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两家敬老院为例

2013-09-04黄聚云

体育科研 2013年4期
关键词:敬老院体力高龄

吴 娇,黄聚云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要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据估计,“十二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 300多万,达到2.21亿,80岁及其以上高龄老年人将平均每年增长100多万,2015年将达到2 40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到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增长到8 200多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26.2%,届时中国将成为一个高龄化社会[2]。而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当前,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已经超过82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增加近1.3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将达到70万[3]。

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指出:“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申了“必须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多处提及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还特别要求“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做好老年人生活状况追踪调查,……为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要求:优先满足高龄老人等的养老需求,加强老年人健康干预,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健康城市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高龄老年人维护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心态、营造积极晚年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缺乏体力活动是导致慢性病的3个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并推荐每人每天至少进行30 min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4]。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主题是“体力活动”,强调了各年龄组人群进行体力活动的意义。开展适量体力活动有助于维持肌肉正常生理状态,消除压力,对于高龄老人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5]。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力活动”比“体育活动”涵盖了更加广泛、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是孕育体育活动的基础,而且要比后者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逻辑。在我国养老、体育、健康和文化服务普及面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研究和开展高龄老年人体力活动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也能推进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体现终极关怀,并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2012年ACSM年会的397个议题中,以体力活动为主的议题达到了50个,占议题总数的12.6%[6]。尽管老年人群和体力活动均已成为学界热点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已有文献来看,针对高龄老年人体力活动的研究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医学、卫生和运动人体科学领域,而体育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够。本文采用社会学质性方法对上海两家敬老院的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

1 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两家敬老院作为机构个案(下文分别简称为A、B),对住院的老年人进行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以敬老院而非居家老年人为对象的原因在于前者生活在一种独特的制度化小环境里,高龄老年人高度集中并且互相影响,更能反映社会养老服务的现状。选取敬老院A和B的原因是笔者所在学校与它们有合作联系,会不定期派遣人员从事志愿者服务,进入“田野”环节较为容易,而且它们与学校空间距离较近,便于长期坚持实地研究。

A敬老院成立于2008年,属私营,每年接待老年人50~60名;2012年全院居住老年人数为163名,其中高龄老年人124名;女性约占70%,男性30%;该敬老院访谈对象平均年龄86.8岁。每层配备3名护工来护理,在一楼设医务室,有2名医务人员。

B敬老院属公办,多次被评为行业里的优秀单位。该敬老院绿色覆盖面积大、环境清幽。该敬老院访谈对象平均年龄为84.3岁,每年平均有20名左右老年人入住,今年是28名。目前实际入住131人,床位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出现饱和状态,但是每天仍有将近10人前来问询。B敬老院现有正副院长各1名、医务人员3名、护工31名。护工都经过专业培训,进入敬老院后还需接受继续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B敬老院在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方面均要好于A。

笔者在2012年5~12月间,利用课余时间到A敬老院从事志愿者服务,在参与服务的同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搜集数据资料,每次从敬老院返回后根据当天所见所闻撰写田野日志。由于笔者的“爱打听”曾经遭到了敬老院工作人员的“质疑”,将研究动机坦诚相告之后,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起初,笔者的资料搜集过程是感性而零散的,直到坚持数月之后,研究问题才逐渐聚焦,制订了较系统的信息处理和编码方案。为了扩展研究视野,笔者从2012年9月起又利用空余时间到B敬老院进行实地研究,并坚持到2012年12月。进入2013年1月后,为撰写本文,笔者又数次到A、B敬老院进行补充调研。

截止目前,已对80名敬老院高龄老人、16名护工、1名医护、3名管理者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并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中5人进行录音、拍照;共计记录田野日志2万4千余字,访谈笔录1万1千余字,为本文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

2 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现状

2.1 高龄老人体力活动行为

笔者在参考权威标准的情况下,列出体力活动具体表现及比例如下:高龄老人体力活动以静坐、聊天、自主吃饭和散步等轻、中强度为主,文体娱乐及健身活动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受个体健康状况影响较大(见表1)。

表1 敬老院高龄老人体力活动分类统计(N=8800)TableⅠ Physical Activity Categories of the Old People in the Homes for the Aged (N=80)

