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
——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开幕式及高峰论坛侧记
2013-09-06黎林峰
◎ 本刊记者 黎林峰
新型城镇化是“十八大”的一个新的命题。当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信息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已成必然。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阶段,新型城镇化路在何方?智慧城市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得益彰?10月30日,在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开幕式及高峰论坛发言嘉宾的精彩演讲也许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重致开幕词 高起点、高标准构架智慧城市的未来
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智慧城市建设还“在路上”,我们应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城市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制定智慧城市技术规范,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的机制,高效率的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打破信息孤岛,信息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细管控、和谐创新,创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和城镇化相融合的契机推进思维模式的变革,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
一、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
资料表明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我们不能照搬,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依靠资源开发、土地投入的城镇化的模式其实质是背离了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后果是诸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接踵而来。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阐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走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基本战略和现实的选择。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二、以奉献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为己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带动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显然,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在城乡统筹规划方面,遵循尊重普通农民的利益、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把现代的生态文明建在当地民众朴素的传统自然观之上,在新农村建设中贯彻和落实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两型社会的要求。2007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城乡规划法(草案)》,将原来的城乡二元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特性,意味着我国正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规划的模式,进入了城乡总体规划新时代。另外,在节约集约发展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住宅建设标准,大力推进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建设中的最高标准之一。在生态宜居方面,倡导以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为抓手的生态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等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以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以适应城市居民由小康向更高层面迈进的需要,并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现代化形象。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大力倡导生态、绿色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以奉献给人民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为己任,着力研究部署新型城镇化工作。
三、新型城镇化离不开新型的信息化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新型的信息化、城镇化在新的形势下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是时代和技术进步的必然,智慧城市是全球感知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伴随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的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建设应用方面的趋势,是城市发展演变新的契机,深度感、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细管控、和谐创新等等是智慧城市的特征,是实现城市发展集约、低碳、生态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是新型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同步协调、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从数字城市概念的引入到数字城市系列技术方案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到智慧城市的革新,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日常的政务工作、城乡规划、城市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建筑设计与建造、建筑节能等多方面,并广泛趋于共建、共享,并逐渐与经济、文化、生活相融合,为城市规划、决策、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高效的支撑手段,提高了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水平,使社会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城乡建设协调科学有序的发展。
四、高起点顶层设计构架智慧城市的未来
智慧城市建设还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各种挑战,为此,我们应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城市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制定智慧城市技术规范,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的机制,高效率的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打破信息孤岛,信息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细管控、和谐创新,创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和城镇化相融合的契机推进思维模式的变革,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
同志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响应时代的召唤,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大力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赖明发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巨大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勇攀高峰,为祖国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好头,打好“桩”,并发展壮大,拉动经济增长,从各个方面惠及民生。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应相辅相成,共谋发展。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对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先进的城镇管理服务理念有效融合,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些重大问题。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有助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对于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承载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许多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如何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设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
首先,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了7.12亿,城镇化率为52.75%,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并不匹配,我国城镇化进程既面临资源环境科技支撑的约束和挑战又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
