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面河油田北二区细分层开发研究

2013-09-05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小层灰质油层

曹 平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荆州采油厂,湖北 荆州 434020)

开发后期,储层层内差异日益突出,厚层层内出力不均衡,开发效果差。为此,有必要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细分层开发,提高储层的动用程度及油藏开发水平。

八面河油田北二区油藏纵向上含油小层多、井段长。从沙三上段3砂组到沙四段3砂组均有油气分布,储层主要分布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上段、沙三中段、沙四段,共划分为9个砂组,含油小层15个。其中厚度大于10米的油层有3个,分别为:沙三上3砂组1小层、5砂组1小层、沙三中2砂组1小层。储量占全区总量的60%,大量剩余油监测结果显示,厚层层内剩余油差异明显,顶部剩余油富集,具有细分层开发的必要和潜力。

1 精细划分标准

根据细分层提高油层动用状况的开发需要,把层内剩余油分布有差异和夹层在电性上能够有效划分作为储层精细划分的标准。典型井测井曲线与剩余油监测结果(见图 1)。

图1 典型井测井曲线与剩余油监测结果

2 精细划分的做法

2.1 精细小层对比

以剩余油监测结果为依据,结合夹层的分布情况,选取岩性、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 J5-X90井为标准井(见图 2)。

选择沙S3中21顶部第1个灰岩夹层作为划分1号和2号层的标准,并且对其进行砂岩细分,然后根据砂岩厚度的解释标准,确定了S3中21的1号和2号的油层顶、底界。

图2 标准井J5-X90测井曲线

*

2.2 精细隔夹层研究

在精细小层对比的基础上,对 S3中21层内的灰质夹层进行研究,主要用厚层内微电极相对高尖和声波相对高值识别夹层;少数井以微电极及自然电位划分渗透性明显差异段。

根据解释标准,声波时差较上下地层明显变小,回返百分数 >40%,微电极高尖峰显示。灰质夹层厚度的解释方法采用声波曲线的半幅点与微电极高尖峰对应的厚度,根据夹层厚度解释方法编制夹层等厚图,对灰质夹层平面展布规律进行描述。

3 夹层的封堵性研究

因厚油层层内韵律和物性差异及夹层遮挡等原因,导致小层内部出力不均,甚至局部不出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小层层内动用差的部分仍有一定的剩余油富集。而夹层的有效封堵性对油水运动规律影响较大,是控制油层纵向剩余油的主要因素。在存在封堵性好的有效夹层条件下,油层上部或下部可形成一定剩余油,反之,夹层封堵性差,油层纵向整体水淹。

采用剩余油监测资料对夹层的封堵性进行研究。在对研究区内16口监测井的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夹层封堵性研究,识别有效夹层,确定了后期精细开发的潜力区。

根据两个厚层的层内夹层类型分类研究封堵性,方法是利用剩余油监测资料的夹层显示,无监测曲线显示或基线与监测曲线重合情况进行研究。

3.1 泥质夹层的封堵性研究

在9口监测井中,有8口井解释了泥质夹层,但夹层具有封堵性井只有4口(见表1)。这4口井的夹层特征与没有封堵性的4口井相比,自然电位回返值较大(回返至泥岩基线),厚度大于2 m,夹层的电性特征说明这类夹层的泥质含量高,封堵性好。

表1 S3上51小层泥质夹层的监测资料和电性特征的对比表

根据泥质夹层的封堵性研究结果,S3上51大于2 m的有效夹层分布范围较小,只在东部局部发育。

3.2 灰质夹层的封堵性研究

9口监测井显示,灰质夹层都具有封堵性井(见表2),参考八面河南区面四区 S3中21层内的夹层来对比研究,如4-1-24井,吸水剖面资料显示声波曲线回返120 um/s,封堵性较差.研究区 S3中21层内的有效灰质夹层特征声波曲线回返值大于150 um/s,厚度大于0.6 m(见图3),为此得出有效灰质夹层的标准为:声波曲线回返值大于150 um/s,厚度大 于0.6 m。

表2 S3中21小层灰质夹层的监测资料和电性特征的对比表

图3 部分井监测资料与灰质夹层曲线特征对比图

根据灰质夹层的封堵性研究结果,S中2大于 0.6 米31的有效夹层分布范围广、分布稳定(见图4)。

图4 S3中21有效夹层分布图

4 调整对策及效果

普通定向井堵水或缩射顶部挖潜效果差,一般会出现挤堵复射后低液低产,或酸化后生产层与夹层以下高水淹层管外串槽,不能发挥油层正常的出油能力,需要细分小层、运用水平井挖潜。

4.1 部署区域优选

有效夹层分布稳定的区域。

4.2 配套工艺

4.3 调整效果

水平井整体部署挖潜有效动用了厚层顶部的剩余油,投产初期含水比同期周围定向井降低40%,调整效果明显(见表3、表4)。

表3 S3中21水平井开发效果表

表4 S3上51水平井开发效果表

5 结论

通过研究,制定针对厚层细分层开发的规范流程:夹层识别结合剩余油监测确定细分标准→储层精细划分→绘制成果图→优选水平井部署区域→选择配套工艺,经过实施,有效动用了厚层内顶部剩余油,提高了储层纵向上储量动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相似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1]马利民,齐玉柱,高尔双.北三区主力油层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1):22 ~26.

[2]邢维奇,杨林江,杨庆红.断块油藏储层精细描述技术[J].石油学报,2000,21(5) :115 -120.

[3]宋振宇.双河油田南块厚油层的细分开发[G].中国油田开发实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4]王延章,林承焰,温长云,等.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10).

[5]任井利.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上细分流动单元研究[C].江汉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成果,2009.

猜你喜欢

小层灰质油层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灰质密度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2型糖尿病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的影响:DKI初步研究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层动用技术界限研究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长停井恢复治理思路
基于体素的MR形态学分析对鼻咽癌放疗后脑灰质体积改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