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涧峪岔地区长2储层特征研究

2013-09-04维,王锦,郭

地下水 2013年4期
关键词:溶孔绿泥石长石

王 维,王 锦,郭 科

(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

涧峪岔油田处于陕西省子长县西北部,西临瓦窑堡油田。海拔930~1 450 m,沟壑纵横,峁梁起伏,地势整体北高南低。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9℃,年均降水量450 mm,林木覆盖率达13%。石油、煤炭资源丰富。涧浴岔油田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带东部,构造总体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0.5°左右。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其中三叠系上统延长组,长2(T3y4)油层为主力油层之一。研究区长2段沉积相研究表明,长2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古河流方向呈北东~南西向,物源方向控制了长2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1 储层岩石学特征

1.1 岩石类型及碎屑成分

涧峪岔地区长2段砂岩分选性好,碎屑颗粒磨圆度为次棱状,磨圆度较低,砂岩中石英含量低而长石含量高,说明岩石的结构成熟度中等,矿物成熟度较低,无长距离搬运史。碎屑颗粒间接触关系以点-线接触和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为薄膜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为主。

根据钻井取心以及在室内岩心薄片的镜下鉴定,涧峪岔地区长2段属于细粒砂岩,以细砂岩为主,夹钙质胶结细粉砂岩和泥岩薄层。据砂岩薄片统计,平均粗砂含量0.9%,中砂 9.9%,细砂 73.3%,粉砂 16.4%,细粉砂 2.5%,杂基0.5%;平均粒径0.12 mm,粒级明显偏细,属细粒砂岩。

根据薄片资料统计,涧峪岔地区长2段砂岩中长石含量33%~58%,平均41.3%,其中钾长石占长石总量的60.7%,斜长石占 39.3%;石英含量 20% ~36%,平均30.4%;黑云母含量 3% ~8%,平均6.63%;岩屑含量2% ~4%,平均3.0%,主要为沉积岩岩屑;碎屑总量77% ~88%,平均83.6%。根据砂岩成分分类原则,长2段砂岩为长石砂岩(图1)。

图1 涧峪岔长2砂岩分类图

矿物中长石颗粒风化程度中等 ~深,少量长石颗粒被方解石交代,绿泥石沿矿物周边呈节状排列,局部石英颗粒具有微裂隙,黑云母含量中等,呈板块状分散或均匀分布,且部分已绿泥石化。石英、长石颗粒具有次生加大现象。重矿物为黄铁矿、绿帘石等。

粘土矿物含量7%左右。通过对41块岩心进行X衍射分析,粘土矿物以酸敏矿物绿泥石为主,占粘土总量的70.10%,其次为高岭石和伊利石。

1.2 填隙物和岩石结构

涧峪岔地区长2储层的杂基含量较少,其主要为绿泥石和云母,绿泥石含量4.6%,云母2.0%。储层碎屑颗粒间接触关系以点-线接触和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为薄膜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为主。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含量2.0% ~4.0% ,平均 2.8% ,属钙质胶结。

长2段砂岩分选性好,碎屑颗粒磨圆度为次棱状,磨圆度较低,砂岩中石英含量低而长石含量高,说明岩石的结构成熟度中等,矿物成熟度较低,无长距离搬运史。碎屑颗粒间接触关系以点-线接触和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为薄膜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为主。

2 储层物性特征

2.1 孔隙类型特征

涧峪岔地区长2段薄片观察表明,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孔为主(图2a、2b),溶孔含量20% ~30%,平均28%,此外,含有少量裂隙孔,含量5%。其中粒间溶孔为本区长2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占总孔隙的45% ~55%,平均48%。其次为粒内溶孔和填隙物内溶孔,占总孔隙的20% ~30%,裂隙缝占5%。从地层纵向上来看,长22和长23储层面孔率、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填隙物内等孔隙的含量很一致。

图2

当岩石为颗粒支撑、含有少量胶结物时,颗粒间的孔隙称粒间孔隙,它为砂岩最重要、最普遍的孔隙类型。而溶孔则不受颗粒边界限制,边缘呈港湾状,形状不规则。

涧峪岔油田长2岩心物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长21渗透率最大为 22.5 ×10-3μm2,最小为 1.3 ×10-3μm2,平均为7.7 ×10-3μm2;有效孔隙度最大为 17.5% ,最小为 9.9% ,平均为 13.5% 。长 22渗透率最大为 35.7 ×10-3μm2,最小为1.1 ×10-3μm2,平均为 14.43 × 10-3μm2;有效孔隙度最大为 18.2%,最小为 9.4%,平均为 15.96%(表 1、图 3)。长 2储层物性较好,总体上长22优于长21

表1 涧峪岔油田长2油层物性统计数据表

图3 涧峪岔油区长2各油层组孔隙度、渗透率频率分布直方图

2.2 孔喉展布特征分析

涧峪岔地区长2储层的薄片观察表明,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孔为主。其中粒间溶孔为本区长2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占总孔隙的45% ~55%,平均48%。其次为粒内溶孔和填隙物内溶孔,占总孔隙的20% ~30%,裂隙缝占5%。从地层纵向上来看,长22和长23储层面孔率、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填隙物内等孔隙的含量很一致。

图4 涧峪岔油田长2储层典型毛管压力曲线

通过对4口井42块岩心进行压汞法毛管压力测试,毛管压力曲线总体特征表现为平缓段较明显,且靠近底部,反映涧峪岔油田长2储层喉道具有分选较好和孔喉较粗特征(图4)。排驱压力 0.04 ~ 1.2 MPa,平均 0.12 MPa,喉道半径0.16 ~ 6.59 μm,平均 3.35 μm,喉道分选系数 2.84,为中等~较好。饱和度中值压力 0.18~19.09 MPa,平均 1.04 MPa,喉道中值半径 0.04 ~ 6.89 μm,平均 2.42 μm。偏度均大于0,平均1.61,属正偏,表示喉道偏粗。峰态均大于0,平均3.67,频率分布曲线为尖峰状,喉道分布较集中。

