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企业用工难状况分析及对策
2013-09-03孟会明
孟会明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90-02
我市地处苏北,自然条件因素导致贫困落后,工业差、底子薄。贫困是苏北的又一个身份证。1996年7月,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面积8555平方公里, 人口534万。建市以来,实施了“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战略,强力推进经济和社会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大力招商引资,三年之内有1000余家大中型企业落户本地,招商出现了井喷现象, 用工也出现了井喷现象。2010年,全市共实现GDP810亿元,同比增长14.1%,比建市初增长4.2倍;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30. 2亿元,同比增长41.3%,比建市初增长11.3倍;一般预算收入63.1亿元,同比增长35.6%,比建市初增长18.5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地级市行列。全市已形成酿酒食品、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玻璃建材、金属加工、化工塑胶、机械电子等七大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
但自2009年以来, 全市所辖县区企业都出现了用工难状况,80%的企业用工不足,有的企业计划用功800人, 但实际进厂的只有200人左右,且老弱病残、技能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状况一、常住人口相对减少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用工难。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全市共有180万年轻力壮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响应政府号召前去广东、深圳、苏州、无锡、浙江等地打工,这些人在外地的确为家乡带来了客观的收入。沭阳市有人口200万,近几年每年有近30万人口在外打工,邮政局连续几年在春节期间对外地经邮局汇来的款项进行了统计, 2005年、2006年60个亿、2007年到2009年每年100个亿左右。。。。这些人经过十几年的打拼, 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存经验和打工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特长, 已经适应了打工地的生活环境,他们有大多数把自己全家都已经带去异地生活,很不愿意回到地方来, 即使宣传的再好,要他们离开已经熟悉了的生活环境还是有难度的, 并且, 的确大城市的生活方式还是很吸引年轻人的,他们不愿意回来继续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状况二、劳动力素质低下,造成了企业用工的相对困难。务工人员的素质一直是比较欠缺的,据笔者走访, 一个2000人的中等工厂, 大学生只有5人, 专科生22人, 高中生初中生以下比例占最多, 还不乏小学毕业的低能用工。 企业想录用有用的人才, 很难, 因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种,更是凤毛麟角。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已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不是立竿见影的, 虽然地方也有各级技校, 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对口,不能适销对路,造成了工厂有的岗位没有人做, 而有的岗位又人满为患。
状况三、落后地区的工资待遇跟不上发达地区,“待遇不留人”是导致企业难找工的必然因素。以一个普通工人计算, 在浙江打工每月在3000元左右,而苏北当地企业, 同样的工种岗位每月只有1800左右,这对打工者来说是绝对的价值标准不同,浙江是个不小的诱惑, 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 3000元是个诱人 的数字。
状况四、井喷式的企业开工, 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用工难。拿沭阳一个县份来说, 每年要集中开工建设数次, 每次都有十余家,这些企业都是大中型用工企业,用工人数少则2、3千, 多则上万。 天能电池用工多达20000人, 并还在扩大投产中。
状况五、人口的负增长、老龄化社会直接减少了劳动力的供应。人类生育观念的改变降低了人口的出生率。根据国家计生网站的消息, 中国六十年内少生了4亿人,而今这些人已经是劳动力的最佳时期。出现了断档, 劳动力供应不足。招工将会越来越难。这不能不说是计划生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中国 已不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社会了。老龄化社会是导致招工难的客观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 我国加快进入了老年社会的步伐。根据国家计生局的相关网站数字报表,未来十年期内, 18—22岁人口将直接减少4000万人,而20---40岁之间的壮劳力将锐减3亿。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劳动力供应不足不仅仅是目前社会面临的问题, 也是将来整个中国大陆面临的难题,人口基数的绝对减少与企业不断增加用工的需求成了反比,世界各发展中国家都 已经面临了这个问题。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 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借鸡下蛋是解决目前用工难的速效办法。所谓借鸡下蛋就是指到周边省份比较落后的地区大力推介招工,吸引那里的民工前来就业,政府主导部门需 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招募。就宿迁来说,可以到皖北地区、豫北地区、鲁南地区等进行招聘, 这些地区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远不如苏北地区, 会有一定剩余劳力。
