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3-09-05班东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特教学科知识学科

班东杰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0)

一、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是一项神圣且富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它给予了特殊儿童享受生命的权利,给予了其家长希望和动力,是对“尊重生命”最有力的诠释。培养特殊教育专业高水平人才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然而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培养学科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我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而复合型人才是指基础知识扎实深厚,知识面广,同时通晓两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应用技能,并且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汇贯通,形成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来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人才。

综观国外一些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及发展情况,不难看出,它们成功地培养出了大量的学科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比如,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学科专门教育科目,采用师范类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模式;英国、美国、德国以及挪威等采用学科专业+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模式。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培养适应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学科复合型人才[2]。

二、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复合型特教人才迫切性分析

(一)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盲生和聋生等特殊儿童人数较多

以下为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的特殊教育基本情况数据表[3]:

说明:此表数据仅为全国公立特殊教育相关学校在校生情况。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仅公立学校中智力正常的视力残疾学生和听力残疾学生人数不少,且高中阶段也有少数智力障碍学生,如果再加上私立学校的学生人数将会更多。这些学生在经过学前期和低年级的缺陷补偿训练后需要学习的是普通学校的学科知识,即使视力残疾学生和听力残疾学生以盲文和手语为学习工具,但他们所需要的仍旧是学科知识。

盲文和手语是他们用来沟通和学习的工具,而特师生只学习了盲文和手语却没有学习如何用手语去上一节语文课,如何用盲文上一节数学课,许多毕业生到盲校教授学生时,用的是普校的课本而不用盲文课本。手语、盲文课是高师特教专业的必修课,但是视力残疾学生和听力残疾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他们要学的不只是盲文和手语,他们要利用盲文和手语来学习知识,将来还要升学就业。现在许多学校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他们的要求之一就是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盲文和手语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特师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利用盲文和手语去教授学科知识,但大多数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相关科目。

用人单位在选择聋生和盲生以及随班就读教学中的教师时,会更倾向于具有学科知识而没有特殊教育知识的普通师范毕业生,手语和盲文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获得。而随班就读的班级,本身就是普通儿童占多数。从这方面来看,当前我国培养的特殊教育人才,在聋生和盲生以及随班就读教育中是没有竞争优势的。

然而,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在教授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班级中的学生时,他们普遍缺乏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与特殊儿童沟通存在障碍,不能很好地处理与特殊儿童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而且,在随班就读班级中的特殊儿童是最需要具备特教知识的教师来关爱和教育的。否则,随班就读只会流于形式,造成“随班坐读”或“随班就坐”,浪费随班就读班级的资源,更浪费特殊儿童的生命。人的学习是有一定关键期的,在关键期内得不到好的发展,一旦错过将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如果特殊儿童只是在随班坐读,他在关键期里该学到的知识,没学到,该发展的能力没有发展,那么也就失去随班就读的意义。所以让每个特殊儿童都受到平等的教育,并不只是口号而已,要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去,培养学科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势在必行。

(二)繁多而杂乱的课程体系易使学生浅尝辄止且难以适应学科教学需要

分析当今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可以看到,大多数高校都依照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别开设了大量的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此外,还要修学校通识课、院系通识课及专业选修课,此外,还有大量的技能课,如舞蹈、简笔画与书法等。有些学校不分方向,强调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考虑到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可能单一遇到某种障碍类别的学生,通过广泛涉猎,综合学习,以此手段来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这个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换个角度讲,往往这种广泛涉猎综合培养的学生竞争力最弱。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会注意学生的主修方向,可是当他看到学生是个综合型人才时,不免会对他的专业性引起怀疑,我单独让你给自闭症儿童做ABA行为训练你能做好么?学生会想,我学了,但是不熟练。教五年级盲生的语文你能胜任么?教四年级聋生的数学你能行么?学生又想,学科教学法学了一些,但是,有些公式定理都记不太清了。的确,四年大学时间很短,除去实习和写论文的半年和修其他各类通识课的一年,真正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有两年半。采用多而杂的课程,学生什么都学,十分辛苦,却什么都学不精,浅尝辄止,又十分苦恼。综合模式培养下的学生,难以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科教学。理想的方式应是学生分方向培养,主修一类学精学专学通,辅修一到两类特殊儿童教育知识以扩大其竞争力。

大多数综合模式培养下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都没有方向意识,只是跟着学校的课程走,跟着教师的任务走。如果一个学生在同时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基础上,能将一类障碍类别儿童的各种知识始终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搜集网罗各种资料及方法,请教专家与老师,使自己不断成长,这才是一个完美的学习方式。可是学生是很难意识到的,所以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三)特教方法与特教知识二者在特殊教育实践中的契合度不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对2011年各大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统计,其平均转行率达30%,比教育类其他专业转行率要高一些。下图是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问卷调查结果。

