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汉人之堡”——论上海与汉堡的友好城市关系在中德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2013-09-04王金辉
文/王金辉
汉堡:“汉人之堡”
——论上海与汉堡的友好城市关系在中德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文/王金辉
一、上海与汉堡——中国与德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上海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取得了在上海的第一个租借地特许经营权,从此打开了外国人在上海进行贸易活动的大门,中国开始允许外国人直接和中国人进行贸易往来,同时外国人在上海定居的权利也从此得到了保障。1895年,日本人根据不同国家的租界区域将上海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因此,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上海这座城市被划分为三个不同政治区域:位于南上海的贫民窟,法租界区以及英国人和美国人共同管理的公共租界区。
汉堡与中国的直接贸易联系可以追溯到280多年以前。1897年,第一艘悬挂汉堡旗帜的商船驶进了广东,广东由此成为当时汉堡与中国的贸易发源地。虽然18世纪的上海还仅仅是一个区域性港口,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经慢慢进入了欧洲商人的视野。1845年,一份汉堡与上海往来的中国贸易协定报告称:“飘着汉萨同盟旗帜的船只进出明显增多,由此显现上海港口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840年整个中国的出口业务经由广州展开相比,1870年,在上海进行的出口业务比例则猛增至63%。到了1864年,上海一跃成为拥有大约60万居民的中国贸易中心。在19世纪末,上海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大关,而且外国人的数量也增加至约10,000人左右。上海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其地处核心和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于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茶叶和丝绸产地来说,其有利的地理优势不言而喻。因此,茶叶和丝绸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而鸦片则长期占据上海港进口产品数量的首位。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已经成为汉堡与中国合作的最重要的港口城市。
在那个贸易迅速发展的时代,当然也需要设立一个汉堡的政治代办机构——领事馆。1852年,常驻上海的英国贸易公司林赛公司的威廉姆霍戈,被任命为汉萨同盟驻上海领事馆的首位领事。这座领事馆还同时代表汉萨同盟其他两座城市——吕贝克和不莱梅市。除了汉萨同盟领事馆,上海当时还设有其他6家领事馆,分别是英国、法国、美国、丹麦、荷兰和普鲁士领事馆。1868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后改为北德意志联邦驻沪领事。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北德意志联邦领事升格为德意志帝国领事。随着上海对于德国贸易重要性的日益增强,1877年领事馆又升格为总领事馆,负责管辖德国其他驻华领事机构。在之后的岁月里,德国驻上海的总领馆曾一度因为德国是世界大战战败国而关闭或者解散,1972年10月,德国外长谢尔访问北京,中德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两国约定分别在上海和汉堡恢复设立总领事馆。
不仅如此,由于两座城市的来往日益密切,双方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事宜也提上了日程安排。1986年5月29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率代表团访问汉堡市,并与当时的汉堡市第一市长克劳斯·多纳尼共同签署了《上海—汉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声明》。在声明中,上海市与汉堡市同意继续保持两座城市的传统友谊,加强合作,并且愿意将这种合作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在签署仪式上还展示了上海与汉堡这两座城市的许多相似之处:两座城市都是港口城市,都是两国“通往世界的大门”的起点,它们同时还是各自国家的贸易和媒体中心,并都是直辖市或州级市。此外,两座城市还商定,将每隔两年定期签署合作备忘录,其中涵盖了姐妹城市间各种活动。
鉴于汉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国际贸易重地的特点,很多跨国公司将其欧洲的总部都设在汉堡,这当然也包括中国公司。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前的单向性开放,即吸引外国资本来华投资,已经不再符合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潮流,现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洪流中去,根据中国商务部对外合作经济合作司的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企业当前的国际化战略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方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汉堡经济促进局就通过汉堡驻上海联络处向有意开拓海外市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中国企业抛出了橄榄枝。第一批中国公司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来到汉堡的。到了1993年,就已经形成了平均每年17家公司到汉堡开设业务的规模。汉堡之所以能够从众多欧洲城市中脱颖而出,主要是由汉堡的投资环境所决定的。对于几乎所有的中资企业来说,汉堡商业环境佳,拥有大量的进出口公司,汉堡作为中欧贸易的第一大港口,拥有发达的物流网络,是来往东欧、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必经之地。另外,中国企业到汉堡发展也离不开汉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绝大部分驻扎在汉堡的企业都是国际性的大型贸易企业,比如来自上海的宝钢(欧洲)贸易有限公司,这是宝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中国钢材企业最早在欧洲开设的钢材贸易公司。汉堡港的重要意义以及汉堡港集装箱吞吐量飞跃式增长也吸引了中国三大海运公司集中将其欧洲总部搬到汉堡,并寄希望受惠于汉堡港持续强劲的发展,最早落户汉堡的是中远集团。