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缘起
2013-09-06李新文
■李新文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新闻学硕士,现就职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
一、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三次“时评热”,其实质就是“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热”
中国历来有“文人论政”的传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发展,能够发现社会存在问题的“群众眼睛”越来越多,广大公众表达意见诉求和参政议政的愿望呼声越来越强烈,表达意见诉求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便捷,并由此引发了我国第三次“时评热”。可以这样说,当前但凡包括报纸在内的诸多新闻媒体,皆有设置时评栏目或时评版面的现象。
粗略地讲,新闻时评异地监督是在近年来我国舆论监督和新闻媒体异地监督遭遇梗阻和运行不畅的情况下,当新闻遭遇外界的强大压力被迫停止不前时,新闻时评异地监督作品以新闻时评的形式开展迂回作战,把原本被事发当地封锁和掩盖的敏感性事实信息公之于众,起到了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的信息告知作用和新闻时评体裁对相关事件的批评评议功能。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因为是缘事而发,所以新闻时评本身就是新闻。这里的“事”,是新闻时评的支撑和由头,“事”就是新闻。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由此产生,其起源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却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支持和欢迎。
新闻时评异地监督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也就是时事短评,其特点“在于及时地评议社会热点问题, 它使公共知识分子得以及时地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表达自己理性的看法”[1]。我国报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包括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在内的报纸新闻时评的发展,却已经历几次大的变化。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曾出现以19世纪的《时务报》和20世纪《大公报》的“星期时评”为代表、包括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在内的两次“时评热”。自1998年开始,新闻时评在我国再次兴盛起来,有人将之称为第三次“时评热”[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认为,我国舆论监督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媒体报道海量的信息,让公众知道权力如何运用,并使之透明化。这种舆论监督是最好的,因为它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第二类是调查报道,媒体对新闻事件开展深度报道。这是一种亡羊补牢似的舆论监督,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舆论监督。其社会影响力很大,但费时、费力,媒体所遭遇的风险也大。第三类是媒体发表意见,刊登各种评论作品,对权力滥用及其相关现象等进行抨击和揭露,依托新闻报道对个案有所升华。这种现象首先由媒体开展新闻报道,然后是评论家发表意见,这是中国比较流行的舆论监督形式。[3]
笔者认为,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实质,就是属于媒体直接发表意见的第三类舆论监督形式和中国第三次“时评热”。相当于新闻评论来说,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因为是以新闻时评的方式开展新闻媒体异地监督,需要依据外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来发表评论,对支撑评论由头的新闻事实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二、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起始时间,应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专栏的创办时间为准
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在我国媒体上的表现,最初是以新闻评论舆论监督的定义,并在异地媒体发表的形式出现的。鉴于这些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较强,本来就属于新闻时评体裁的范畴,而媒体在以新闻评论的形式履行舆论监督职能时,是以新闻媒体异地监督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为了使本文的定义前后一致,笔者在这里将其统称为新闻时评异地监督。
有学者认为,2004年10月29日,《信报》关于北京石景山区首届性文化展览的新闻时评,是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起源。当时,北京开展首届性文化展览,但不到一小时就关门了。问其原故,答曰是因展厅门前修路。新闻人只能到此止步。然而,当新闻裹脚不前时,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却挺枪出马了。2004年10月30日,《信报》以《性文化展览何时不再尴尬》为题,刊发一个整版的新闻时评异地监督作品,分别发表了王芳、童铁丁、肖余恨、刘海明等国内著名意见领袖的文章。这些在当时来说是有所禁忌的时评作品,也只有通过言论版的渠道才能避开宣传部门和新闻把关人的审查而得以在社会上传播。
也有人认为,《外滩画报》关于2004年辽宁黑社会老大刘涌从一审被判死刑到二审改判死缓的新闻时评,是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起源性案件之一。当时,刘涌被法院一审判决为死刑,其家属经过不断努力,请北京著名法学家论证刘涌罪不至死,其结果是法院在二审时把刘涌改判为死缓。上海《外滩画报》就此事发表时评《刘涌何以免死》,对法院二审改判直接提出质疑,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声讨此事的新闻时评作品,连篇累牍地刊发在全国各级媒体,最终促使舆论改变了法院的宣判结果,刘涌重新被法院宣判为死刑。从此以后,媒体以新闻时评的形式,直接开展异地监督的事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广泛好评。
还有人认为,关于“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永川宝马车撞人顶替案”、“西安彩票案”、“嘉禾拆迁案”等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时评,以及数以万计的网民针对这些事件,以自媒体的形式所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等,也是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标志性案件。
近日,美国《石油情报周刊》(简称PIW)公布了2018 年世界最大50 家石油公司排名;中国石油稳居第3 位,已连续18 年跻身世界十大石油公司行列。
