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诞生
2013-09-04刘敏
刘敏
在二十世纪20年代纪录片形式发明并正式命名之前,非虚构片已经存在二十多年了。如工人离开工厂、火车进站等真实场景的记录。
早期影片包括舞台喜剧、历史事件重演、魔术、滑稽剧及通俗剧;一战时期,大量电影素材记录了战争的所有阶段,电影成为战时各个政府与其人民交流及宣传的重要媒介。这些影片看起来更像是故作爱国主义姿态;这样的新闻片只能算作纪录片的素材,因为他们是凌乱无序的,缺少一部正直纪录片的特质。
这些纪录片以事件作为中心,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却不明确。早期纪录的电影缺乏一种在同时期的剧情片中已经存在的组织性和诠释性的视野。
虚构的电影能够讲述带有复杂道德尺度的故事,而非虚构的影片只能把旅行片当做最专业的作品。剧情片拥有文学作品中极好的角色模型;漫画可能是纪录片真正的鼻祖,他们的核心和关注点可以在鲁吉(Bruegel)、贺加斯(Hogarth)、戈雅(Geya)、道尼尔(Daumier)和泰勒斯等艺术家的作品中看见。
戈雅对于战争的观念,以及道尼尔关于城市贫民的观念都是从个人化、充满感情的视角出发。这都是记录电影在展现20世纪的痛苦与辉煌时需要的;
新闻电影对于公众了解一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当然是以事后的观点来进行修改,但这来源于根本不同的、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意识,而不是来源于当时的统治阶级;
这其中的教训是:同样的素材可以支持不同的描述。这样的事实可以改变世界对于真实的认识,因为事实是相对的;
当人们找到更多或更与众不同的信息时,当新的研究者不必为早先的观点所束缚,而重新解释复杂的行为模式和事件时,他们提出了新的因果关系,并且得出更加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解释;
这一过程和我们作为个体的成熟过程同时进行,将我们的生活经验注入到一种更大的塑造意义的模式当中。
记录精神最初产生于俄国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以及他的电影制作小组; 他开始认识到摄影机捕捉到的真实生活的价值,以及应该与时代精神保持一致;
20年代的苏联处于创造电影理论与形式的伟大时代,维尔托夫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理论家。
“纪录片”一词是由约翰·格里尔逊第一次运用到非虚构电影中的,这位苏格兰社会学家和宣传心理学家对于电影事业的影响很大。他是在1926年观看弗拉哈迪的《摩阿拿》时提出这一词的。
弗拉哈迪早期的《北方的纳努克》现在被公认为纪录片史上的开山之作。由于受到当时粗陋的摄影器材以及恶劣的天气状况的限制,弗拉哈迪不得不要求他的拍摄对象以特定的方式来表演他们的日常生活。最初,影片发行商认为《北》无法引起观众兴趣而拒绝上映此片,但后来此片广受好评。
然而,弗拉哈迪日后完成的作品,均受到了格里尔逊等人的批评,他们认为弗拉哈迪的影片过于注重创造抒情式的典型而忽视了被摄制者在生活中受政治决定的事实。从《北》开始,以事实为基础的影片从来就没能从争论中解脱出来,因为他们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真实的问题,还又真实的潜在含义。
通过将事件转换成平衡的故事讲述,纪录电影必然要诠释其主题,并带有某些暗示,有时伴随着制作者无意识的自我揭示,及影片作者对社会因果的观念。实际上,很多纪录片都是伪装的自传。
格里尔逊是英国纪录片运动的领袖,他是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FB)的创始人,他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后来美国的纪录片常常遵循弗拉哈迪的模式,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
对于早期的纪录片来说,在欧洲有很多工作要做。格里尔逊在20年代后期为英国政府服务,此时他宣称的理念是“为了防止战争,我们就要使和平令人振奋。”
在20世纪的苏联,革命刚刚完成。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民可以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多种族多历史以及新闻传播的问题。由于新政府要求电影必须兼具写实性及启发性,并且避免西方商业电影中的虚假与逃避主义,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新观念试图规范电影的功能,结果之一便是对剪辑作用的重视。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主张在不捏造生活的情形下记录生活。
苏联电影的幕后领袖爱森斯坦从未拍摄过纪录片,但他拍摄的历史事件重现——《罢工》及《战舰波将金号》在呈现俄国近代历史时具备了纪录片的写实主义品质,是纪实风格影片(Docudrama)的先驱。爱森斯坦和格里尔逊都相信艺术在社会上必须产生作用。布兰切特对此的说法是:“艺术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塑造生活的锤子。”
围绕在格里尔逊周围的人都信仰社会主义,英国纪录学院派的成就彰显了普通百姓及其工作的尊严。《夜邮》及《煤脸》等片吸引了当时一些最著名的艺术家,如作曲家本杰明以及诗人奥登。这些影片也因这些艺术家对韵律的推崇及对卑微工作的关注而闻名于世。
20、30年代的欧洲社会不像美国那样安全,也不像俄国社会在革命中混乱不堪,欧洲纪录片倾向于反映20世纪的城市问题。伊文斯、卡瓦尔康蒂、沃尔特·罗特曼等电影工作者制作了许多实验影片,这些作品被称为“城市交响乐”。尽管这些影片呈现了日常生活的忙碌节奏、穷人的生活压力和拥挤不堪的街角,但人们仍为影片中的浪漫感觉而吃惊。
在西班牙,路易斯·布努埃尔拍摄了《无粮的土地》呈现了西班牙与葡萄牙交界处一个偏远的小村子中令人惊讶的贫困与苦难。
纳粹是所有政权中最了解电影对这代的魅力以及它无穷的潜力的。纳粹精心挑选演员展示亚利安人种的优越性,以及希特勒政策的至高无尚,除此之外,还制作了两部史诗电影,这两部片子在构成以及音乐上的成就使其毋庸置疑地被列入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行列。它们均由莱妮·丽芬斯塔尔导演:一部是《奥林匹亚》,本片将1936年的奥运会塑造成一首对运动的赞美诗;另一部是《意志的胜利》被认为是利用非剧情片潜在力量的巅峰之作。二战时期也是大规模拍摄纪录片的年代。大部分纪录片由政府出资,并着重于大规模战争的结果。
在英国出现了电影诗人亨弗莱·詹宁斯,他的《倾听不列颠》和《战火已起》既不说教也不理想化,通过影片展示了许多百姓遭受战争的苦难,詹宁斯为英国制作出动人而不煽情的影像作品。
纳粹自己的记录影片为阿伦·雷乃1955年的纪录片《夜与雾》提供了资料——是一部关于人类自相残杀的纪录片。 【责编/九月】
(请作者见刊后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