从上图可知,绥化学院特殊教育毕业生的转行率高达43.75%,高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统计的平均值,可知每年约有超出1/3的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在我们责备这些毕业生没有为特殊教育服务精神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中国的特殊教育培养模式是否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培养学科型复合型特教人才势在必行。

中国大陆近20所高校开设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但是其开设特殊学校教材教法的学校却寥寥无几,而开设教材教法的学校中大多不注重巩固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却缺乏具体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能力,无法胜任聋校、盲校与随班就读班级的学科教学。另外,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课程,但是学生们大学四年只学习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训练方法,其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并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纳入,学生已经将初高中的知识遗忘得所剩无几,此类学生进入教学岗位很难说会不会误人子弟。

一个只有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无系统的学科知识的特殊教育学生,就好比一个具备各种现代化炊具而没有食物来烹饪的厨房一样,让人赞叹其功能齐全的同时,又多了一点惋惜,特殊教育毕业生看上去技巧好多却没有施展技巧的载体,他们转行也大多是源于这一点。所以有方法并不等于有知识,有好的方法并不等于就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教授学生。

三、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科课程模式分析

(一)开设方式存在争论,选择适合现实需要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

就中国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是采用在大学四年中,前两年进行学科知识学习,后两年进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的“2+2”制,还是采用学生大学四年进行学科知识学习之后进行两年特殊教育专业硕士课程学习的“4+2”制,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定论[4]。

我认为如果单一实行某一方式的话,“4+2”制比较合理,理由有三:首先,我国《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1989)》中提出高等师范院校应有计划的增设特殊教育选修课程[5]。根据此项规定,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普通高校中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专业的学生也会受到特殊教育相关课程的熏陶。此类学生经过本科四年的学科专业学习,其学科专业知识已经牢固,具有较好的学科教学能力,之后经过两年的特殊教育的硕士课程学习,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一些训练技能便可轻松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科课程教学。其次,“2+2”制的学生在大三时才学习特教知识,而且除去半年的实习,没有很多时间学习特教知识,会导致学科知识和特教知识都不牢固,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第三,我认为“4+2”制也可以是四年制的特殊教育本科毕业生,再专修两年或三年的学科教学知识,拿到学科教学的硕士学位,这样的培养模式比较适合当今中国的现状。

(二)两类方法都有不足,建议两制结合,扬长避短,兼容实施

现在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来,无论是实行“4+2”制还是“2+2”制,都存在不足,但都有实施的可能性。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现行课程都属于培养专业型教师的设置方式,有大量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任教。若突然改成“2+2”模式,即前2年学生学习学科教学知识,后2年学习特殊教育知识。那么,在学生前2年学习学科知识时,高校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师要做什么?难道,闲置不用吗?

若要采用“2+2”制,则应该前两年学习特教知识,后2年学习学科教学知识。这样,学生可以及早地接受特殊教育知识的熏陶,对专业认同感强,而且教师也不至于闲置,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或随班就读班级进行学科教学,会轻松一些。所以从我国高校现有的师资情况来看,“2+2”制实施是有可能的。

在“2+2”模式中,特殊教育专业需要大量的学科教学的师资或者与学科专业合作办学,共享师资。如若增加学科教学教师,就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教学的教师都聘用,会造成特殊教育课程失去特色,趋向普通化。另外,一个学生不可能所有的学科都学习,不同的学生选修不同的学科,人员分散。而且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那么一个学科教学的教师很可能面对的学生很少,会造成师资的浪费。对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问题。

如若和其他学院合作教学,解决了师资问题,唯一麻烦的就是课程计划的设置中需要考虑各个学院上课的时间,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和某一学科教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而且不同的学生能可能选择不同的学科专业。所以,学校更应该在前两年系统的修特教课程,最后两年学习学科教学知识,并且在有限的公共时间内巩固学习特教知识。2+2模式人才培养周期短,实施起来较复杂,但是可以采用,并且必须前两年学习特教知识,后两年学习学科教学知识。

相对而言,4+2模式虽然存在人才培养周期长不能满足人才需求的不足外,有容易实施的优点,四年制的大学加上两年或三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可以是学科教学的本科生,考特殊教育的研究生,也可以是特殊教育的本科生,考学科教学的研究生。同时,为了满足人才的需要高校内部可以采用“2+2”制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配合“4+2”制培养人才。

