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2013-09-04鲍克
鲍 克
跆拳道运动隶属格斗对抗性项群,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用脚或拳击打对方合法部位得分,在激烈身体接触和对抗中,运动员损伤发生概率较高。2003年8月以后,世界跆拳道联盟(WTF)为了进一步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公正性,对竞赛规则及解释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缩小比赛场地、使用电子护具、鼓励使用高分技术和对“拳”法判罚的改变等[1],运动员的比赛环境也因此发生导向性变化,增大了运动员头部损伤的风险性。但纵观以往的文献,国内外对跆拳道损伤的研究较少,国内大多数研究局限在对某一地区或损伤部位的调查,近10年来关于国内大赛中运动员损伤状况的综合研究鲜见笔端。本研究对实施新规则后跆拳道运动员在全国冠军赛中的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跆拳道运动的积极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11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的37支代表队中的237名运动员[男133名,女104名,平均年龄(21. 5±2.5)岁;训练年限(7.7±4.1)年]。根据赛事竞赛规程,参赛运动员为2011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前8名运动员以及国家跆拳道队组推荐的运动员,基本涵盖了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群体(时间:2011-11-15—2011-11-17,地点:江苏苏州)。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查询、中国知网(www.cd.cnki.net)、国际跆拳道联盟官方网站(www.wtf.org/wtf_eng/main/main_eng.html)和EBSCO运动数据库(http://web.ebscohost.com/ehost/search)等网站搜索获得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
1.2.2 调查法
参研人员在比赛现场接诊时详细观察并记录运动员受伤时的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损伤部位、类型和损伤诱发机制等,同时进行伤情检查。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跆拳道运动损伤调查范式,本次调查定义的损伤符合以下要求 :(1)比赛中发生;(2)运动员因受伤不能继续比赛;(3)主裁判员判断有必要对受伤运动员进行治疗;(4)在任何情况下,骨骼、肌肉及各种软组织的物理创伤,需医疗处理[2]。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损伤发生率
表1显示的是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比赛时发生损伤的人数和损伤率。本次调查共有31人次在比赛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总体损伤率为13.1%。其中男女损伤率分别为15.8%和9.6%,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率调查情况TableⅠ Survey Result of the Injury Rate of the Chinese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表2显示的是国内外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率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外运动员(P<0.01)。
2.2 损伤部位
从表3可见,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依次为下肢(大腿、膝、踝和足,42.9%)、头部(头、眼睛、鼻子、嘴唇和下颌,33.3%)、脊椎(颈、胸/背、腰/肋和骶/尾,14.3%)和上肢(肘和臂,9.6%)。女子运动员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50.0%)和头部(40.0%)。
将国内外以往的研究与本研究进行比较。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跆拳道运动员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膝、大腿、踝、足、脚趾;42.9%)、头部(33.3%)和脊椎(14.3%),上述3个部位占总损伤部位的90.5%。韩旭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跆拳道运动员损伤部位主要为膝关节(52.1%)、足踝(33.6%)和腰(28.6%)[11]。李志敢等研究显示,广东省跆拳道运动员下肢、头躯干、上肢和其他部位的损伤分别为58.8%、13.7%、22.3%和5.2%[12]。Kazemi的研究显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依次排列为,下肢(54.7%)、头部(19.0%)、脊椎(躯干和颈部,14.1%)和上肢(12.2%)[13]。从本次调查结果和国内外的文献均可看出,跆拳道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分别是下肢和头部。这一结果符合跆拳道竞技特点,因为在跆拳道比赛中,下肢是最主要的进攻武器,而头部则是主要的进攻目标。
表2 国内外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率比较Table Ⅱ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jury Rate of the Chinese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and that of the Foreign Athletes
表3 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损伤部位调查情况TableⅢ Injured parts of the Chinese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2.3 损伤类型
从表5可见,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类型依次为:扭伤(33.3%)、挫伤(23.8%)、撕裂伤(19.0%)、拉伤(14.3%)、骨折和脑震荡(4.8%)。在女子运动员中,最易发生的损伤类型是挫伤 (60.0%),其次是扭伤和拉伤(各20.0%)。
表4 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损伤部位比较(%)Table Ⅳ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jured Parts of the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
