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图书馆环境下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建设——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案例研究*
2013-09-05刘金涛
□刘金涛
复合型图书馆环境下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案例研究*
□刘金涛
在理解复合型图书馆语境中的学科服务的基础上,以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建设为例,探讨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实践模式。
学科导航 课程导航 学科服务 复合型图书馆 LibGuides
* 本文为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2010年科研项目“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编号:(Y)JGKT-2010-107)的成果之一。
1 研究背景
“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这一概念在20世纪末首次被提出[1]。代表性观点认为,它是“在一个机构框架内,不依赖存放地点、载体形式和管理范畴,以集成的和因地制宜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一种管理环境”[2];是“结合数字图书馆的优势而对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延伸”[3]。笔者认为,作为图书馆的长期存在形态,复合型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应具备如下特点:
1)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各种形态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服务;
2)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提供一站式、交互性、社区化的服务;
3)在服务过程中关注用户的创造力,以互动、协作的方式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
4)嵌入信息增值过程,并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
在大学里,复合型图书馆服务还应该体现明确的学科针对性。学科导航(Subject Guide)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在复合图书馆数字门户建设中,是与资源检索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用户学习和研究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介绍并探讨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所尝试的由用户与馆员共建学科导航的学科服务模式,即:通过嵌入用户的学习、研究过程,建立一种以互动和协作为特征的工作机制,从而使学科导航从建设到利用更符合学科用户的需要。
2 关于学科导航的理解
学科导航的实践探索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在其发起的“模范图书馆项目”(Model Library Program of Project Intrex)中计划形成一个在查找参考资料时相同或类似的基本模式[4],并将这一成果命名为“图书馆探路者”(Library Pathfinder),即:一种图书馆的资源地图,是用户查找感兴趣的主题资源的最初阶段时会用到的信息定位工具。它是为查找特定学科基本信息的初学者而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初学者提供查找各类信息的建议,帮助其形成收集信息的个人风格[5]。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使学科导航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不少研究者[5,6]对学科导航的定位、编制方法、技术实现等进行过深入探讨。
在复合型图书馆的语境中,由于信息技术和大学图书馆实践的深入发展,学科导航也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定位。广义的学科导航立足于本校教学、科研格局和进程,伴随学科用户的教学、科研进程而被建设和利用,是复合型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和服务的平台,它着眼于长远发展,未来将可以和机构库整合利用。狭义的学科导航针对学科用户学习和研究需求,整合不同来源、形态和类型的学科资源,是某一主题的学科信息存取入口的聚合器或门户。从内容上看,学科导航可分为:
1)课程资源指南(Course Specific Guide):与实际开设的课程挂钩,介绍与课程内容(如:讨论话题、课堂作业等)相关的信息资源及获取途径。
2)学科研究指南(Subject Guide):与学科研究相关,又分为:①一般指南(General Subject Guide):介绍与该门学科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及获取途径。②专题指南(Topic-Specific Guide):与某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相关,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将积累的研究成果或重要信息源(经典著作、重要论文、重要会议、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建设成专题性的指南。
学科导航的建设关注用户的参与度。在技术平台允许的条件下,应体现用户创造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 Web2.0精神。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科导航能够成为用户深度参与的共建平台和学习平台。而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则是学科导航资源建设、整序、推介和利用的基本生态形式。
综上,从实践意义上看,学科导航整合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存取入口,节省用户的查找时间;它是学科服务的工作平台之一,可促进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的长期合作;它可以作为图书馆嵌入式课程的教学平台;它有利于教学成果的积累和传播;它本身就是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资源;有利于改善馆藏各类资源的质量。
3 创建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试用比较,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7月正式引进了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学科导航平台——LibGuides平台,并以读者服务部和“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组为依托,开始了在该平台上创建一系列学科导航的服务尝试。
我们将学科导航定位为“标注有资源线索的、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地图”。学科导航的目标用户为学生,尤以本科生为主,他们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作业任务,需要查找并获取某一学科领域或主题的基本知识,却又相对缺乏查找资料的经验。相关调查结果[7]表明,由于课程学习和考试的需要,课程导航的利用率要高于一般的学科导航。因此,在建设学科导航之初,项目组选择了以“经济社会学”(专业必修课)、“影视审美”(公共选修课)这两门面向本科生的课程作为试点,尝试建设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
