开展工业强区建设评价排序。要建立分类分层的工业强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园区、工业园区)评价管理办法,按照职责分工,委托第三方每年对各业工业强区的进行评价、排序并通报,并建立评价排序与资源要素联动的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强区技术开发区总产值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强化四种能力 奋力争创五好园区
旅游兴区 产业强区
“疫”起战斗——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战线同心抗疫
雾是怎么来的?
人才强区:杭州高新区“5050计划”
努力建设旅游强区
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4年中国网络视听产业总产值预计达378.4亿元
陕西林业总产值今年将突破千亿元
陕西有色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