出于体育专业的敏感性,笔者还特别留意了敬老院老人的健身锻炼活动,发现:主动参加健身锻炼的老人都是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他们可以较行动自如地在敬老院里外活动,每天坚持在敬老院内健身器材锻炼1 h以内,一般是在上午10:00~11:00或者下午14:30~15:30,夏季在清晨,冬季在黄昏。这部分人占受访老人的52.5%,但在两个敬老院总体入住老人中只占较小的比例。

个案1:邹某,男,86岁,A敬老院老人,患有脑梗塞、记忆力衰退等疾病,2012年1月入住敬老院。邹某每日从起床后就坐在轮椅上,在家属帮助下吃饭、移动位置,不会主动看电视。每次调查其妻子都陪在身边,由她协助完成调查。她说:邹某除了自己外,其他亲属和周围的人都已经不能辨识了;她必须每天到敬老院看望,如果不来,邹某会出现急躁、乱叫等行为;在她陪伴下邹某会长时间安静地坐在轮椅上,一天下来,除了完成吃饭、穿衣等基本生理活动外(在她照顾下),就是睡觉或者在轮椅上静坐,再无其他明显体力活动。

个案2:严某,女,80岁,A敬老院老人,患有帕金森、脑梗塞、左股骨颈嵌顿性骨折以及失语症等疾病。严某每日起床后便静坐在轮椅上,一般由护工帮助移动身体,吃饭需要他人帮助,因言语不清与他人交流较少,主要文体活动是看电视。该老人因为长期处于坐位,身体上有2~3处褥疮,而且身材消瘦,体重不超过30 kg。该老人属于被动型低强度体力活动者,身心状况影响了体力活动的开展,而缺乏体力活动又导致了新的身体问题。

个案3:方某,女,85岁,B敬老院老人,患有脑外伤、高血压等疾病,能够缓慢地自由行走,活动范围主要在自己所住的楼层,很少上下楼,主要文体活动是在卧室看电视。由于曾在敬老院卫生间不慎滑倒,导致左腿脚踝处受伤,至今都有疼痛感。这次负伤经历使方某开始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体力活动,并养成了一种新的体力活动习惯:每天都要扳脚踝和按揉脚部,每次持续时间在1~2 h左右。方某属于高龄老人中能够保持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者。

个案4:管某,男,88岁,A敬老院老人,患有脑梗、关节炎等。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意识活跃、个性开朗。该老人每天早上早起进行20 min健身活动,主要形式是围着楼道转圈,以及膝关节活动、甩腿等,然后在卧室静坐休息,有时会看电视、读报,或者和楼层护工聊天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会到院内晒太阳以及到器材上健身。管某因为两年前在某医院治病遗留下了腿部问题,曾经导致行动不便,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积极主动地锻炼,如今,腿部疾病得到了缓解,腿部活动幅度逐渐加大,对于坚持健身活动也信心十足。该老人属于主动型高强度体力活动者,活跃的体力活动对其应对疾病以及丰富晚年生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高龄老年人体力活动以中低强度为主,由于疾病等的影响,他们在体力活动的等级、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从对以上4个个案分析发现:体力活动参与状况不同,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也不同。长期不从事足够强度的体力活动,健康状况会下降,并且会引起新的疾病,反之,则会增强自信心,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2.2 高龄老人体力活动意识

受访的高龄老人对体力活动主观态度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态度整体上可以分成积极和消极两大类,尽管访谈中25%的高龄老人能够认识到主动参与体力乃至健身活动的价值,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持有较被动、消极的看法。

个案5:樊某,女,91岁,A敬老院老人,患有高血压,是某上海市级重点中学退休教师,党员,有3个儿子。她对高血压不肯服输,认为自己是到敬老院养老。敬老院每次全体会议或者接见前来慰问的领导,樊某都是入住老人代表。她个性十分开朗,对上海高龄老年人认识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她认为:现在上海高龄老年人对老龄化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做足老龄准备,到了年纪大后,不能自理;而大部分子女对老年人照顾又不到位。她建议:一是自制,就是要能照顾好自己;二是管理好收入,这样才能经济独立,在衣食住行上会有所保障,儿女会更加孝顺。樊某十分热爱健身,她认为健身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身体健康、身心愉悦。她不仅自己积极锻炼,还组织过20多人一起练易筋经,并多次组织戏剧表演以及健身操活动。此外,她还在5年前做过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沙龙”,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奖励。

