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CPI质疑的思考

2013-09-05雷怀英赵彦云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篮子偏差居民

雷怀英,赵彦云

(1.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 言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购买的用以满足其自身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指数,该指标既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是测量实际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是进行投资等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调整存贷款利率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CPI还与工资、政府福利的指数化以及国家预算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由于价格涨势较高,居民的切身感受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值之间产生偏差,各界人士对CPI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由此也引发了学界、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和个人对CPI的讨论和思考。在《新京报》报道中,经济学家马光远称,学界对于CPI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的观点一直较为一致,“CPI的构成肯定是有问题的,不能反映目前的真实情况,这是一个制度性的低估。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低估在里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易宪容在《从CPI看通货膨胀预期的强化》一文中指出,目前国内CPI存在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价格体系是否能够完全反映价格变动情况值得商榷[1]。2010年11月9日,中国社科院徐奇渊发表的《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幡动?》一文中称,在过去五年间,CPI被系统性低估约7%[2]。徐奇渊通过实证分析将CPI偏差的讨论引向了高潮,多家媒体对该文进行转载和评论,国家统计局也在其网站上发文批驳徐奇渊所用模型的准确与合理性,进行回应。社会各界对CPI编制及其准确性的质疑和讨论虽然存在分歧,但对促进中国CPI编制制度的健全、编制技术层面的改进以及信息的公布和透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通过这场争论,国家统计局在信息公开化方面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09年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上发布“CPI在中国”系列统计知识,解释公众对CPI的质疑和困惑,2011年又发表“走进CPI”系列文章,对CPI的概念、编制和发布等进行一一解读。

20世纪90年代,美国也曾引发了一场有关价格指数的争论,参与者非常广泛,争辩也较为激烈。1994年到1996年间先后有多家机构和学者对美国CPI偏差进行了测量与估算[3]。1995年6月,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指定五个杰出的经济学者组成顾问委员,测量CPI误差的大小,委员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1995—1996年期间,美国CPI每年高估1.1%,其中质量偏差为0.6%。而Boskin Michael J和 Michael R.Darby认为CPI存在1.5%的向上的偏差,Robert J Gordon的评估结果最高为1.7%,Ariel Pakes的评估结果认为美国CPI偏差小于1%。多方评估的结果虽不完全相同,但争论的问题和结论对美国价格指数编制理论的完善和实践应用均具有深刻的意义。

笔者迫切希望中国的这场对CPI的空前关注和讨论能促进中国CPI相关问题的改进与完善。本文在总结与回顾中国CPI编制理论与现实差异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多方位讨论中国CPI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CPI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CPI编制理论及其偏差

CPI是如何产生的?尽管媒体做过多次宣传,国家统计局也向公众做过多次解释,并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大量的有关CPI的普及知识,但许多人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CPI受到公众质疑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国际上CPI编制有两个不同的理论框架[4]。一个是生活费用指数(COLI)理论,它测量的是与基期相比较,在价格变化的情况下为获得与基期相同效用水平u时所花费的成本。该定义暗含着一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和高效的,为了保持效用不变而使报告期支出成本最小化,当价格变化时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商品和服务。Konüs将COLI定义为:

这里u为效用水平;E(p,u,J)为支出函数,代表在产品集为J价格为p的条件下,获得效用为u的最小成本。J=(I0∪I1)是报告期和基期市场上产品的集合I0和I1的总和。

另一个是固定篮子指数理论,即当价格变化时,购买与基期相同篮子的商品和服务所花费的成本。在大多数国家,CPI编制采用的是传统的固定篮子指数,该指数是拉氏指数,其定义为:

上式中w0为权重,其中: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上会出现以下几种产品集合:

1.I1,报告期可供居民选购的产品集。

2.I0,基期可供居民选购的产品集。

3.Inew={i:i∈I1,iI0},即在报告期新进入市场的产品。

4.Iold={i:i∈I0,iI1},即在报告期退出市场的产品。

5.I=(I0∩I1)≠Φ,报告期和基期均存在的产品。

6.J=(I0∪I1),报告期和基期市场上产品的总和。

首先,从参与编制指数的商品范畴来看,COLI指数没有对居民购买的商品加以限制,报告期居民实际可选购的产品为I1,居民可以根据价格和效用水平在I1的范畴内来选购自己的产品组合。从CPI固定篮子编制理论来看,居民实际消费的商品与编制CPI的固定篮子商品相比较存在以下差异:第一,包含在固定篮子商品中的属于Iold={i:i∈I0,iI1}范畴的商品,居民已经无从购买;第二,新进入市场的部分产品Inew={i:i∈I1,iI0}已经被广大居民所接受,但没有纳入CPI编制框架。

其次,居民在收入约束条件下,当价格变化时,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即效用水平,会在报告期和基期均可得到的产品和服务集I中寻找替代品,如猪肉价格上涨,居民可能选择营养成分相当的其他肉类产品来代替猪肉。若没有替代品,为维持原有生活水平,其支出成本就可能上升,这与COLI编制理论相一致,而固定篮子编制的CPI指数从理论上不支持商品替代。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只有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维持原有水平或有所提高。固定篮子指数将居民的消费结构固定于某一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见从编制理论来看,COLI指数更接近于居民对于物价变化的实际感受,而根据固定篮子指数理论编制的CPI必定与居民的实际感受存在一定的偏差,国外将COLI与固定篮子CPI之间的差异称为CPI偏差。具体从编制理论来看,CPI与居民实际生活成本指数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偏差:

1.商品替代偏差(Elementary substitution bias。从式(2)可以看出,CPI固定篮子指数不允许商品之间进行替代,然而在价格上涨时,居民家庭通过商品替代才可以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商品替代偏差是价格调查和指数汇总计算过程中,忽视消费者采购物品和服务时所做的各种替代所导致的误差。因为价格调查所依据的“采购篮子”以及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或出现新的商业网点时,消费者采购时必然会随着做出替代。价格指数的商品替代偏差有两种:第一为低层替代偏差(Lower Level Substitution bias),它是在汇总计算项目指数和项目组指数时,忽视消费者的替代行为所导致的偏误。例如,当猪肉价格下降,牛肉价格相对较高时,消费者必然会多购猪肉替代牛肉。按拉氏公式汇总计算指数,就使指数数值偏高。第二为高层替代偏差(Upper Level Substitution Bias),它是在汇总计算支出类别指数和主要类别指数时,忽视消费者的替代行为所导致的指数偏误。例如,消费者选择运输服务,当水运费用相对于陆运费用较低时,必然会选择水运替代陆运。按照拉氏公式汇总指数,也会使指数数值偏高。

2.店铺替代偏差(Outlet Substitution Bias)。

随着超级市场和折扣连锁商店等新的商业网点出现,消费者为了节省支出必然要到这些廉价店铺采购用品。而CPI价格调查是按照过去POPS选定的采购点进行调查,这就忽略了消费品价格的降低,导致指数数值偏高。

3.新产品偏差(New Goods Bias)。CPI指数的固定篮子要求报告期和基期有相同篮子的商品和服务,但在事实上消费者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消费篮子,即I0和I1,I1中包含有一部分新进入市场的产品,消费者会选择购买这部分产品而提高效用水平,因此根据相同篮子商品和服务编制的CPI必然存在新产品偏差。

4.质量改进引起的偏差(Quality Change Bias)。在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的情况下,产品质量经常会发生变化,同一篮子内的商品在报告期和基期,商品名称虽然相同,但商品的功能和质量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消费者可能在使用质量已经发生变化的产品,使得所编制的CPI包含质量变化的部分未被纳入,这会导致CPI在反映消费者效用方面的变化时出现偏差。

以上4种偏差是由于CPI编制所采用的固定篮子消费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这是所有采用固定篮子理论编制CPI的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此外,在CPI编制过程中,由于式(2)使用的权重是通过调查数据取得的,因此,如果权重本身存在偏差的话,也会引起CPI偏差。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调查样本以及调查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也会引起偏差。