第二、 筑巢引凤是做好劳力招聘的首要措施。筑巢引凤就是要有一个适合劳动者生存的就业环境,要做到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的更新境界。比如,建立建设劳动者必须的娱乐休闲环境, 提高福利待遇, 建造员工餐厅、职工会所、免费洗澡、免费班车等等。定期体检、按规定享受休假等等。政府要介入以提高招聘企业的公信力和公信度。
第三、 应需施教、订单培训是解决劳力不适配的必要手段。 针对有些技术工种的需要, 地方教育机构尤其是一些技术学校应采取开门办学的方法,针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实行订单培训。或者有企业优先招用部分工人送到学校培训岗位技能, 所需费用有企业买单。
第四、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含量高 的高新企业的招商工作,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一般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经济附加值很少的产业,这样的企业对一些劳动力富足型 的地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 作为劳动力稀缺的地市来讲已经不是首选, 没有富裕的劳动力需要消化。因而, 那些三高企业将被作为重点招商对象来对待。 政府应该严格控制低能产业的兴建。
第五、 加大对弱小企业的整合工作,对现有小厂、低效益的企业进行合理归并, 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对劳动力进行二次调节和分配。劳动力经重新教育培训后分散到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 从而完成企业的自动更新和转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推陈出新是自然法则,除旧布新是自然规律,那些当初作为重点用工大户的企业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占用了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劳动力, 作为政府机构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劳动力置换。对被整合后的企业政府给与适当的补贴,或者劝其改行易业、转产转型达效。
第六、 大力提高员工工资是关键抓手。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笔者调查中发现,近70%的务工人员选择厂方 的标准就是工资待遇,有的厂子如提高50元的工资标准那招录员工就有比较有效。他们的观点就是, 打工就是赚钱的, 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干。这也是很朴素的民心民愿。因而,工资福利待遇是自由竞争中劳动力转移的最大诱因。我市某针织厂,当初招工2000人, 后来一年后不到1000人,已经严重影响了工厂的开工。后来得知是相隔不远的同类厂家待遇很好,于是企业主自动调整了福利待遇。提高工资幅度20%、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建立奖惩机制,营造晋升机制;兴建职工住宅楼, 原来12人一间改为4人一间,室内带卫生间;厨房三餐免费供应,热水24小时供应;场内开通进入市区 的正点班车; 对困难职工进行扶助解困等等,半年后, 企业又门庭若市。
第七、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签定劳动合同。根据走访一些企业得知,务工人员盲目流动也是造成企业用工难的原因之一。在听说某家企业待遇稍好后就跟风而去, 结果三两个月下来这些人又脱离厂家跟随到第三家,这样的循环往复, 调查显示, 有近1/5的企业员工每年有1—2个月花费在跳槽转接上。根据国家劳动法相关规定, 用工企业必须企业工人签定劳动合同,明确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报酬等主要方面, 并且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时间也要有明确限制, 这个合同是一把双刃剑,就是法律上固定住用工企业与劳动者的法律关系, 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八、 加强企业用工宣传, 可扩大宣传攻势,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打工者常年在外, 但是有两个节日是非要回来过的, 一个是中秋节,另一个是春节。因而, 各级地方政府的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应该牵头落实招工问题。组织招工小组,带领用工企业, 分散到各乡镇街头,适时的开展招工宣传。在招工过程中要做到 有的放矢,事先做好摸排清楚,对重点岗位、重点工种实施上门招聘、以点带面。
第九、 企业首先要稳定女工队伍,保持女员工的一定数量。对男女比例失调的用工企业,除了想方设法保持一定的性别比例, 企业主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加强男女员工之间的交往---情感留人是中小型企业的用工法宝。政府部门应该注意不同类型用工企业的安排和设置。在引进企业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的用工需求, 例如, 引进纺织厂、针织厂的同时需要考虑引进冶炼与制造企业,这种男女相对平衡的用工统筹可以达到维护员工稳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