一方面现有的资源环境已难以支撑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严重、内涝频发以及大气和水体遭到破坏,已影响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移动终端迅速增长,网络连接速度不断提升,也要求城市管理部门立足长远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另外一方面,一些行政审批手续复杂,周期过长,政务信息发布不及时,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约束、中心城市行政权利过大、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困难等问题也影响了生产要素在城镇间和城镇内部的自由流动,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不利于城镇经济和公共服务系统高效运转。
第二,信息化是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四化”联动、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四化”发展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城镇建设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数据显示,2035年前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峰值,达到70%左右,新增城镇人口3亿。我们片面追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城镇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高城镇化质量任务艰巨,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使城镇真正成为宜居、宜业之所。城镇化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发展好离不开信息化,否则各类政策措施效果无法及时显现,各种要素投入效果难以持续提高,各项改革的制度红利也要大打折扣。当前信息化已经逐步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正有利的推动“四化”协调发展,很多地方通过完善城市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跨部门融合等措施极大的提升了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能力,各地大型物联网基地、大数据平台、云计算中心纷纷建成,无线城市、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也极大的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一体化等区域信息工作稳步推进,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都市圈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以智慧城市引领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智慧城市以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各个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以透彻改制、互联互通为创新方向,实质上是在信息化引导的城镇化模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智慧城市既有利于扩大高技术产业规模、提升信息服务、创意产业、智慧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比重,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推广,从而推动传统企业技术管理、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促使我国经济从人口红利、生态资源等低价值要素驱动转向依靠知识、信息、技术创新等高价值要素驱动,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智慧城市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的激发要素潜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创造大量知识性岗位,加快人力资源质量提升;
二是切实改善民生,通过打造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平台,让市民充分的、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全面掌握服务流程,将改变以往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确保居民均等的、便捷的享有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权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社区管理有助于增强基层社区扶危济困、敬老、扶幼、排查隐患、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等问题;
三是实现资源整合,城市管理涉及城建、交通、医疗、环保、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建立多方协调、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相对困难。智慧城市通过建立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公共管理模式,促进官民互动、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政务公开,使碎片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既让政府部门及时摸清群众的需求,又让拉百姓实时了解有关政策,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效率和决策水平;
四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智慧城市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快捷、便利、廉价的信息交付渠道,不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为生产者供给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桥梁,使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日趋成熟。
近年来,各级政府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智慧城市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时机,政策环境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平台和智慧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广网络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试点示范,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013年2月,国务院出台《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大数据纳入到物联网产业领域,大数据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发展动力。不久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试点城市出台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公共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并对信息消费规模、相关行业新增产出、新型信息消费规模、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网络零售交易规模等作出了发展规划。
技术支撑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围绕海量信息的生成、存储、处理和决策以前后连贯的产业链条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大数据催生了新的IT模式分析及服务,多维信息采集遥感网和传感网,基于网格和云计算平台的智能信息中心、移动通信和高速光纤网多网融合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分析能力,泛在的通讯网络服务能力快速智能的事件处置能力为政府全面开展电子政务、企业深化业务创新提供了契机。截止到今年6月,全国310多个地级市、150多个县级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170多个地级市、40多个县级市完成了数字城市建设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了涉及国土、规划、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两千多个应用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两批公布了共计193个智慧城市区、镇试点,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利用智慧技术手段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这些先期的试点工作为智慧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臻成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将成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但在实践过程中,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出现重项目轻规划、重重点轻需求、重技术轻制度、重引进轻研发、重挖掘轻整合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府有型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应借助智慧技术主动遵循并及时响应市民的需求和意见,促使政府转移为以群众满意度为本的服务者,智慧项目应充分体察并反馈市民的感受,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应多种途径推广普及智慧项目,全面感知、及时反馈市民需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城市治理水平,要建立政府主导、市民参与的政治模式,借助智慧技术将市民融入城市管理体系,将管制行为变为自觉行为;