3 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

3.1 成岩作用类型

涧峪岔地区长2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次生加大。石英与长石颗粒均有次生加大现象,其主要胶结类型则为薄膜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

3.1.1 压实压溶作用

本研究区长2储层粒度细、云母及塑性岩屑含量高,同时在埋深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压实压溶作用,压实作用的结果使碎屑颗粒在压力下形成线面接触,产生致密镶嵌结构,局部表现为凹凸状接触。其后的化学压溶作用形成长石、石英的次生胶结也很普遍,压实压溶作用使长2砂岩的原生孔隙损失很大。

3.1.2 胶结与交代作用

(1)绿泥石胶结作用。本研究区长2砂岩中绿泥石是延长组储层中普遍存在的自生胶结物,是黑云母碎屑在早成岩A期,发生强烈的水化水解作用后的微碱性水介质中析出的产物,一般以叶片状垂直碎屑颗粒呈薄膜状胶结,堵塞孔隙,降低物性;另一方面薄膜状绿泥石增加砂岩骨架强度,保护了粒间孔,具有积极地作用。偶见绒球状、花朵状绿泥石,产出于绿泥石膜、长英质加大和方解石胶结后的残余粒间孔中。

(2)碳酸盐胶结及交代作用。本研究区和长2储层的碳酸岩盐胶结为亮晶方解石,偶见少量铁方解石。方解石形成有两期:①在绿泥石膜形成的同时,在碱性介质条件下局部形成少量微晶方解石胶结物,充填原生粒间孔隙并交代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碎屑,为早成岩 A期的产物。②随着地层埋藏深度加深,有机质开始成熟,发生脱羧基作用,产生大量的CO2,使孔隙中的水介质变成酸性,此时大量的长石溶解(主要是钙长石的钠长石化),在消耗大量的CO2的同时让大量的碱和碱土金属离子进入孔隙水中,孔隙水的pH值和钙离子开始增加,水溶液重新变为碱性,碳酸钙再次达到过饱和,析出亮晶方解石呈补丁状零星分布。在岩矿薄片中亮晶方解石充填于较早形成的方解石的溶孔中,或交代方解石、绿泥石膜、石英次生加大边。

(3)石英、长石次生加大胶结作用。本研究区长2储层中石英和长石的胶结物含量相对较低。自生加大胶结是石英胶结物的主要的产状,少量以微晶石英集合体产出。石英加大现象多见于粒度较粗的河道相砂岩以及碳酸盐胶结物、绿泥石和黑云母含量中等-相对较高的砂岩中。长石加大主要为钾长石和钠长石,往往充填孔喉使大部分原生孔隙丧失,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图5a、图5b)。

图5

3.1.3 溶蚀与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区长4+5、长6储层中长石颗粒、岩屑中可溶组分、部分杂基以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均较广泛。石英的溶蚀表现为边缘呈不规则状、港湾状。长石溶蚀往往沿其解理面进行,形成大量的长石粒内溶孔,颗粒表面显蜂窝状,甚至颗粒全部被溶蚀形成铸模孔。绿泥石衬边部分溶蚀可使原生孔隙得到恢复或扩大形成新的孔隙。在颗粒紧密接触的砂岩中,颗粒间局部可见伸长状孔隙和特大孔隙,为碎屑颗粒和绿泥石、方解石等胶结物一起被溶解的结果。

3.2 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3.2.1 岩石学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根据本区薄片资料分析,方解石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胶结物,随着方解石含量增高,物性变差。

粒度也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物性一般随粒度加大而变好,但变化不是很明显(图6)。

图6 长2储层砂岩方解石与渗透率关系图

3.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破坏性作用主要是早期的压实压溶作用、碳酸岩盐胶结作用以及石英次生加大作用,造成孔隙的堵塞,伤害储层,从而降低储层物性。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是埋藏环境下成岩晚期的溶蚀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溶孔,改善了储集条件。另外,绿泥石对储层孔隙结构也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4 结语

涧峪岔地区长2段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渗透率和孔隙度均较高,胶结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储层孔隙喉道具有分选较好和孔喉较粗特征,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微观评价为大孔—粗喉的良好储层,但是空隙间的连通性较差,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其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依照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储层评价标准,总体可划分为I类储层,中渗透层,是油气储集的良好层位。

[1]杨晓萍,赵文智,邹才能等.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J].石油学报.2007,28(4):57 ~61.

[2]喻建,韩永林,凌升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J].中国石油勘探.2001,6(4):13~19.

[3]杨华,付金华,喻建.陕北地区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应用[J].石油学报.2003,24(3):6~10.

[4]曾大乾,李淑珍.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J].石油学报.1994,15(1):38 ~46.

[5]赵靖舟,武富礼等.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5):24~27.

[6]吴胜和,熊琦华.油气储层地质学[M].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7]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席胜利.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3):307 ~315.

[8]柳益群,李文厚.陕甘宁盆地上三叠统含油长石砂岩的成岩特点及孔隙演化[J].沉积学报.1996,14(3):87~96.

猜你喜欢

溶孔绿泥石长石
超深层高压气井可溶筛管清洁完井新工艺研究与应用
八一
头顶三尺有神灵
八一
四川盆地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储能式发光涂料在长石岭隧道中的应用
什多龙铅锌矿床绿泥石成份温度计的讨论
水铵长石成因分类综述
二次铝灰烧结制备钙铝黄长石/镁铝尖晶石复相材料
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孔隙结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