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链构建
2013-09-03庄德渊
胡 宁, 万 军, 庄德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0437)
0 引言
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的职业人才的办学理念,必然要求其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一线岗位的能力需求[1]。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这种能力的培养依赖实训教学完成。只有通过系统地实训教学过程,才能确保学生获得让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为此,实训教学环节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因为需要对接现代工业岗位的需求,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科类职业院校往往更加注重实训条件的改善[2-3]。
职业教育传统的实训教学构建方式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和理论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模块化教学需要,组建实训室。各种能力训练安排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训空间内完成。当学生在这种实训室内接受专业技能实训时,往往只注重对某一种能力的培养,或者某一个知识概念的理解。教师按照课程进度,安排学生进出实训室。这种相对割裂的实训方式,装备之间没有系统的联系,实训教学内容上缺乏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缺乏形式上的联系,从而使技能训练中少了趣味,令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未来具体工作相联系,削弱了能力教学的效果[4-7]。
实训链是由多种实训内容串接而成的实训项目集合,它是将实训内容、实训装备和实训方法在系统层面上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在传统实训过程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的一种载体。它改变以往根据知识点学习需要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的学科实践能力培养做法,也不同于以岗位工作任务引领设置实训内容的技工培养方法。它是一种专业能力实训环节的整体化设计,它立足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同时体现教学规律,追求教学效率和效果。
构建实训链是以提升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对专业群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寻找实现综合能力训练的载体,并以此作为构建实训链的依据,力求将所有能力训练内容作为“点”体现在实训链的“线”中,从而增强实训能力培养内容整体设计效果,提高学生理解在实训“点”上的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所遇到的“线”之间关系,更好地把握实训内容与未来工作的联系,从工作系统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构建实训链应该以系统设计的思想,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着眼于实训能力的衔接,着眼于实训条件的优化,着眼于学生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即使他们站在某一个实训内容的点上,能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与其它实训内容之间的联系[8]。
根据既满足能力训练的要求,又有利于让学生建立工作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的设计原则,通过寻找合适的工业装备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合理地设计安排实训内容,并通过对实训装备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将具体的技能训练内容与整个工作过程(或者知识验证的实验内容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清晰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每一个技能训练点上得到的训练过程中,既能获得技能的提升,又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点在工业过程中起的作用[9-11]。为此提出实训链的概念,也即在实训能力建设过程中,将专业实训装备以链的形式形成系统,让岗位能力需求的技能训练融于链的各个环节之中。由于实训链是以装备链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因此,容易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单一的训练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目前,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主要分布于工业技术改造和机电产品开发领域,前者以节能、节材、提高工效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涉及到利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装备的相关技术,后者更多地涉及到知识创新技术应用。它们除涉及传统机电技术外,还包括微电子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由于行业所体现的光机电一体化、柔性化、智能化、微型化等趋势,对高职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专业面向包括从事辅助设计、生产和工艺管理、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和操作在内的岗位群(见表1),通过对各岗位职责、任务、程序、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将岗位分解成与之相对应的工作领域,根据工作领域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能力。职业特征:机电产品技术改造,机电设备维护与操作,机电产品调试与服务,机电产品故障诊断、维修与检测。核心能力要求:机电设备一般维护常识,基本机械和电控系统知识,基本调试操作技能,复杂设备机电系统分析能力。对专业岗位能力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能力需求可以按照一定规律按层级展开,如将岗位能力分为工作能力层、工作任务层、职业能力分解层等(见表2)[13]。
表1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的岗位
从职业能力分解中,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办学特色和教学装备的情况,确定所需的实训内容。并通过寻找合适的实训链载体,将所有的实训内容融入实训链之中。
2 专业实训链的构建
如果将实训装备的选择作为系统工程,实训链的构建便应该从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对能力训练内容进行精心的梳理,解构训练内容与训练装备的关系,将设计寻找能够涵盖岗位能力内容的载体作为配置实训装备的“纲”,让各种承载有训练内容的单一装备成为由“纲”形成的链上相扣的环节,让实训围绕链中的“环”展开,使学生能够在训练中立足“环”的内容,把握整个“链”的要义。通过环与链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明了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以及出现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
鉴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分布于电子控制技术和机电设备技术两方面,故可以将实训内容分别选择在两种载体上实现。通过SMT电子线路板自动贴片生产线为载体所构建的实训链(见图1),让学生面向自动化生产线理解电子控制技术的实际运用形式,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真实表现形态。此时,需要对生产线上各环节设备的改造,将专业实训内容从生产线上的每一台设备中开放出来。
表2 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图1 以SMT电子线路板自动贴片生产线为载体的实训链构建
通过数控机床作为载体所构成的实训链(见图2),让学生深入了解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学会保养、维护机电设备的基本方法,掌握维修、改造设备的技能。
图2 以机床为载体的实训链构建
3 结语
实践表明,以构建实训链的方式,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内容重构,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训点的内容与整个实训链之间的关系,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作用;有利于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优化实训资金的使用,提高实训装备的利用程度;有利于将实训教学内容更好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14-15]。
[1] 马树超,郭 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金秀,金纪东.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05-107.
[3] 程宜康.多维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课程环境新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0-53.
[4]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04):33-35.
[5] 董显辉.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1(1):18-22.
[6] 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7] 傅丽凌,杨 平.探索工程训练新模式 实施大学生个性化层次化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5-87.
[8] 洪列平,黄国汀.院校职业技能鉴定:问题、原因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78-81.
[9] 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1.
[10] 赵会武,李 华,李 力.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62-164.
[11] 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6-38.
[12] 毛才盛,吕慈仙.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3-57.
[13] 胡 宁.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49-52.
[14] 梁 俊.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背景下的资源优化与整合[J].学理论,2011(4):187-188.
[15] 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28-29.