在学科导航的建设和利用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获得相关信息,以支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1)焦点小组讨论:在导航建设初期,了解目标用户的建设需求,商议并确定工作机制。
2)访谈及问卷调查:在导航建设初现规模和体系时,了解学科用户对于学科导航的反馈情况。
3.1 学科导航建设的主要原则
学科导航建设工作采用“学科馆员主导、用户参与共建”的工作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学科需求驱动、用户为中心、以用为本”的建设理念。
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建学科导航的工作原则具体包括:1)资源的学术标准由学科教师掌握,即:在学科导航上呈现哪些学科信息资源,学科教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2)资源的组织方式由馆员把握,即:馆员在如何组织呈现信息资源方面发挥主要作用;3)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由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同参与完成。目前,LibGuides平台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用户提交推荐链接、用户反馈调查、用户共建账号等功能,用户可在建设和利用学科导航的过程中,补充更新、反馈评价、参与编辑和完善导航中的内容。
这种有针对性地组织呈现信息资源的方式,在体现学科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通过嵌入教学、科研过程,馆员发现并推荐有价值的资源给用户,进而激发用户进一步的需求,使学科导航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从而体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3.2 学科导航建设的工作机制
1)在院系设立联络人员
共建学科导航,需要馆员与学科用户的沟通与合作。图书馆在与院系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将与图书馆有合作意向的教师作为院系联络人。取得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是创建课程导航的重要前提。项目组是在经济社会学系任课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下,围绕经济社会学及“经济社会学经典著作选读”这门本科生课程,尝试创建课程学习导航。
2)分工机制
在具体分工上,学科馆员是学科导航的主导者和建设者,教师及学生则分别在资源评价和导航建设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三者的分工及各自角色、主要任务等信息参见表1。
表1 学科导航共建参与主体及任务一览
3)互动及反馈机制
学科导航的建设过程涉及需求调研、确立方案、人员分工、项目跟进、反馈评估、维护更新一系列环节,这期间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用户充分交流,了解需求,及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因此,邀请教师和学生参加由学科馆员主导的焦点小组讨论,对于导航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在创建“经济社会学”学科导航的初期,项目组曾就学科导航的作用、建设目的、如何定位和建设等主题,与目标用户进行过多次交流和讨论。
3.3 学科导航的内容组织
根据项目组对于“学科导航”的理解,在整个学科导航首页上,“学科主题树”中的“学科”包括:学科或学科方向、课程以及科研项目三个方面。其中,学科的概念,不单纯是分类学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与学校院系设置和学科布局密切相关,与教师的研究重点相关。例如,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而“养老”则是其探讨的一个学科方向,可以单独制作以“老龄化社会”为主题的导航。
学科导航聚合了支持学科研究或课程学习相关的信息源,其中引用的信息源主要包括:馆藏资源、校内原生资源以及开放存取资源三大类。其中,馆藏资源即本馆拥有的印本或数字形态的学科信息资源;校内原生资源是指校内相关院系或部门提供的支持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相关信息;开放存取资源指来自互联网的、与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免费资源,如:学科动态、开放学习资源等。其中,开放学习资源是学科导航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目前,互联网上现有的不同主题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资源(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可以弥补上述两类资源的不足,为学生自学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资源,有助于开阔学习研究的视野。
在具体建设导航的过程中,学科馆员负责定义信息收集的基本框架,以及在导航中的呈现方式;而具体信息源的筛选,需要由院系教师来提供主要的衡量标准。从信息源的类型上看,可以参考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表2 学科导航信息收集框架
每个主题导航的首页放置该导航的基本介绍和动态更新的相关信息。而页面的设置有相对固定的形式:首页、专著、期刊、统计数据、学位论文,并根据不同导航的需要而设置定制页面:协会及团体、社会调查、教学资源等页面。页面内,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任意数量的内容栏目,调整显示格局(三栏、两栏)。
学科导航主要通过静态的超链接链接至不同的信息源。而RSS技术实现了相关信息的动态呈现,如:最新的主题馆藏图书、学术期刊最新一期的文章列表、最新的主题新闻等,都可以通过RSS实现自动更新。此外,通过JavaScript技术实现的气泡弹出式窗口,使鼠标悬停在内容上方时即可预览摘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查看信息的效率。
4 学科导航使用反馈
学科导航的利用情况对于其价值的发挥至关重要。参考国外同行的建设经验[7],学科导航平台在可用性、易用性方面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具体的课程学习和研究需求为驱动;2)由课程教师推荐;3)易于使用;4)易于创建和维护;5)可以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展示和使用;6)可以嵌入到课程学习网站中(如:BB教学系统);7)与图书馆的其他研究指南在设计风格和功能上保持一致(尊重用户的习惯);8)在图书馆主页上占据显著的位置(知晓度很重要);9)在嵌入在线聊天工具时要体现互动性和“人脸”(即:馆员的照片)。
以下对已有的“经济社会学”和“电影艺术”两个课程导航的使用情况和用户反馈作简要分析。
4.1 点击情况
点击量可从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学科导航的利用情况。从按月统计的点击量上看,课程导航的利用主要有如下特点:
1)与已有调查中课程导航的利用特点类似,开学初和期末复习期间,课程导航的点击量会出现明显增加;而寒暑假期间的点击量最低。
2)页面的点击量与课程学习特点相关。除首页外,在“经济社会学”导航中,点击量最高的页面是“专著”页面;而在“电影艺术”导航中,点击量最高的则是“观摩影片”页面。因为在前者的教学中,经典书目阅读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是该学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门径。而在后者的课堂教学中,专门设有电影观摩的环节,学生可在“观摩影片”页面中票选观摩影片。