二是切实转变政绩观,明确政府职责。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初期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可能出现城市之间盲目攀比、互补性差、缺乏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的智慧城市大跃进状况,也可能出现投巨资购置设备却忽视居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还可能出现各系统各自为政的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估标准,缺少横向协同机制,基础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的政绩观仍然停留在搞看得见工程、短平快项目上,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避免科技形象工程,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突出城市与周边城市群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根据大中小城市城镇化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比如大城市应注重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缓解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应重点发展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智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要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积极整合各类研发力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四是推动资源共享。搭建公共信息平台,要注重前期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部门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避免重复建设,要建设公共平台,将顶层信息资源有机的组合起来,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要解决好信息的资源共享,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要基于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从资源共享、系统平台协同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信息化总体设计,同时,必须注意到公共平台建设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做的关键工作就是科学地进行总体规划,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共享,公共平台建设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核心,不但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而且能够很好的解决数据和资源的共享问题;
五是注重标准体系建设。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标准往往相互矛盾、衔接不畅,造成了无标准可依的现象。因此,在城市化信息化总体架构下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体系,实现跨系统技术集成与信息共享,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密切协作,推进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应用和管理等应用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我国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总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时期,应坚持理性、有序、协同的原则,明确重点、加强整合,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展望“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转型为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镇化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从长计议,不断开拓创新,切切实实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司副司长孔金辉致辞 循序渐进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的实现还有许多制约因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一步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推进,需要各部门间加强统筹、合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不断创新技术、完善管理。
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深入与发展,构建智慧城市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更高级的形态,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聚增,不可避免的受到土地、空间、能源和清洁水等资源短缺的约束,导致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张、教育资源不均、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城市安全监管等问题的出现。以时空信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和通过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智能化手段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定位发展目标,培育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通过智能传感和智能决策调整城市的运营方式,优先优化发展环境,并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发展依赖土地财政、资源开发等,缺乏核心的技术和品牌能力,随着土地矿产资源的消耗枯竭、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以时空信息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建立以行业为单位的虚拟和实体创新协同机制,整合不同行业间的信息源,对提升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将带动一大批具有广泛市场前景、能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催生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等一大批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对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智慧城市建设要循序渐进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城市的实现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应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二是各领域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科学技术远远不能支撑城市全面的智能化。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只能一步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推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备,更需要进一步探讨实践,很多问题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各部门间加强统筹、合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不断创新技术、完善管理。建设智慧城市是人们的美好的愿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要真正付诸实践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三、共同为智慧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所谓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在时空信息的支撑下依托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人类的知识固化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管理、运营和发展的各项活动当中去,形成不依赖人或者少依赖人的智能化,按需优化组合,相互之间实现有机协同。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仍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的根本性的信息资源,数字城市建设阶段构建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将提升为时空信息云平台,而时空信息云平台是通过泛在的网络技术、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高新的技术手段实时汇集城市时空信息,而形成的更加透彻感知、更加广泛互联、更加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立足测绘部门的职能和前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实践启动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做好支撑,搭建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智能化和时空信息运行载体。在此,我们也真诚地希望与各个部门和关心、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密切协作,为智慧城市的科学建设与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任、总参测绘导航局副局长杨宝峰 北斗系统: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北斗应用将无处不在,北斗应用将走进千家万户。北斗系统一定能够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产生超出想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出丰硕的成果。