四、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层次的指导

(一)艾宾浩斯曲线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科教学课程设置的启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在特殊教育培养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我建议在2+2模式下,前两年,采取学生自我巩固复习的办法。即学生自行寻找初高中教材,进行有计划的复习,为后两年的学科课程学习做铺垫。当然,任何学习都需要监督和评价,即使是自我学习也要有一种评价,可采用学生自学,学校统一评价的方式。即学校定期举行学科知识考试作为评价方式,像初高中考试的形式一样,每次考试之前告诉学生考试的范围,考第几册,考什么知识点等等。当然,学科知识有多种,我建议每次考试,语数外必考,其他科目由学生任选一科,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之后将考试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中。学校进行统一评价,既可以检验学生自习的效果,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这样的方式有两个好处:首先,自我复习,能使学生巩固知识点,克服遗忘,到特殊教育学校或随班就读班级中进行学科教学时既有方法又有知识,可以使教师不必把时间大量的用在教授学生学过的学科知识上,而是教学方法上。其次,学校监督,是避免这种政策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认真复习。由于学生复习的都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大学进行复习知识为了克服遗忘,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存在太大困难,相对来讲不会对学生造成任何学习负担。

(二)建构主义学习的情境性理论对课程设置的启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的学习观中,强调了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不是一套独立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情境而抽象存在,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被人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将概括化的知识视为学习的核心内容,认为概括化的知识可以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让学生脱离具体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进行学习,习得的概括化的知识可以自然的迁移到各种不同情境中。但是情境是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因此学生常常难以灵活应用在学校中获得的而只是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难以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7]

所以特殊教育学科课程的学习要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学校要安排实践课,为突出实践的及时性,每周都要安排实习课。具体情境中的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在今后遇到相似情境中更好的提取再现和应用知识,发挥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五、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课程开设计划具体操作方法

(一)明确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做好课程规划

一个完善的课程规划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目的重要前提。黄甫全教授指出,课程规划有11个步骤,课程理念的澄清→培养目标的研制→课程目标的研制→科目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科目内容或学习经验的组织→教学活动方式选择→教学活动策略选择→课程评价技术和方法预选→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组织结构→课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的确定→编制或选择课程与教学材料[9]。课程规划者在规划课程时要按照以上步骤实施。

课程规划授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制约,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是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的依据,课程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有一个合理明确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

大多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都是从总体目标、素质目标和职业目标三方面阐述的。各学校的总体目标略有不同,但是其素质目标可总结为,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进行特殊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职业目标可总结为,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8]。从培养目标中看出,各大高校提出培养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才,但并没有将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到日程上来。

因此,当今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要注意将人才分为两类进行培养。一类是学科复合型人才,另一类是专业型人才,同时要加强实践应用环节。

(二)采用班主任制或导师制

将同一方向的学生编制到一个班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一类,其他复合型一类,专业型一类,具体班级数由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综合培养模式下的特殊教育专业,即一个特殊教育专业只有一个班级,可采用导师制。根据同学的兴趣爱好,分配给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学生和导师共同学习探讨,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方向性和针对性。

学校对学科复合型人才进行 “2+2”模式培养,前两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主攻视障、听障,轻度智力障碍等具有学科学习能力的障碍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其他障碍类别可以辅修。加之学生自主复习,学校监督的学科知识复习法,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后两年学习学科教学知识,对于学科知识教学课程的开设,学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如此类学生人数、学校师资类型来确定采用和其他专业合作教学的方式还是自主聘用学科教学教师。学生个人坚持研习某一类或某两类的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知识,另外视力障碍儿童的盲文和听力障碍儿童的手语是每天都要坚持练习的。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准确的学科知识,才能很好的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科教学。

其它复合型人才,如特殊教育康复型人才,特殊教育心理咨询,特殊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和学科复合型人才混合培养,学校依据自身的情况开设相应课程,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是无论哪种人才都必须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五类必修课程和教育通识课。

(三)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任何理论都没有现实具体,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学习的情境性理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观点。学习中的实践环节是需要课程计划者高度重视的,每两周甚至每一周都要进行教育实践,突出实践的及时性,验证并强化理论知识。

因此,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没有实习基地,设置再多的实践课也只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起不到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良好效果。

特殊教育教师在实习基地建设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和较近学校或机构建立固定关系,并为学生和实习基地建立友好关系,方便学生自己随时到基地实习。

总之,特殊教育的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一个难点,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网[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1-03/16/content_22156007_8.htm

[2]曲学利,王文艳.许华红国内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90-91.

[3]特殊教育基本情况.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l,2010-6-12.

[4]李欢.我国高中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35-40.

[5]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现状[J].现代特殊教育,2006(12):14-17.

[6]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142.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顾定倩,王雁.对高校特教学科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5(1):4-9.

[9]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91-195,216.

猜你喜欢

特教学科知识学科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