3)绝大部分访问来自个人电脑,少量访问通过移动终端(iPad、智能手机等)完成。
表3 现有主题导航点击量统计(截至2012年12月17日)
图1 课程导航月度利用情况
4.2 用户反馈
为了解用户对学科导航的使用反馈,项目组选取了经济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展了在线问卷调查。他们大部分为本科生(60%),其余为研究生,且有六成人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提供的有关信息查找和利用等主题的用户培训。他们在被调查之前,绝大部分人(80%)会偶尔使用学科导航,也有一小部分人完全没有使用经验。
调查还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科导航对开展学习研究有一定帮助(80%)或很有帮助(20%)。这表明,学生对于学科导航的使用价值是认可与肯定的。
当问及在课程学习期间,何时会用到该学科导航时,选择“准备课上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学生最多,其次是“课后复习、回顾时”和“期末完成结课作业时”,用于课前预习的学生最少。
对于学科导航中具体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反馈表明:专著(经典读物)资源、专业期刊资源、事实数据资源以及社会调查网络资源的使用意愿最高,其次是学位论文资源和网络开放教学资源,较少用到的资源类型是:专业研究机构资源及学科研究方法的相关资源。这一点,与实际点击量所反映的情况类似。
对于学科导航的改进建议涉及导航的内容和功能两方面,按重要程度(满分为5分)依次是:进一步丰富信息种类(4.6)、提高内容更新频率(4.4)、在图书馆主页设置更为醒目的入口(4.4)、内容布局还需更为合理(4)、界面外观(字体、版式等)进一步改善(3.9),改善内容的相关性(3.8)。
总体来看,与课程结合的学科导航贴近日常学习需要,因而在学生中的使用反馈是积极的,其实际利用情况受到课程周期、课程设计、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导航还应特别在内容的筛选及更新频率上不断改进和提升,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
5 讨论与建议
项目组认为,在创建和推广利用学科导航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与学科用户的多次沟通和互动,才能创建符合实际需要的导航;而针对某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建立的导航,的确在利用情况上比广泛意义上的学科导航更贴近用户的需要。LibGuides平台从技术支持上为学科导航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确保了馆员与学科用户共建导航工作的开展和持续。
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科导航是图书馆面向院系提供学科化服务时,与院系教师沟通的重要平台。在几次院系教师沟通会上,不少院系教师在馆员演示和介绍了学科导航范例之后,表示愿意与图书馆共建学科导航,以支持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科导航高度整合了与学科、课程学习相关的各类资源,立足于馆藏资源,同时也拓展到互联网开放资源,实现了某一学科主题相关资源的高度聚合,真正体现了复合型图书馆“以集成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特点,并起到了积淀和保存“过程资料”的作用。此外,馆员在为学生提供嵌入式培训时,学科导航也成为讲授和演示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在创建和利用课程导航的过程中,也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案例中选择的课程属于社会人文学科范畴,对于图书、期刊、事实数据有较高的需求,导航中的链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因此,导航的创建策略还应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教学需求而调整。
由于导航是面向特定用户群的,如何在用户中提高知晓度,是导航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图书馆需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网站、微博、读者指南、宣传单页等),让更多的学生知晓并尝试使用。
面向课程的学科导航的利用还有一个挑战来自课程的生命周期,一些课程会因为教师的离职、选课人数过少而被调整或取消,这会对课程导航的利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不一定完全将导航的建设重点放在具体的课程导航上,根据用户的资源使用习惯和学科特点,建设面向学科的更具有涵盖性的资源导航依然具有实践意义。
1 Sutton S A.Future Service Model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Functions:The Reference Librarian as Technician,Author and Consultant.The Reference Librarian,1996(July):125-143
2 Murray R.The Millennium Challenge-Towards the Hybrid Library.Fretwell-Downing Informatics Presentation at an Aslib Seminar,London,1998
3 Oppenheim C,Smithson D.What is the Hybrid Library?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99,25(2):97-112
4 Stevens C H,Canfield M P,Gardner J J.Library Pathfinders:A New Possibility for Cooperative Reference Services.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1973,34(January):41-46
5 Kapoun J.Re-Thinking the Library Pathfinder.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1995,2(1):93-105
6 Peterson L,Coniglio J W.Readability of Selected Academic Library Guides.RQ,1987,27(Winter):233-239
7 Strutin M.Making Research Guides More Useful and More Well Used.[2013-08 - 02].http://www.istl.org/08 -fall/article5.html
Building the Course-based Library Subject Guides in the Hybrid Library—A Case Study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Liu Jintao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of providing subject servi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 through conducting a case study of co-
building course-based subject guid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ybrid library.
Subject Guides;Course Guides;Subject Services;Hybrid Library;LibGuides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上海,200433
2013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