笔者认为樊某是高龄老人中营造“积极晚年”的成功范例,但是并非所有高龄老人都能像该老人一样。笔者注意到又另一位年龄以及身体健康条件与樊某相似但是体力活动意识乃至人生态度都较为消极悲观的老人:

个案6:张某,女,91岁,B敬老院老人,与个案5一样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一年前刚入住敬老院时身体状况相对良好,能够独立自由行走,然而,入住3个月后,眼睛视力急速下降,目前只能看清1 m内的事物,脸色也变黑,右腿出现问题,走路速度减缓,不得不开始拄拐杖。张某健康状况的恶化固然有生理上的机制,但与其体力活动上的消极态度不无关系,她认为自己住到敬老院就是为了“了此残生”,对今后的生活再没有什么追求;认为自己身体行动不便,很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不想多活动,平时的生活内容只有吃饭休息和少量走动,也很少主动与人交流。

笔者调查发现:除了“消极”、“绝望”的生活态度之外,“力不从心感”是高龄老人在参与体力乃至各种文体活动时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和障碍,正如B敬老院一位高龄老人杨奶奶所说的那样:“(以前)可以做保健,但现在是做什么都‘力不从心’,动手动脚的健身做不来,做到的就是洗洗手、走走路。”杨奶奶能够自由行走,接受笔者访谈时正在阳台上织毛线,是敬老院老人中体力活动状况较活跃者,那些缺乏自主体力活动能力的老人要比杨奶奶更容易产生力不从心感。

个案7:李某,男,83岁,B敬老院老人,白天一直坐在屋子里的轮椅上,躯干不能自主活动,头部活动度不超过900,只有上肢可以缓慢挪动,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在接受访谈过程中他的精神状态显得非常虚弱,说话语速缓慢、声音嘶哑低沉并且流着口水(由于肌肉控制力下降)。当问及体力活动时,李某很无奈地说:“你看我这情况还能怎么活动?”

像李某这样因为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且伴有行动不便,所以主观上放弃了自主体力活动愿望和要求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体力活动对高龄老人而言似乎成了一种会触及生死线的“禁忌”或者像他们久已逝去的青春一样再也“无法挽回”。这种心理上的“失能感”是一种比躯体疾病更加严重的问题。

3 制约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因素

高龄高人体力活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个体方面,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身体条件、意识状态)、主观认识的作用最为突出;在社会层面,场地设施、服务人员和群体性体力活动组织开展情况影响较为明显。

3.1 高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是制约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首要因素。两家敬老院入住的老人几乎100%患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最常见的是:心脏病、脑梗塞、中风、脑淤血、老年痴呆等;访谈对象中由于疾病导致身体行动不便的高达60%,意识清醒的有50%左右,能够自主进行基本日常活动的约有40%。当身体行动不便并且意识不清醒的时候,自主体力活动就无从谈起。

需要指出的是:身体健康状况与体力活动情况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于各种老年疾病导致的神经损伤、肌力减弱、关节僵化、感知觉能力下降以及躯体截瘫、偏瘫等症状必然会给高龄老人体力活动带来诸多限制和不便,而不当的体力活动(例如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弯腰低头动作、憋气、负重练习)也会增加高龄老人突发健康意外的风险;但是一味地在体力活动面前“退守”,极有可能会加速身体机能的退化和精神状态的恶化,反而不利于健康。适度的体力活动是高龄老人保持晚年生活积极健康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3.2 高龄老人主观认识

高龄老人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存在脱节,对信息的捕捉与更新远远落后,身体及意识状况限制了主观认识;在体力活动观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有3种主观认识阻碍了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参与质量:(1)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2)对各种活动的“力不从心”感;(3)不懂得体力活动的功能价值和科学方法。由上述3种认识合并而成的“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是一种比躯体疾病更加严重的障碍。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行为的自信程度,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主体会产生较高自我效能感,并会实施该活动。反之,当主体对完成某项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时,即便客观上具备足够行为能力,主体也可能会放弃实施该行为;而长期、多次的退缩和挫折反应,会最终损害既有的行为能力,导致实质上的失能。对高龄老人而言,从事体力活动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体力活动的参与度,更关联到对自身能否掌控生活环境的感受,较低的体力活动自我效能感,再加上周围人员(家属、服务者)重复的消极反馈,会造成恶性循环,使高龄老人情绪抑郁、幸福感降低、社会交往减少,并进而影响到健康存活期、晚年生活质量和“临终体验”。