表5 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类型TableⅤ Injury Categories of the Chinese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2.4 损伤机制
表6显示的是不同性别运动员的损伤发生机制。男子跆拳道运动员防守时(受到对方腿击时)损伤发生率为38.1%,进攻时(出腿击打对方时)损伤发生率为28.6%,互相进攻时损伤发生率为19.0%。对于女子运动员,进攻时发生损伤的概率较高 (50.0%),防守时发生损伤的概率较低(30.0%)。
表6 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机制TableⅥ Injury Mechanism of the Chinese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3 分析和讨论
3.1 损伤率分析
从表2看,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总体损伤率为13.1%,男子非常显著高于女子(P<0.01)。目前国内关于跆拳道比赛时的损伤率鲜有报道,但国外跆拳道运动损伤研究大多是前瞻性研究,即对某一次比赛进行研究,Zemper等研究发现美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率为25.5%,女子为18.0%[3],Pieter等的研究报道欧锦赛男女损伤率分别为27.9%和19.3%[4],非洲运动员比赛时损伤率为17.3%[5]。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可见,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优秀女子运动员,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女子相比,男子在比赛中使用高分技术的概率更高,其击打力量大、攻防速度更快,比赛更激烈[6]。Skelton的研究结果亦表明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与其性别和竞技水平呈正相关,并解释由于运动员竞技水平越高,他们在比赛中的对抗越激烈,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高难动作的几率增大,其身体被高难动作击打以及失误的概率越高[7]。另外,关于同项群空手道损伤率的研究亦发现,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和训练年限的增长,其比赛时损伤发生率亦随之增加[8]。
同时研究还发现(表2),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外运动员(P<0.01)。提示可能是因为跆拳道竞赛规则修订后,对比赛中的运动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了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从国外文献的研究时间来看,其报道集中于2003年竞赛规则修订之前,根据以往规则来看,运动员用脚踢中对方头部必须要同时具有角度和力度,在使用击头这类高难动作时,运动员力量使用过大会对双方运动员都造成伤害。但新规则降低了运动员用脚击打头部得分的难度,国家体育总局跆拳道部部长曹涛在对备战伦敦奥运会周期的比赛分析后指出,WTF的竞赛规则中降低了得分要求,只要运动员用脚碰到对方头部即可得分,因此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进攻力量消弱了,危险性也自然降低了[9]。Kazemi等最近的研究结果发现优秀男女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率分别为16.0%和5.1%。由此可见,新规则实施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损伤率降低[10]。
3.2 损伤部位分析
对比以往的研究发现(表4),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的损伤率有所下降,头部损伤的概率大幅度提升。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新规则实施后,增加了高分技术(旋转踢)和击中头部的得分。竞赛规则的改变鼓励运动员更多的使用高分技术和对头部的进攻,造成运动员头部损伤风险性的增大。从北京奥运会到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世锦赛、奥运资格赛的技术分析来看,用脚踢击对手头部技术的得分从百分之二十几增长到百分之六十几,对于跆拳道比赛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运动员在备战和训练过程中也很注重击头的训练[9]。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运动员头部损伤概率增高,但在本次调查中运动员发生脑震荡的概率只有1例,占运动员总体的0.4%,其发生概率低于1989年美国的0.9%[3],1991年跆拳道世界锦标赛的3.0%[14],1993年欧洲跆拳道冠军杯的3.1%[4]。同时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脑震荡的发生几率也低于荷兰空手道运动员(2.6%)[8]。由此可见,尽管竞赛规则的修改增大头部损伤的风险,但该项目能够触及头部而引起重度损伤的比例较少,说明当前的竞赛规则能够较好地保护运动员遭受严重的伤害。但鉴于此类损伤的影响后果,迫切需要对此进行预防措施的后续研究。
3.3 损伤类型的分析
从表3可见,我国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类型排在3位的依次为扭伤(脚背、脚趾和踝关节,33.3%)、挫伤(23.8%)和撕裂伤(19.0%),占全部损伤的76.1%。以往的研究表明,跆拳道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挫伤[4,13]和撕裂伤,其次是扭伤、拉伤和骨折[10]。根据Kazemi对891名加拿大运动员的研究显示,跆拳道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分别是挫伤(36.25%)、扭伤(18.86%)、拉伤(14.66%)、骨折(7.84%)和关节功能紊乱(7.27%)[13]。
对比以往的研究结果,跆拳道运动员扭伤(软组织和关节)的发生概率增加,挫伤的发生比例降低。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竞赛规则修订后,鼓励使用高难技术,运动员使用高位横踢、后旋踢和下劈的比例明显增多,而高难动作对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有较高要求,需要身体更大幅度的伸展、转身或旋转,对髋、膝和踝关节等部位的要求较高,运动员在强对抗过程中,由于力量不足或技术动作失调而引发韧带损伤、关节扭伤,从本次调查结果亦可看出,男子和女子运动员膝、踝和足等部位的损伤分别占36.8%和50.0%。
尽管跆拳道运动员扭伤的比例增加,但挫伤和韧带撕裂伤依然是运动员常见的损伤类型(合计42.8%),挫伤和撕裂伤发生的身体部位主要为:四肢、手指和鼻子等,多数的损伤属于急性损伤,据另外挫伤也是空手道项目最常见的损伤[15,16]。上述的研究结果与Zemper[3]、Destombe[8]和Pieter[17]的研究结论相符合,因为跆拳道比赛时运动员的躯干部和头部均有护具保护,损伤的部位多集中在暴露的身体部位肩部和四肢。运动员在身体频繁接触过程中,由于钝性暴力的作用,而引起深部组织闭合性损伤和裂伤。
3.4 损伤机制的分析