三、从现实约束条件与障碍视角看中国CPI

中国采用的是固定篮子指数,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调查方案中,CPI的调查内容按用途划分为8个大类,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根据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城镇近6万户农村近7万户)的消费习惯,在这8大类中选择了262个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目前约有600多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表规格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按照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CPI调查的大、中、小类是统一的,但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表规格品不尽相同,有所差异。

可以肯定的是,国家统计局一直致力于改善和提高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力求统计信息的准确,无论从CPI调查制度还是编制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CPI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居民随着中国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随之而引发的对CPI关注度的提升,使得CPI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从CPI编制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制度等原因的约束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代表规格品来看,统计部门不断更新代表规格品,使其更接近于居民的消费习惯,如2001年起增加了汽车、汽油、移动电话、电脑及家庭服务收费、车辆购买使用维修费、电话月租费、有线电视费、非义务教育收费、健身活动收费、物业管理费、自有住房需缴税费、旅游收费等,从2006年起增加上网费、教育软件开支等,其数量由之前325种增到近600多种。尽管如此,固定篮子商品的代表性问题仍然受到质疑。这是因为,一方面商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篮子内商品的消费份额也会飞速变化,从而减弱其代表性。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构成已经存在较大的差异,固定篮子商品很难代表所有阶层的共性消费特征。一般低收入者购买较为廉价的质量次的产品,而高收入者趋于购买价格高且质量好的产品。从表1可以看出,低收入户的购买价格普遍低于高收入户,说明不同阶层购买的产品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不同收入阶层的代表商品在实际生活中是不相同。因此,在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且收入分布曲线偏斜程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采用一篮子商品编制的CPI指数对不同阶层的代表性均有所减弱。另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有些在某地区重要的产品在其他地区却不重要,类似于南方人偏爱大米而北方人偏爱面食一样,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其重要性不同,或由于气候、经济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商家为达到营销目的,使同一名称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产品特性,因而如果采用统一的代表规格品,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也会引发人们对代表规格的质疑。

表1 2009年不同收入层次居民购买商品的平均价格表 (单位:元/千克)

第二,从CPI数据资料调查方式来看,采用居民家庭记账式的调查方式,被抽中的调查户需要每天对其家庭所有成员的各项消费支出及收入情况作详细的记录,统计局每月支付调查户几十元的调查费用,由于支付费用较低,加之中国居民对统计数据观念的意识淡薄,居民配合调查的意愿和积极性必然影响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CPI的准确性,尤其中高收入者配合调查的意愿会远远低于低收入者。目前中高收入者能否配合统计部门的调查成为关键,如果被抽中的中高收入者拒绝为其记账,统计部门只能更换样本或者退而求其次;如果在调查过程中不能保证被调查户低、中、高收入者恰当的比例,调查结果偏向于低收入者时,必将造成CPI与实际物价变化之间的差异。

第三,由于社会制度等原因,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项目,如择校费,课外补习费等存在暗箱操作,居民实际支付费用已经远远超出国家教育制度规定和容许的范畴,这些国家统计制度无法正常统计而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又不得不支出的项目,已经成为居民的日常且重要的优先开支项目。这些项目跟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正常开支项目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攀升,在固定篮子商品无法将这些项目包含在内的情况下,居民实际生活费用的支出必然大于CPI的统计范畴。

四、从消费者感知角度看中国CPI

(一)不同收入阶层CPI指数的差异

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面对相同的CPI,经济上处于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的现实感受和承受能力明显不同,一般来说,低收入者对物价的变化较为敏感,低收入户面临的价格上涨压力明显高于高收入户(图1),而且价格越高的年份,不同阶层的CPI差异越大(图2),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一的CPI指数更接近于高收入者的CPI。图2显示2001、2002、2003、2005、2006、2009年份上的最高、最低收入的差异较小,即低物价年份不同阶层的CPI差异较小,而高物价年份不同阶层的CPI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幅度较多时,低收入户对价格的变化较为敏感,其消费结构会做出较大的调整,而高收入户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从而导致CPI代表商品的构成更接近于高收入户的消费结构,CPI值也就更接近于高收入者的CPI。