3.3 场地设施情况

专为高龄老人服务的“无障碍设施”普及程度还很低,专门的体育设施更少。在实地研究中发现,A敬老院有7件体育器材,可以进行手臂拉伸、腰部扭转、腿部锻炼,而其中有2件器材已经损坏。B敬老院基础设施要好于A敬老院,但健身设施数量并不见优,院内有健身器材4件,也以拉伸手臂、腰部扭转、腿部伸展为主。上海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了老年文体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为高龄老人从事体力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保障,但是专门针对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设施体系还很薄弱。

3.4 服务(和陪护)人员情况

高龄老人服务行业工资待遇低,从业人员供应短缺,自我职业认同度不高,对于高龄老人服务态度有待改进。不同经营模式下(公办与民办)的工作要求和素质条件也不统一。护工技能培训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理、生活需求为主内容,对于高龄老人的扩展需求和生活质量提升相对关注不足;服务人员缺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身方法指导、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参与敬老院高龄老人照料的不仅有服务人员,家属和志愿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各家敬老院都有与家属陪护配套的服务项目,有些敬老院甚至设有“夫妻房”。配偶和子女是最主要的陪护者。在家人探望期间,大部分受访的高龄老人会在家属陪伴和帮助下进行各种室内活动,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还会到健身器材上锻炼,比如B敬老院的范奶奶,每当她的女儿来看望她时,就会到健身器材处一边活动筋骨一边和女儿聊天,一般每次能持续1 h左右。

志愿者对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们除了参与陪护服务外,还通过组织文体娱乐、专题讲座、知识咨询、节庆慰问、互动联欢、宣传教育等丰富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拓展高龄老人的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体力活动参与率。但是就目前来看,敬老院志愿者服务体系还非常薄弱,覆盖面不够广,可持续性和日常坚持性都较差,而且缺乏体力活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3.5 群体性体力活动组织开展情况

高龄老人在心态和生活方式上极易受到同龄群体的影响,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以吸引老年人有意无意地实施体力活动,从而保持新陈代谢、预防疾病。从实地调研来看,两家敬老院会举办各种集体活动,A敬老院主要有:早晨保健操、看电视、打麻将、文艺演出、救生演习等;另外还会和养老协会以及街道、社区等合办活动。B敬老院每周四上午8:30~10:00在活动室有集中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徒手操、读报等,经常参加人数30名左右,占入住老人比例25%略低。相对于A而言,B敬老院的志愿者活动更多,附近各大院校、以及合作单位有东方肝胆医院、上海体育学院PEC社团、长海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以及辖区内企业等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前来进行志愿服务和慰问活动。因为志愿活动频繁,为了确保老年人正常生活节奏,B敬老院会有意识地加以协调、控制,保持每个志愿团一个月一次志愿行,在节日当天,则只接受一支志愿团服务。

敬老院自主举办的活动主要有看书读报、做原地身体关节操、早晨保健操、消防演习,高龄老人百岁大寿、高龄老人配合奖和长寿奖评比等。来自敬老院之外的活动主要有社区献爱心慰问表演、高校志愿者服务、各省市老龄办领导座谈会等。敬老院老人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旁观者和目标人群,但参与的比例具有一定局限性。

4 推进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研究

除继续保持医学、卫生学等的研究增长势头外,还要拓展人文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加强多学科合作。对体育学而言,单纯的运动人体科学式研究已经无法满足智力支持的需要,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等的结合研究势在必行:前者可以提供体力活动监控和运动处方,后者可以搜集调查资料、揭示制约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会关系网。设置和发布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研究的专项课题,鼓励和资助学者开展深入、系统研究。

4.2 构建高龄老人健康档案和体力活动处方

为上海市近百万高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动态监控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及生活诉求,构建“上海市高龄老人健康数据库”;建设高龄老人体力活动及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并开展热线服务;综合各界的研究结果,针对高龄老人的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制定体力活动处方,编写《老年人体力活动指导手册》在敬老院发放,并提供公益指导、监测服务。