本次大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件大事、一个重大的标志,也是北斗应用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推动北斗系统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广泛应用、发挥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基础设施作用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在广大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北斗系统一定能够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产生超出想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出丰硕的成果。
建设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论证研究,中国北斗人经过20多年的科技攻关、艰苦奋斗,目前已建成覆盖亚太广大地区重点区域,提供优于10米定位精度20纳秒授时精度的位置报告、短信服务和精密测距、测向、测速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电力、农林、气象、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海洋管理、测绘勘探、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等行业领域,应用技术配套完善,呈现出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趋势。北斗应用将无处不在,北斗应用将走进千家万户。北斗系统成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重大国际影响,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艰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明显品牌,北斗系统建设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预计2020年前后实现全球覆盖,发展前景光明而坚实。
智慧城市作为当今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形态,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智慧城市建设将极大的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增强我国核心科技竞争能力,改善提高科学化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和人民大众生产生活水平,其建设是一个涉及行业领域众多、巨大而繁重的系统工程,将融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最新科技成就,各类信息资源的有序整合、深度融合、高度集成和知识化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大量的数据采集、建模、信息生成、更新都需要地理信息、位置信息、时间信息作为基础支撑。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提供精确、优质和最可靠、最安全的位置信息、导航信息、时间信息服务,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设施,是世界大国争取战略制高点的主要核心,其建设和应用水平将对国家经济社会、国防安全、大众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北斗系统从理论设计到工程实践具有完全自主的中国知识产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推进北斗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和准则,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是北斗系统运行管理和应用服务的主管部门,我们愿与国家机关、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凝聚中国力量、建设智慧中国,将在工程项目、政策支持、资源调配等方面全面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推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
【精华观点】
观点摘要:发展智慧城市需要首先明确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才能制定具体实施的路线。智慧城市的发展需务实地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的感知布局、记忆规模和认知能力,规划城市智慧化社会服务的供给形式、规模布局和更新机制,规划城市智慧化生产协作的规模集约度、模式耦合度和协作自由度。
景贵飞: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创新与商业模式分析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曾经多次组织制定全国遥感科技发展规划,负责国家重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导航高技术项目的实施,推动我国在亚太联合国和世界地球观测导航方面的国际合作,在国家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取得了先行者和开拓者的作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景贵飞因故无法出席大会,该中心高级工程师锐敏代其作报告。
报告摘要:智慧城市发展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明确任务和目标。地理信息通过技术创新、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成功实践了瞄准线上线下公众商业服务,利用派生性特点,隐匿产品的地学概念,直达移动互联网终端;通过分析示范案例,提出了在技术成果产业化链条上市场监管、企业市场行为、提升全面综合竞争力的建议,尝试论证“变现”这一巨大的商业空间。
互联网和现实社会的镜像,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何实现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理信息服务是厂家扩张市场的机会,是厂商时下市场竞争能力升级的基础,智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良好的通信、网络、计算、数据等平台,厂家如何抢占市场?首先要进行观念转变,地理信息要在商务上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现在的技术已经没有什么世纪难题不能解决了,面向经济“升级版”,面向中国评价体系、定价的话语权,地理信息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元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智慧城市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研究员杨元喜。
报告摘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条件、服务方式、服务能力、应用环境等方面均已日臻成熟,逐渐步入快速发展与应用的新阶段。
闪淳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闪淳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
报告摘要: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兰州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情流水线”工程有效融合的实践,对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提高城市化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德仁: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李德仁院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一、智慧城市及其应用。二、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问题。三、云计算与数据挖掘。四、结论与展望。
报告摘要: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建立的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以实现对人和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务。感知是数字城市的功能,控制和智能服务是智慧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对经济转型发展、城市职能管理和对大众的智慧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使得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做这件事情也不是很容易,第一,要让大家把网络基础设施建好,让大家用的好、用的起,全在网上做的,如果网用不好、用不起,智慧化就等于零,这是工信部的任务,好多专家和公司的任务是抓好技术创新和攻关研究,要拉动智慧城市引起的数字服务产业的发展,更好的实现各种智能化的应用,智慧城市是在一个城市里发生的,城市一把手很重要,是一把手工程,要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崔俊芝: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崔俊芝院士因为参加院士推荐会不能到会主持,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代为主持。郝力作为崔院士的代表,代为发表题为《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发言。
报告摘要:探讨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通过分析国内的政策导向与发展模式,借鉴国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情况,从而总结出健康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变化与推进模式。
贾晓平:智慧建筑的建设之道