2004年,同样是来自上海的中国海运集团在汉堡新城设立了欧洲总部,它也是第一家在汉堡拥有一整栋大楼的中国国际大企业。如今,在汉堡的中国企业已经接近400家。中国企业已渐渐成为汉堡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堡峰会—中国与欧洲相遇(Hamburg Summit- China meets Europe)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里,通过国与国之间政治层面的交流与磋商的方式来维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只有通过一个覆盖多国和各阶层精英的网络共商大事,才能实现世界各国之间互信与共同发展。汉堡商会借鉴汉萨同盟的传统模式,于2004年11月25日至27日酝酿发起了第一届汉堡峰会论坛,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界的精英汇集于汉堡,共同探讨当前世界的核心问题,共同探索有利于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方案。“汉堡峰会—中国与欧洲相遇”的举办,标志着中国与汉堡关系史中的一个新纪元的开端。第一届汉堡峰会上,来自12个国家共450多位世界著名的政界、经济界、文化学术界人士,其中包括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教授等知名人士,参与了15个专题小组的讨论。论题范围涉及中国在世界的角色、中国能源工业、金融市场改革以及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中国代表团则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首的共30人组成。会后,中欧发表共同声明,汉堡峰会每两年在德国汉堡举行一次。第五届汉堡峰会于2012年11月28日至11月30日在汉堡举行。此次峰会吸引到了来自21个国家440名各界精英和200多个媒体参加。欧债危机、中国领导人换届、人民币自由兑换、智慧城市、中欧贸易以及中欧在多极世界中的角色等话题成为了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另外,此次峰会最大的亮点就是作为中德与中美建交的关键性人物的前德国总理施密特与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就“中国和平崛起”进行了大讨论。 会上,两位老人共同呼吁要给予对中国的尊重以及加强和中国的合作。
二、上海与汉堡共同架起两国教育合作交流的桥梁
教育合作一直是上海与汉堡友好关系发展中重要的核心部分。自1986年两座城市缔结友好城市起,教育培训合作就一直不断深入发展。每年上海和汉堡不断输送优秀学子到对方的城市进行交流与学习,为两国学子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舞台。在众多合作项目中,当属上海理工大学与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的“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和复旦大学与汉堡大学共同创办的“孔子学院”为最佳典范。
(一)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简称“中德学院”)(Shanghai-Hamburg College)
说到上海理工大学,就不得不从它的前身说起。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1906 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创建的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和1907 年德国医生宝隆(Erich Paulun)创建的德文医学堂 (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德文医学堂的成功创办,使德国驻沪总领事威廉·克纳佩(Wilhelm Knappa)萌生了在上海开办一所工科学堂的念头。1910年12月,德国政府和工商界巨头商议决定:“先在中国最盛商埠之上海设立工业学校,然后逐渐推广。” 1912年6月,仅有电机科1个班级、6名学生的工学堂开学,但不久就与“同济德文医学堂”合并,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沿袭德国教育制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医工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从1907年成立至1917年的10年间,形成了注重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德式教育模式。尽管它是德国与列强争夺在华教育领域利益的结果,但客观上也为部分国人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反映出当时国人接受外来科技文化、谋求自强与现代化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又是近代以来中国引进德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桥梁,是中德乃至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范例。中德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渗透、交流与融合,在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98年9月,作为上海—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内容之一,上海理工大学和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了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简称“中德学院”)。其联合办学的宗旨是引进德国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充分利用双方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合中德两国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需要,既懂德语又懂专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各专业均为全日制、四年制学士教育。通过第一学年的德语强化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德国歌德学院组织的德语等级考试;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课程由汉堡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德文授课;第七学期到企业实习,其中10%优秀学生被选送至德国本土著名企业如空中客车公司、西门子、飞利浦等实习,其余学生在国内德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实习。2004 年12 月,德国权威的理工学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Akkreditierungsagentur fuer Studiengaenge der Ingenieurwissenschaften, der Informatik,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und der Mathematik e.V.)通过对中德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评估认证,2010年10月1日通过复评估认证,这使两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双学士学位,也使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本科工程专业“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的大学,也是亚洲地区首个获得ASIIN认证评估的大学。