从本次损伤机制的调查结果可见,损伤的时机主要出现在运动员受到对方腿击时,其次出现在出腿击打对方时,男子损伤发生时机更倾向于被对方踢中的情况下发生。这一结果也与之前的研究文献相一致,根据以往的文献资料显示,男子和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发生机制基本相同,主要发生进攻(出腿踢击时)和防守(受到对方腿击时)阶段[4,19]。男子和女子相比,更倾向于在被踢中的情况发生损伤[3,4],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男子更广泛使用后旋踢等高难技术有关[4,19],特别是运动员在没有防护状态下被踢中,容易导致身体受到钝性打击致伤。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跆拳道项目的本身竞技特征所决定的,该项目是以腿的攻击为主,被世人称为踢的艺术[20]。当运动员被踢中的情况下,由于对抗用力集中,四肢和头部等没有护具保护的部位可能会发生损伤。同理,当运动员实施踢击时,其足、腿、手指和膝关节等部位也可能会因为接触到对方身体的坚硬部位或摔倒发生损伤,例如使用后旋踢进攻或反击时,脚背碰到对方运动员的肘部时也容易导致损伤。根据运动员的损伤机制发生特点,建议教练在训练中应该增加运动员关键部位格挡能力训练和抗击打力的适应性训练,并提高运动员的腰、膝和踝等重点部位的养护锻炼。
4 小结
新规则实施后跆拳道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减少;运动员头部损伤比例增加,下肢运动损伤增加;运动损伤类型较多,男子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依次为扭伤、挫伤和撕裂伤,女子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挫伤、扭伤和拉伤;损伤机制多发生在运动员实施高难动作的对抗环节,男子损伤更倾向于被对方踢中的情况下发生,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综合技战术水平,减少对抗中的被动挨打,完善技术动作,加强对抗格挡的适应性训练是防治损伤的重要环节。
[1] http://www.wtf.org/wtf_eng/site/rules/competition.html.
[2] http://www.wtf.org/wtf_eng/site/rules/competition.html.
[3] Zemper, E.D., Pieter, W. (1989). Injury rates during the 1988 US Olympic Team Trials for Taekwondo[J]. Br. J Sport Med. 23:161-64.
[4] Pieter, W. Van Ryssegem, G. Lufting, R., Heijmans, J. (1995). Injury situation and injury mechanism at the 1993 European Taekwondo Cup[J].J. Hum Mov Stud. 28:1-24.
[5] Phillips JS, Frantz JM, Amosun SL, Weitz W. (2001). Injury surveillance in Taekwondo and judo during physiotherapy coverage of the seventh All Africa Games[J].SA J Phys, 57(1):32-34.
[6] Cashdan E. (1998). Are men more competitive than women? Br J Social Psychology. 37(2): 213–229.
[7] Skelton DL, Glynn MA, Berta SM. (1991). Aggressive behaviour as a function of TaeKwonDo ranking.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72(1):179–182.
[8] Destombe C. (2006). Revue Du Rhumatism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karate injuries[J].Joint Bone Spine. 73(2):182–188.
[9] http://cctv.cntv.cn/lm/tiyushijie/20120314.shtml.
[10] Kazemi, M., Pieter, W. (2004). Injuries at a Canadian National Taekwondo Championships: a prospective study.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5:5-22.
[11] 韩旭,韩恩力,刘德皓,等.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67-69.
[12] 李志敢,陈润麟.广东省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2):56-60.
[13] Mohsen Kazemi. (2009). Nine year longitudina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aekwondo injuries, 53(4):272-281.
[14] Pieter W, Lufting R. (1994). Injuries at the 1991 Taekwondo world championships[J]. J Sports Traumatol rel res , 16(1):49-57.
[15] Pieter, W. Injuries and mechanisms of injury in karate competition. In proceedings of 1st World Congress of Sports and Martial Arts, Universite de Picardie Jules Verne, Faculte de Science du Sport, Amiens, France,April 2, 2000.
[16] Tuominen, R. (1995). Injuries in national karate competitions in Finland[J].Scan J Med Sci Sports. 5:73-75.
[17] Beis, K., Tsaklis, P., Pieter, W., Arabatzidis, G. (2001). Taekwondo competition injuries in Greek young and adult athletes[J].Eur J Sports Traumol rel res. 23:130-136.
[18] Pieter W, Zemper ED. (1999). Injuries in adult American Taekwondo athletes. In Proceedings of Fifth IOC World Congress on Sport Sciences[J].Sydney, Australia . October 31-November 5.
[19] Pieter W, Bercades LT, Heijmans J. (1998). Injuries in young and adult Taekwondo athletes. Kines , 30(1):22-30.
[20] 刘宏伟,关轶云.跆拳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