贾晓平,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报告摘要:建筑业承载城市中人类衣食住行中的“住”部分,如何能够实现智慧化对于整个城市的智慧化和人类美好生活的建设至关重要。演讲从信息化的角度,阐述了智慧建筑的建设愿景和建筑过程,对信息化中关键技术对智慧建筑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分享几个实际的案例。
广联达公司能够为智慧建筑的建设能做什么?贾晓平表示:我们的使命是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面向建设工程领域,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广联达公司希望能够成为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业务定位是为建筑产品的建造和运维提供以4MC为独特优势的一流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提升经济效益。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完善4MC解决方案,不断增加更多的新产品和服务,让4MC能够支持智慧建筑的发展,促进智慧行业进入智慧建造的新时代。
郭晟:影像城市——向智慧城市跨越之捷径
郭晟,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晟及其创业团队一直致力于移动测量技术和影像地图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他领导开发的产品先后于2006年、2007年荣获国家测绘科技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报告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影像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个以“众包”方式完成的、覆盖全球的开源影像地图将成为可能,一个全球性的实景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影像地球)也将得以建成。通过在虚拟城市中标注和定位任何传感器,搭建物联网,而图像识别、增强现实(AR)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影像实现“智慧化”的应用。基于影像城市构建的应用系统具有富信息、直观易用等特点,是满足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科学解决方案。影像城市代表着数字城市最佳的技术路线,也是实现向智慧城市快速跨越的捷径。
郭晟表示:在移动互联时代,可以把每个市民都变成协管员,协助我们把城市管理好,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运营中心搜集社会的舆情,利用公众力量管理社会,消化社会的矛盾等等。立得以原创技术为核心,在全国150多个城市里成功的推广了应用。
郭晟最后呼吁: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建设实景三维世界,建设我们的数字生活。
郭华东: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郭华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院士多年来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在雷达遥感信息机理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就,为我国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报告摘要:数字地球历经十五年的发展,正成为人类深入认识地球、理解地球,进而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以及促进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作为其分支之一的数字城市也在经历着向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大数据浪潮兴起。大数据作为知识发现与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钥匙。大数据研究正在成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世界许多国家已把大数据研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大数据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的途径,科学范式已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范式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学推动力。本文在描述数字地球发展到大数据缘起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与数字地球的关系,指出数字地球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更有力地推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发展。
郑蕾:西部城市应在智慧化进程中加快跨越发展
郑蕾,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工学学士。2001年获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报告摘要:在四川绵阳市建设国家科技城的实践中,提出以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为目标,搞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大力推进绵阳市“智慧政务”、“智能交通”、“智慧旅游”、“城市一卡通”等工程建设,通过更多、更广的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智慧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创新水平,让市民在享受智慧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同时,加快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绵阳)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绵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互动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链。
曹志雷:聚合公共信息资源、创新公共服务产业
曹志雷,金鹏电子信息机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数次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奖,2010年任武汉市平安城市建设总工程师期间搭建全国首个安防云项目。
报告摘要:从公共服务迫切需求、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创新公共服务产业等方面阐述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提出聚合公共资源、创新公共服务产业的重要性及模式。
曹志雷指出:公共服务建设的核心和本质,要从政府职能上、从管理职能、从控制职能上逐步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从过去重管理、重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注重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好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尤其是在现今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下,如何利用公共信息资源为民服务是特别要进行创新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发展的太慢,我们的效率太低下。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考量,对于公共服务的业务运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思路——GBTC建设思路,由政府进行服务监管,由企业进行服务运营,提供给公众的消费服务,同时成立第三方机构,公共服务管理中心或者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负责对整个公共服务和商业化服务进行监管,但具体能否落地,能否灵活的配置政府资源,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在为民服务、社会管理这些基础性的社会服务上尚需政府有更多的扶持政策。
王恩勇:以“智慧”的视角构建城市运行中心
王恩勇,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产业本部副总经理、北京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工商管理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现兼任中国物联网应用推进联盟副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信息协会理事。
报告摘要: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应用的融合与支撑,尤其大数据更是作为其核心与灵魂,引导城市管理由经验治理转为科学决策。在此基础上,智慧城市真正落地强调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构建跨部门的城市运行中心,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重点关注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行政效能、公众服务与资源统筹,以此整合资源,促进协作,提高效率,实现有效决策,从而快速推进城市的智慧化进程。
王恩勇认为:所谓智慧城市建设关键成功要素,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第二,以大数据为核心与主线来构建城市运行中心;第三,搭建符合城市管理与发展目标的城市运行体征管理平台。
蔡晓兵:智慧城市建设中空间信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蔡晓兵,Esri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咨询专家。
报告摘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诸多相关技术和应用环境的不断变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以云计算模式为主要特征,以Web为中心的地理信息平台的逐步落地,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决策、运营管理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报告就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