4.3 在高校、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从笔者调研来看,目前高校、医院介入养老服务的方式还非常局限,以派遣志愿者为主,志愿服务的形式虽然多样,但是持续时间过于短暂,内容停留于“献爱心”的层次,流于形式而缺乏专业水准和针对性。应当在高校、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医院的学科、专业、人才和知识优势,在各养老机构建立教学实习(或见习)、社会实践、科学调研基地,指导和推进高龄老人体力活动,探索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4.4 建设高龄老人体力活动服务专项试点单位

选择某些社区和养老机构作为高龄老年人体力活动服务专项试点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并将成功模式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为试点单位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健身设施、人员培训及专家指导服务。组织开展不同范围内的高龄老人体力活动交流、研讨,表彰相关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4.5 将体力活动参与纳入“老伙伴”计划中

上海市正在开展“为10万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活动,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扩大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自我保健与急救知识技能普及”、“老年人生命教育”、“预防长者被忽视”3个子项目基础之上,增加“高龄老人体力活动促进”项目。“老伙伴”一整套完整计划实现的基础上,形成家庭、社区、养老机构间友好互动,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加强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开展,促进高龄老人间的互助合作,帮助他们交流生活感受和保健经验,维护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

4.6 加强对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宣传教育

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宣传体力活动的科学知识,纠正高龄老人中的“悲观消极”、“力不从心”等负面认识,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体力活动,并掌握开展体力活动的科学方法。在组织机构和媒体宣传构建“积极晚年”的成功典型,在高龄老人中间营造乐观、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4.7 加大对高龄老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

积极研究和开发针对高龄老人多样化需求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技术;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增加高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社区和养老机构建设公益的老年无障碍设施,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和比例,免费配发设施使用说明;组织专门人员维护设施和提供设施利用指导服务。

4.8 提升从业人员培训质量

针对管理者、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分类、分级培训;编写专门的培训教材,在培训内容中设置或添加体力活动及健康促进等专题;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老年服务行业和关注老年体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高端人才培训、轮训,督促和支持各社区、养老机构进行常态化的培养、训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学者到社区和养老机构开展公益性的教育、讲座、学术研讨活动。

5 结语

在人口日益老龄化、高龄化的大背景下,研究高龄老人体力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采用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两家敬老院以及住院的高龄老人进行了长期实地观察和大量非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高龄老人体力活动以中低强度为主,多数自主性的体力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老人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有意识的健身锻炼活动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参与面还比较有限。高龄老人体力活动参与状况受到了身体健康状况、主观认识、设施条件和服务人员等的制约。身体健康状况是制约他们参与体力活动的首要因素,而“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力不从心”的自我意识等则是阻碍他们从体力活动受益的深层因素。适当的体力活动使老年人身体机能活跃,心态积极、自信、满足。体力活动提升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机制并不仅限于生理方面(如保持能量代谢),社会心理及社会关系的作用更加重要。保持高水平体力活动的高龄老人展现出了对社会人生更加积极、满足的面貌,而且更容易与他人、家庭和外界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彼此之间带来“正能量”,从而编织出一张维持高质量人生的“保障网”。

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丧失在高龄老人当中相当普遍,该现象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高龄老人体力活动的参与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学界在研究高龄老人时必须高度重视和重点加强的课题。

由于经费等的限制,我们未能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样本抽样调查,再加上很多高龄老人自身伴有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和意识不清问题,使得我们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深入沟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后续研究将会改进的地方。

[1] 吕爽.民间的积极性还需充分调动——专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J].东方周刊,2012(45):27

[2] 李波,等.老年人社会现状对健康观的影响与反思[J].体育科学,2011,31(6):42

[3] 吕爽,骆晓昀.“老年”中国向谁学[J].东方周刊,2012(45):22

[4] 孙晓东,吕筠,李立明.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及其预防策略的发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5):538~539

[5] 唐振兴,等.老人体力活动有指导[N].中国老年报,2003-9-18(2)

[6] 王超,陈佩杰.2012年第59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专栏体力活动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44

猜你喜欢

敬老院体力高龄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石台行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火场救人
左手右手(4)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
男子体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