2009年6月,中德学院从复兴路校区整体迁往军工路校区。2009年12月,德国汉堡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上海理工大学,作为沪江国际文化园首个中心德国文化中心揭牌。2010年10月,上海理工大学与汉堡应用科技大学隆重庆祝合作25 周年,双方合作与交流掀开了新的篇章。2011年11月,德国汉堡市第一市长奥拉夫·舒尔茨率经济文化代表团及主要德方媒体等一行65人,在原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的陪同下访问上海理工大学。现任德国驻沪总领事Wolfgang Röhr更是数次访问上海理工大学。如今,该合作办学项目已经被列为上海-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内容。
(二)汉堡大学“孔子学院”(Konfuzius-Institut an der Universität Hamburg)
2007年9月,汉堡大学与复旦大学合作在汉堡开设了德国第6家孔子学院。如今已经遍布全世界100所的孔子学院,其目的是向全世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与歌德学院不同的是,由中国政府发起的孔子学院是通过与东道国机构合作而运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常常与东道国合作的对象是中国重点大学。汉堡大学的孔子学院则是德国汉学研究的摇篮——汉堡大学著名的亚非学院中的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心,与位于其姐妹城市上海的世界名校复旦大学合作的结晶。
高管内部薪酬差距、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 刘春旭,丁 鹏(5.22)
汉堡大学孔子学院除了提供高水平的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外,还开设许多创新和差异化的教学和培训课程,从专为儿童和青年学生开设的入门语言课程到学生业余技能的培训课程再到职场的强化课程,汉堡大学孔子学院提供了全面的机会让德国人了解中国。另外,汉堡大学孔子学院还充当着中德系列活动“中德对话”的桥梁作用。促进了中德两国的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孔子学院还在“中国世界”系列活动中举行音乐会来展现中国的各方各面。每年1月或2月,孔子学院都会与“豫园”茶舍举行农历新年活动。约20家机构的共同参与以及超过1000人次的游览,使其成为德国北部最大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
当然,上海与汉堡的教育合作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两个项目。2012年值中德建交之际,上海市政府与汉堡市政府商定了全新的《上海市和汉堡市2013-2014年合作备忘录》,其中巩固和深化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意向。目前进行中的合作项目还有:
1) 汉堡—哈尔堡科技大学(TUHH)与同济大学在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机械电子工程、地质学、建筑学、热能工程等领域开展全方面的合作。
2) 汉堡大学和平研究与安全政策学院(IFSH)与华东师范大学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根据汉堡大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系和华东师范大学于2007年签署的合作协议,将共同开设汉堡大学欧洲硕士课程(M.E.S.和M.P.S.)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硕士课程。
3) 汉堡大学经济与商务学院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开展双学位合作项目(UHH MiBA-ECUST IMBA/MIB)以及商务咨询课程项目。
4) 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加强在爵士乐领域的合作。
5) 汉堡贝恩哈德-诺赫特医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为主的科学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另外,上海与汉堡的教育合作也不仅仅局限于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早在1986年5月,上海就将文教体育,中学生交流等内容纳入与汉堡签署的友城与交流备忘录中。1987年,上海与汉堡首次互派中学生代表团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交流互访,当时参加交流的伙伴学校是:上海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位育中学,以及来自汉堡的Christianeum中学、Waldoefer中学、Ida-Ehre中学。自1997年起,AFS国际交流组织(驻德国汉堡)与上海办公室(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首次向汉堡派遣了中学生交流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学生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上海教育委员会还利用友好城市的平台,获得了教育部的特别政策,首次将德语作为第三外语引入上海的中学,并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同样根据最新的合作备忘录,双方中学生的交流计划将不断得到推进和深化。
三、上海与汉堡:中德文化零距离接触
