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是如何面世的?
2013-09-06岳南
岳南
(引言)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2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墓中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如同世界上许多重大考古发现都肇始于野外修路造房、挖坑筑坝一样,曾侯乙墓的面世,正是源于当地驻军的一次偶然性施工。
湖北省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原先是一片荒山野岭,方圆十几里没有人烟。1965年秋,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雷达兵部欲筹建一个军械雷达修理所(下称:雷修所)。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向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刘丰推荐了这个地方。未久,负责营建工程选址、勘察设计的雷修所副所长王家贵奉命率领几名助手先行来到随县勘察,觉得此处确是一块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
王家贵回武昌将勘察情况向各级首长汇报后,又陪同雷修所所长、政委与空军雷达兵部首长一起,再度来到随县擂鼓墩勘察。众军官看罢,眼前一亮,当场拍板同意。经报请上级批准和当地政府同意,雷修所有价征地300余亩,于1966年11月,全体官兵携带帐篷锅灶,正式迁入随县郊外擂鼓墩,开始在东、西两个团坡四周圈墙建房。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94569部队。
1977年,“文革”风浪退去,为适应军队新的战备需要,武汉空军雷达兵部决定在雷修所扩建两个兵器大修车间。根据上级指示,雷修所党委决定由学过建筑学,并一直负责营区基建工程的副所长王家贵主持这一工作。工程于1977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
一天,一直在工地监工的王家贵突然发现中间一个地方土质有些异样,此处由褐色泥土构成,不像红砂岩那样坚硬。这一现象引发了王家贵的好奇之心,他详细观察,感到像是人工挖填的地层。王家贵把雷修所所长、政委和几位副所长叫到现场,指着翻起的褐色泥土让众人观看。
施工仍在继续,在一个凉风萧瑟的季节,一件奇特的事情悄然发生了。
这天上午,参加施工的随县城郊公社团结大队第八生产队会计梁升发与侄女梁爱琴清理碎石和泥土,发现一个圆圆的铜质物。铜质物特别像一只“香炉”,口部比碗略大一些,坛子状,肚子鼓起,下面有三只脚,内外长了斑斑点点的绿锈,拿在手中感觉沉甸甸的。
梁升发又在土里扒了几下,三只小型的青铜箭头陆续出土。未久,他一连挖出了20余件器物(梁爱琴后来说24件),全是青铜器。有的像罐子,上面有盖,有的像香炉,带三只脚,有的长方形带四只脚,有的像灯座,另还有几十只箭头。因土质松软,挖的时候又格外小心,青铜器出土后绝大多数完整无损。梁升发将出土器物藏了起来。
中午放工时,梁升发与侄女故意磨蹭拖后,见工地上再无人影,便把器物用褂子包住背回了家。在他看来,只要进了家门,这堆东西就成为自己的合法财产。于是,梁氏以一种暴发后的心态,在家中搭起一块木板公开展示,以显其能。
消息很快在村中传开,村民纷纷前来视察观展。王拴狗在当地算是见过一些世面的能人,面对一堆长着斑斑点点和青绿颜色的青铜器,当场断定此为古铜,比一般的废铜值钱些,遂劝告梁升发把这些器物砸开,用水冲洗干净后卖给供销社废品收购站。据他估计,这一堆东西砸开后,可卖十几元钱,可换几条好烟与几斤咸鱼尝尝。
这时,得到消息的雷修所副所长解德敏带领几名官兵急匆匆冲了进来。解德敏围着展出的青铜器看了一遍后对梁升发说:“挖出东西要及时上报,这是早已宣布的规矩,你今天弄来的这些东西,属于珍贵的国家文物,必须立即交给国家,私藏就是犯罪,要打成现行反革命的。你是不是想成为反革命分子?”梁升发感到事情不是说着玩的,惊恐中似笑非笑道:“我咋想当反革命呢?”