笔者认为,新闻媒体通过发表意见、刊登各种评论的形式开展舆论监督和异地监督,此种做法在我国由来已久,并在第一次、第二次“时评热”中已有所表现,但因当时的通信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对支撑评论由头的新闻事实的时效性要求不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在我国星星点点地存在着。此前,之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过去全国文盲很多,社会上能够读懂报纸的人很少。尽管后来有了广播电视媒体,但因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社会上很少有人能够买得起收音机和电视机,所以对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感知较少。改革开放尤其是1997年我国新闻媒体开始触网,并在全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呈现几何级增长之后,被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时评异地监督事件才开始大幅度增加。
鉴于过去无人研究和在客观上很难查证等原因,笔者认为,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起始时间,应该以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专栏的创办时间为准。这是因为《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首开全国新闻时评之先河,大胆探索革新新闻评论领域,其他媒体因小心谨慎而很少敢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据了解,《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栏目自推出以后,渐渐抛弃了“大而全”的做法,把栏目定位于“体现民主和法治精神”,逐渐确立了“冷静、理性、开放”的时评风格,并发表了一批在现在看来是属于新闻时评异地监督方面的文章,一改以往新闻评论少有读者问津的局面,从而发挥了新闻时评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所应有的威力和作用。读者不但阅读兴趣很高,还纷纷投稿对一些热点、焦点和难点等社会问题参加讨论,积极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专栏文章也被频繁转载于全国许多媒体,该专栏在200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报纸纷纷效仿《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设置了以“时评”命名的评论专栏,并且在时评风格上也以它为模本。[4]
三、新闻时评异地监督起源的标志性栏目版面和典型案例,应是《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央视《焦点访谈》和南丹矿难事件等
继《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专栏创办之后,《工人日报》在1999年11月6日推出了《每周评论》、《新闻评论》专栏。《文汇报》于2001年10月创办了《文汇时评》专栏。“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在全国首开时评版,从而引爆了全国的时评热潮。”“紧随《南方都市报》之后的是《新京报》的时评版”等。[5]
同时,新闻时评异地监督被迅速扩展到广播、电视媒体,最后突出表现在新兴的网络媒体上。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新闻访谈兼有新闻时评的形式,对广西南丹矿难等事件开展了新闻媒体异地监督。2003年广东孙志刚事件发生在广州,《南方都市报》在对此事开展新闻报道的同时,还在新闻报道的后面刊登了属于时评式的社评《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针对“孙志刚该不该被收容”以及“即使孙志刚属于收容对象,谁有权力对他实施暴力”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追问,其社会影响之大堪称空前。当时,孙志刚事件被媒体报道和评论之后,国内有3位博士向党中央写信,要求废除城市流浪人员收容制度,后来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果断地废除了城市收容制度,并把城市收容制度改为城市救助制度,转而为生活困难人员提供帮助。所以,《工人日报》的《每周评论》、《新闻评论》,《文汇报》的《文汇时评》,《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的时评版,以及广西南丹矿难事件、广东孙志刚事件等,应该属于新闻时评异地监督起源的重要标志和典型案例。之所以说这些专栏、版面和案例能够成为我国闻时评异地监督起源的重要标志和典型案例,是因为当时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只可惜,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形式在当时的上述专栏、版面和典型案例中的表现,并没有引起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注意和关注。
直到2004年中央某部门下发文件,要求禁止新闻媒体开展跨地区监督和禁止异地监督。从此之后,作为舆论监督主要形式的新闻调查报道等新闻体裁几乎陷入了停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开始被迫转变舆论监督形式,并以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形式开展舆论监督。例如,2004年《信报》和《外滩画报》关于北京首届性文化展览和辽宁黑社会老大刘涌从一审被判死刑改为二审改判死缓的的新闻时评,就是在中央某部门禁止新闻媒体开展跨地区监督和禁止异地监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从很大程度上讲,直到这时,新闻时评异地监督才开始引起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注意,但对这种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全国仅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在习惯性地沿袭传统的新闻学观点——新闻媒体异地监督、新闻评论舆论监督或者以新闻媒体异地监督出现新动向的形式,对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的表象进行一些简单和初步的归纳和梳理。但是,他们中间却无人把新闻时评异地监督作为独立的概念单独提出来,更没有人对新闻时评异地监督开展比较有深度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因此,《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和南丹矿难事件、孙志刚事件、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等上述8起典型案例,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乃至有关法规、政策的修订等都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专栏、版面和案例足已成为新闻时评异地监督起源的标志性栏目、版面和典型案例。
注释
[1]陈壁生. 2004年人文盘点[EB/OL].世纪中国.http: / /www.cc org cn/new cc/ index.php.
[2]张坤.体现媒体思考力——《中国青年报》新闻时评创新思考[J].中国记者. 2004(12).
[3]展江.新世纪的舆论监督——一种公民社会的视角[EB/OL].中国选举与治理.http://www.chinareform.net/2010/0116/9776.html.2009-04-04 12:41:46.
[4]柳俊伟.都市报新闻时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5.
[5]邓辉林.新时期报纸时评运行规范研究——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05-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