文化是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并促成相互之间的理解。上海与汉堡自1986年以来,双方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进一步拉近了德中两国之间的距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双城伙伴关系的活力和双方在文化领域上越走越近的意愿。因此,中德文化交流现在已成为代替两座城市合作框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凭借早已建立的贸易关系,汉堡与中国长期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文化交流传统。这一传统不仅由在汉堡生活的华人,而且还由热衷于中国文化的汉堡人和上海市民共同继承和发扬。同时,汉堡中德协会始终致力于促进中德两国人民在汉堡进行各种层面的文化交往。而汉堡的博物馆,例如汉堡民俗博物馆和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文物收藏。
(一)汉堡“中国时代”系列活动(China Time)
继在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先后成功举办后,2012年8月9日至8月25日第四届汉堡“中国时代”系列活动在汉堡市政厅前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和在生活方式以及汉堡和中国之间长期密切的关系。其间主办方举办了200多场围绕中国的丰富多彩的节目。通过展览、音乐会、讲座、研讨会、小组讨论、朗诵、戏剧、电影表演、美食和在阿尔斯特赛内湖的龙舟活动等表演形式,展现了现代和传统中国的风貌,让德国群众了解当今充满活力的中国。
在2012年汉堡“ 中国时代” 系列活动期间,也不乏上海艺术家的身影,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沏茶过程——“茶艺”的展示。为此,位于汉堡豫园的孔子学院举办了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来自上海的茶艺师鲍丽丽为德国群众展现了高雅的茶艺表演,普及了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另外,此次“中国时代”与石荷州音乐节相互配合,为北德的观众提供了新层面的音乐交流,德国百姓不仅领略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还亲身感受到了上海与汉堡之间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两个上海乐团呈现了欧洲古典音乐与中国民乐的最高境界。更有意思的是,上海与汉堡的象棋爱好者选手首次通过网络的形式举行了第一届“上海-汉堡象棋大赛”。
(二)上海“汉堡文化周”(Hamburger Kulturwochen)
作为上海与汉堡之间的一项重要交流活动之一,第一届上海“汉堡文化周”于2001年在上海图书馆开幕,“汉堡文化周”旨在将德国艺术,尤其是汉堡的现代艺术,全面展示给上海人民。第一届“汉堡文化周”由三个展览、四场音乐会和一个作品介绍会组成。来自汉堡的艺术家们通过雕塑、绘画、工业设计、视觉艺术等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独特创意和艺术审美观。
在2010年10月举行的上海“汉堡文化周”同样以三种不同的文化活动组成。汉堡室内合奏乐团“Ensemble Intégrales”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向中国观众演奏了由中西方古典乐器共同演奏的曲目,让观众们感到耳目一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同时还参与了中德剪纸展览。本次文化周的另一个重头戏——儿童图片展于10月29日在上海市少年宫开幕。展览展出了来自上海和汉堡的儿童摄影作品。孩子们的照片让参观者从儿童世界的独特视角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上海德国学校参加了该项目,并展出了学生们的创意作品。
四、展望与结束语
上海与汉堡同为世界著名大都市,除了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方面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城市布局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汉堡港口新城(Hafencity)就被视作为汉堡的“浦东新区”。比如说,浦东新区和港口新城都是白手起家建成的,浦东新区曾是沼泽地,而港口新城则曾是汉堡港的一部分。两个城区的位置也非常相似:城区靠近港口,又靠近传统的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一样,汉堡港口新城未来不仅要打造成商业中心,还要成为集休闲,娱乐和购物于一体的住宅区。仅有的区别也只是在于两个城区的面积(浦东新区有1210平方公里,港口新城只有2.2平方公里)和发展速度。
未来上海与汉堡的合作面依然很广,特别是在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汉堡有许多值得上海借鉴的方面。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汉堡之家”被动屋。
德国可持续建筑文化的理念在“汉堡之家”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既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又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出入各个区域进行工作、居住、休闲娱乐等活动,能源消耗也比普通房屋降低了50%。除此之外,上海和汉堡在2006年共同发起了“2006年上海生态建筑展”,旨在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手段唤醒公众对节能建筑的意识,向上海乃至中国传授德国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的经验。
如今,上海与汉堡的友好关系即将走进第28个年头。回首双方共同走过的岁月,上海与汉堡的友好关系堪称中德城市伙伴关系中的成功典范。“友好城市”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合作伙伴的含义,上海与汉堡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为中德跨文化合作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汉堡驻上海联络处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欧洲处的通力合作下,双方已经在各个层面上开展了合作,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通过28年的合作,双方已经创造出充足的信赖基础,当然这种信赖并不是持久不变的,双方都必须不断巩固加强这种信赖。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两座城市的友好关系的重要意义越发明显。相信上海和汉堡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桥梁,一起携手走向世界。(作者系同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