解德敏示意一同来的官兵将东西重新包好,全部带到了雷修所。
回到驻地,所里几位首长观看后,认为是古物,但属于哪朝哪代却说不清楚。所长郑国贤令王家贵密切关注施工现场,若再发现此类东西出土立即收缴,决不能让社会人员带出营区。同时向县文化馆打电话,请他们把收缴的青铜器拿走。
工地还在下挖,据原有地表已深达7米,这时的地层结构更加清晰。只见整个施工现场四周都是红色的砂岩,唯独中间一片是黄褐色土层,二者有明显区别。土质很硬,绝不像是坑道塌陷或自然淤泥所致。“我看跟马王堆电影里的泥土有些相似,说不定还真叫你猜着了,下面真是一座古墓。”郑国贤对王家贵说。“要真是一座古墓,这事可就大了,是不是让县里来个明白人看看。”王家贵提醒道。
郑国贤随后做出了两项决定:一、请王家贵副所长亲自跑一趟县文化馆,督促对方尽快前来勘察,做出判断,以免贻误大事。二、挖出的青铜器仍保存在库房,等县文化馆来人验看后打收条带走。
1977年11月26日,王家贵骑自行车来到随县文化馆,向馆负责人讲述了部队扩建营房以及在山堡四周发现红砂岩,而中间却出现一片褐色土层,以及在周围出土青铜器的经过。同时将雷修所几位领导根据此前观看马王堆电影和文物考古资料,认为地下可能是一座古墓的判断一并讲了出来,希望馆里派考古方面的高手前去勘察。
过了几天,擂鼓墩工地突然来了两个自称是县文化馆的专家找到王家贵,说是奉馆领导之命专程前来察看古墓的情况。但他们考察的结果是认为“这里不可能是古墓”。
专家走了,雷修所的几位领导认为出土的青铜器长期放在部队万一有个闪失无法交代。于是,郑国贤让王家贵率领两名干部,第二天把器物打包全部送到县文化馆。
王家贵等人后来看那片褐色土层旁时,发现土质又有了变化,褐色之中又掺杂了一些黑色胶状细软的泥土,阳光照射的部分又变成灰白色,用铁铲铲下去,隐约看出是一层层填打夯实的痕迹,绝不是自然土层和塌陷的淤土。这又令王家贵想起了马王堆古墓发掘电影中的白膏泥。倏忽间,地下是一座古墓的念头再次袭上心头,他把所长郑国贤也找到现场察看。
必须尽快将最新发现的情况向县文化馆通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于是,王家贵二次前往随县文化馆邀请专家。文化馆随即派一名干部随王家贵一起来到擂鼓墩施工现场。来者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及土层、土质做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不是古墓,并断言:“即使下面真有墓葬,也是一座假墓。”
1978年2月21日,当推土机把炸松的红砂岩与中间地段约半米厚的青灰土推去时,一块长宽各一米多的大麻灰色花岗岩大石板破土而出。王家贵看出这是一块经过人力加工的石料。他立即命令推土机停止推进,让一名技术员速把所长郑国贤、政委李长信、副所长解德敏等所领导请来观看。郑所长赶到后,令几名技术人员用铁锹将石板周围的土挖去,欲作详细观察。只见灰白色土层中,竟铺了一层大小相近的石板,石板经过人工凿制,且铺砌成一个平面,一连掀起5块,皆是如此。既然是人力加工,又有规则地铺砌而成,意味着地下肯定有不同寻常的建筑物。结合上面的“五花土”与下面铺设的石板,除了说明这是一座古墓,没有什么其他合理的解释。
郑国贤责成解德敏向文化馆打电话,通知施工现场出现的最新情况和疑点,请速派人前来查看。但文化馆专家来了后,依然不认定下面是古墓。
雷修所的几位领导决定,停止推土和打眼放炮,由郑国贤打长途电话向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刘梦池副部长报告,请求批准暂停施工,待查明情况后再做决断。刘梦池副部长指示:“同意暂停施工,确保国家文物安全。”
工程不能无休止地停下去,雷修所党委连夜召开会议,决定次日上午由王家贵再到县文化馆。当王家贵即将赶到文化馆门口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涌上心头,他蹬起自行车,直奔县政府大院中的文教局,他要找到这个县里的文教局局长把事情说清楚,尽快促使这个县政府的职能部门派人对擂鼓墩现场疑点详细勘察,做出可靠结论。
县文教局局长王君惠非常重视,当即表态要亲自抓此事的落实。
1978年农历正月二十,在县文教局局长王君惠的亲自督办下,文化馆又派了一位副馆长前往擂鼓墩施工现场勘察。他虽然觉得下面应当是一座古墓,但又说“我也不敢打保票断定下面就是一座墓”,建议他们报告襄樊地区博物馆。
焦虑中,郑国贤令王家贵立即起草一份情况简报,当天以“秘密”加“机要”的特殊函件,发往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请其火速派一位真正的“国宝”级专家前来勘察,对此事做一个最后了结。
随着这份简报发出,一个埋藏地下2000余年的隐秘随之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