图1 不同收入阶层面对的CPI指数图

图2 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CPI差异图

(二)统计项目导致对CPI理解的偏差

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之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物价水平的高速上涨,居民不得不从每月的收入中提留固定的金额用于购房、子女教育以及赡养老人和疾病预防,使得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载能力相对降低,对CPI感知的相对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从近年来公布的分类CPI指数来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大,这也是居民感受与CPI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之一。从图3可以看出,CPI较高的月份,食品价格的涨幅更高,与普通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CPI涨幅,从而造成居民感知上的差异。另外,居民支出份额最大、价格上涨最快、居民购买压力最大的住房没有包含在价格编制体系中,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成本与CPI之间的差异。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每人新增住房按揭贷款为2 836.5元/人。按每个家庭3人来计算,每个家庭平均新增8 509.5元的住房贷款,如果按15年的贷款期计算,每个家庭将有12万元的贷款,按年利率计算平均每个家庭每年至少还款2万元,再加上物业费、房租等,居民实际负担的住房费用会更高。住房支出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日常支出的一部分,从而当住房支出上涨时,居民会感觉到生活压力的增大,在不了解CPI的实质含义时,必然对CPI造成感知上的误解。

图3 2001—2011年居民食品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比图

五、中国CPI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一)编制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CPI指数

由于不同层次的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等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作为平均值无法准确地反映不同收入人群所面临的物价波动造成的影响,这也是当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难以得到广泛认同的原因之一。因此,按照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费层次,分层编制,客观地反映不同收入阶层所面临的实际价格水平,特别是编制出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CPI很有现实意义。

(二)将部分数据资料的调查进行商品化运作,以提高调查精度

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收入、支出、商品价格等数据资料的调查进行商业化运作,加大调查成本,对于抽中的居民户,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以期获得最大意愿的合作,从而提高调查的精度。同时开发其数据资料及其成果的使用,通过其使用权的转让等方式弥补增加的调查成本。也可鼓励民间调查公司参与部分数据资料的调查与收集,政府从调查企业购买所需的数据资料。另外,大力宣传CPI编制的重要性,发展一批自愿者,组建自愿为提高中国数据质量和数据精度做出贡献的民间团体,通过团体成员自觉记账的资料进行事后分层,以此作为编制CPI的辅助资料。

(三)使用并逐步建立扫描数据库

扫描数据能够提供购买价格、地点、时间、数量、产品规格、品牌质量等信息,对于编制价格指数是非常有效的。

应用扫描数据编制价格指数有如下特点:一是由于扫描数据价格反应的是交易价格而非挂牌价格,因此适合于CPI、RPI指数的编制,而不适合于PPI指数的编制;二是由于扫描数据是消费者最终根据自己的意愿支付的价格,所以该价格更能体现消费者的购买效用;三是扫描数据包含有与交易价格相对应的交易数量,因此,无论使用匹配模型法还是使用hedonic方法编制价格指数,均可以以销售份额为权数,编制加权的价格指数,提高价格指数的精度;四是扫描数据能够提供hedonic价格指数所要求的特征信息资料。因此,应逐步建立电子扫描数据库,为提高价格指数准确性构建基础平台。

[1] 易宪容.从CPI看通货膨胀预期的强化[J].沪港经济,2008(1).

[2] 徐奇渊.对 CPI指数讨论的回顾与评述 [J].统计研究,2010(12).

[3] Robert J Gordon.The Boskin Commission Report:A Retrospective One Decade Later[R].NBER Working Paper,2006.

[4] Triplett,Jack E.Should the Cost-of-Living Index Provid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Consumer Price Index?[J].Economic Journal,2001,111(6).

猜你喜欢

篮子偏差居民
50种认知性偏差
石器时代的居民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篮子
木桶和篮子
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研究
高台居民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
我把秋天装进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